中美一旦爆发冲突,美防长称20分钟分出胜负?国防部看穿美方伎俩

国际 04-28 阅读:9 评论:0

美防长称,中美一旦爆发冲突,将在20分钟内分出胜负——中国会“迅速”击沉美所有航母。对此,国防部进行了正面回应,直接看穿美方伎俩。那么,美防长这一言论究竟有何用意?中方又是如何回应的?

近年来,因台海问题、南海争端以及经贸等问题,中美博弈不断升级。尤其是在特朗普重返政坛后,更是大幅度改变了美国政府对华态度的调门,而他对内阁关键职位的任命,也暴露出一股更加强硬、但专业性不足的趋势——例如美国防长海格塞斯。

舆论普遍认为,海格塞斯的提名被视为特朗普“忠诚优先”用人标准的典型体现,他曾是福克斯新闻主持人,虽在国民警卫队服役并参与过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但其军事履历仅限于基层指挥官,从未涉足国防战略制定或高层决策。这也让美国媒体直言,称此举是“美国历史上最不专业的防长提名”,连共和党内部也批评这一行为“将政治凌驾于专业之上”。

然而,特朗普看中的正是海格塞斯的绝对忠诚。在特朗普首个任期内,时任防长埃斯珀因反对动用军队镇压抗议而遭解职,此次提名显然是为了避免“不听话”的官员掣肘。海格塞斯上任后的首要任务,便是执行特朗普“让美军再次伟大”的指令,而炒作所谓的“中国威胁”成了其核心策略。

最为显著的言论就是,海格塞斯在媒体访谈中多次宣称,中国已建立“专门击败美军的军事体系”,并称“15枚高超音速导弹可在20分钟内摧毁美军10艘航母”。毫无疑问,海格塞斯显然将战争想得过于简单,他的依据是所谓的“兵棋推演”——一种美军模拟对抗的方式。

海格塞斯还说道,美军在过去十几年对中国进行的兵棋推演“全部败北”,而中国高超音速导弹将成为“航母杀手”,可以瞬间击沉美国10艘航母。这种说法听上去震撼,但如果把背景和逻辑理顺,会发现问题不少。

一方面,高超音速导弹确实是一项先进技术,中国近年来也确实在该领域取得进展,包括东风-17等型号,具备突破传统防空系统的能力,但从技术到实战,不是只靠理论推演就能定胜负,更别说“20分钟”这种说法,更多的是为吸引眼球。即使战术上存在优势,战争本身牵涉的要素极其复杂,政治、经济、外交、后勤、情报、战略协同等,缺一不可,拿导弹数量简单地推断整个战争结局,本身就不严谨。

另一方面,美国航母编队并非固定不动的靶子,每一个航母战斗群都有完整的防御体系,包括宙斯盾系统、多层拦截网络和反制手段,再强的导弹,也不可能“次次命中”,更不可能“15枚摧毁10艘航母”,这不是打靶,而是一场动态对抗。况且,美军也在持续投入资源发展自己的高超音速武器和反导技术。

因此,中美之间的对抗,并不会也不可能在20分钟内见分晓,显然,海格赛斯的言论,只是美国政治精英用来服务本国战略的“政治话术”,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

其一,为美军扩军备战制造借口。美国国防部近年频繁以“中国军力扩张”为由要求增加军费,2024年军费预算已突破8860亿美元,其中近半用于所谓的“印太地区”。而渲染“中国导弹威胁”,既能合理化美军研发低成本反舰武器的计划,也能推动盟友加大军购。

其二,转移国内矛盾。美国造船业严重萎缩,航母维护延误率达40%,而中国年均下水军舰吨位超20万吨,055型驱逐舰技术水平甚至被美方视为威胁。通过夸大中国军力,美方可掩盖自身工业衰退的窘境,将舆论焦点转向外部威胁。

针对美防长的言论,4月24日,我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在记者会上回应道,“希望美方不要有受迫害妄想症,总拿别人当借口”,同时他强调,“美方有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军队,渲染所谓‘中国军事威胁’,这正是当前中美两军交往的障碍所在。”这种表态既点破了美方的叙事套路,也展现出中国对自身防御能力的信心。

说白了,美方以己度人,炒作所谓“中国军事威胁”,本质上是为了扩充自身军力,为军费增长找借口。但事实上,美国历年国防预算年年增长,一直是世界第一,即使在所谓“威胁”并未发生的情况下,也能花出上万亿美元,特朗普更是打算在这一任期内将军费推向高点。现在渲染“20分钟击沉航母”这种说辞,无非是继续刺激国内舆论,为下一轮军费开支铺路。

除了军费问题,海格塞斯的言论也揭示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他在节目中多次提到,中国不仅在军事领域增长迅速,还试图“垄断技术市场”,在全球范围“主导秩序”,这些说法听起来像“冷战遗言”,但确实代表了一部分美国政客的真实想法——他们并不真正理解中国战略,而是本能地对崛起的对手感到不安。

但真正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在这种焦虑情绪推动下,越来越依赖政治化的军事决策,而不是理性、专业的判断。从拜登到特朗普,美国的对华策略始终在“威胁”“对抗”两个关键词中打转,却没有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比如在台海问题上,美方频繁对台军售、派军舰过航,不断踩中国红线,却又不愿意承认自己所造成的紧张升级,这种做法并不能让中美关系降温,反而让误判风险不断上升。

一言以蔽之,中美博弈的本质应该是体系化能力的竞争,而非单一武器、军事力量的比拼。中国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反对将台海问题军事化,始终强调“不冲突、不对抗”的底线,美国若继续沉迷“受迫害妄想”,只会陷入“制造敌人—扩大军备—透支国力”的恶性循环。

历史经验表明,大国兴衰从不取决于战争叫嚣的音量,当海格塞斯用电视综艺式话术博取关注时,中国军队正以扎实的现代化步伐,书写着和平发展的现实答卷。这场博弈的最终胜负,不在20分钟的推演中,而在于谁更能保持战略定力与历史耐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