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提车两月问题频发,小姐姐发帖却被限流、恶意攻击
小米SU7作为备受关注的高科技智能电动车,却在交付后频繁陷入故障泥潭。当车主通过公开反馈寻求解决方案时,却遭遇内容限流、下架、账号围攻的“二次伤害”。这场由产品质量引发的舆论风波,不仅折射出新能源车存在的质量问题,更暴露出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事情经过
来自广州的小米SU7车主乐女士,在车辆交付使用两个多月后,接连出现自动泊车故障与360全景影像识别异常问题。乐女士得知其车辆在召回范围内,便前往4S店进行了系统升级。虽然升级解决了自动泊车问题,但全景影像识别异常问题仍未解决。
两周前,乐女士发现车辆一整晚仅充入30多公里电量,起初并未在意。待续航剩余100公里左右再次充电时,已经一点电也充不进去。次日,乐女士将车辆开至4S店检查,起初以为是充电桩问题。当晚,4S店致电乐女士称,车辆无法充电原因尚未查明。
次日,4S店再次致电乐女士,表示需拆解后座进行检修,并称需拆解后才能确定故障原因并维修。乐女士不得已同意拆解,但售后人员在未取得其同意的情况下,擅自退出其小米App登录权限。拆解后座检修后,最终确认保险丝烧了并更换。
流量操控下的维权者困境
面对持续困扰的用车问题,乐女士选择在社交平台公开经历。根据乐女士的描述:发文后不断被要求自证,某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导致反复被限流,投诉甚至下架。常有关注和被关注都几乎为0的账号对其进行攻击和辱骂,完全无感,只想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乐女士在与4S店工作人员的沟通中,明确提出了换车诉求。那么问题来了,乐女士的诉求能否得到法律支持?面对网络暴力,她又该如何维权?
律驰驾道观点
一、关于退换车条件的法律分析
根据《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第24条的相关规定,乐女士作为车主,在车辆三包有效期内,若因质量问题累计修理时间超过30日,或者因同一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4次,她有权凭购车发票和三包凭证选择更换家用汽车产品或者退货。本案根据乐女士的描述,其车辆已经出现了自动泊车故障、360全景影像识别异常以及充电等质量问题,并且已经进行了维修。如果后续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0日,或者因同一质量问题(如360全景影像识别故障)累计修理超过4次,或将符合退换车的法律条件。
建议乐女士应详细记录每次维修的时间、内容、结果以及与4S店的沟通记录,作为未来可能退换车的证据。若修理时间或次数达到退换车条件,乐女士应及时向销售者提出退换车要求,并保留好相关证据。
二、反通知制度的法律意义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
反通知制度赋予了网络用户以抗辩的权利,防止仅凭自称权利人的一纸通知就将涉嫌侵权的信息从网络上予以取下,从而对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造成重大限制。若网络服务提供者一律不加区分地执行通知删除,本身也涉嫌违反法律规定,因为其对信息自由流动构成了极大威胁。在乐女士的案例中,她的帖文被限流或下架,可能涉及网络服务提供者未充分履行反通知制度的义务,或者存在不当干预用户言论自由的情况。
建议乐女士在遭遇帖文被限流或下架时,应了解并行使自己的反通知权利,要求平台提供具体的违规理由和证据。若平台未能提供充分理由或证据,乐女士可以寻求法律援助,维护自己的言论自由和合法权益。
同时,网络服务提供者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在执行通知删除时,充分保障网络用户的抗辩权利,避免不当干预用户言论自由。
三、关于网络侵权的分析
根据《民法典》中关于网络侵权的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在乐女士的案例中,若存在恶意攻击和辱骂言论,这些言论的发布者可能构成对乐女士名誉权的侵害。同时,网络服务提供者若未能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如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防止损害扩大,也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建议乐女士在遭遇网络暴力时,应收集并保存相关证据(如截图、链接等),以便未来可能的法律维权。乐女士可以向网络服务提供者投诉,要求其删除侵权言论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损害扩大。若网络服务提供者未能履行相应义务,乐女士可以考虑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者承担民事责任。
综上所述,乐女士在面对车辆质量问题、帖文被限流或下架以及网络暴力时,应积极行使自己的法律权利,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网络服务提供者也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用户言论自由和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汽车法律纠纷,就找律驰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