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军少将感叹“谅山必败”,解放军仅用4天,这座越北重镇经历了什么?
1979年初,中国西南边境,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让世界侧目。当解放军的钢铁洪流指向越北重镇谅山时,几乎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越军视谅山为战略要地,倾注了重兵防守,甚至抽调了精锐部队前来增援。然而,谁能想到,这座号称固若金汤的堡垒,竟然在仅仅4天时间内便宣告失守?
消息传出,不光是前线将士难以置信,连越军内部的高级将领都忍不住发出了那声无奈的叹息:“谅山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越军在谅山一败涂地,而解放军能如此神速?这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负,更是一场战略、意志乃至对战争理解的较量。
一、开战前的迷之自信:越军眼中的“不败之地”
话说回到1979年2月17日,中越边境的炮火骤然响起。根据越军第一军区自己的历史记载,战事一起,他们就忙不迭地开始部署。在长定方向,派了199团加上民兵公安屯去阻击,同时还得组织上万老百姓撤退,场面一度混乱。
禄平那边,谅山军事指挥部的123团带着民兵,死死守着540、468这些高地,想着能挡住解放军的脚步。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亭立方向的越军338师,为了给友军3师减压,竟然抽了个团跑到广西宁明,想偷袭我方机场,企图“围魏救赵”。这小算盘打得噼啪响,却暴露了他们对自己兵力部署的迷之自信和战术上的小家子气。
而谅山,作为越北的战略咽喉,更是被越军视为“龙兴之地”,必须死守。这里可是他们经营多年的老巢。越军原本在谅山省北部就部署了不下两万人,这还不算那些星罗棋布的民兵和公安屯。随着战事吃紧,特别是同登失守的噩耗传来,河内当局更是肝儿颤,紧急成立了“谅山前线”,把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黄丹少将直接架到了火线上,让他兼任司令员。同时,好几支援军被火速调来:327师、337师,还有各种步兵、民兵、公安部队,一股脑儿地往谅山堆。
这么一来,集结在谅山地区的越军正规兵力,竟然膨胀到了将近4万人!还不算那些地方部队和民兵。在越军看来,这阵容,这兵力密度,加上谅山得天独厚的山地地形和他们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简直就是铜墙铁壁,解放军就算能突破外围,想要啃下谅山市区,那也得崩掉几颗牙。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是越北兵力最雄厚的地方,足以让解放军付出惨痛代价。
他们以为自己把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觉得解放军攻陷谅山,绝不是“仅仅几天”就能做到的。但他们似乎忘了一点:中国军队,这次是带着“牛刀杀鸡”的决心来的。
二、解放军的“牛刀”: 不是杀鸡,是狮子搏兔
解放军这边的决心,从一开始就写在了战役部署里。对越自卫还击,可不是随便打打,是有着明确的作战方案和阶段目标的。第一阶段,先围歼同登,撕开口子;第二阶段,全力攻陷谅山,一击致命。
为了这个目标,解放军可谓是倾巢而出。广州军区下达的命令掷地有声:第一阶段投入55军、43军(少了129师),光是主力师就有5个!打完同登,第二阶段预备队也压上来了:54军的161师、50军的148师。
算算总兵力,解放军在谅山方向投入的,绝不比越军少,甚至在关键攻击点上形成了压倒性优势。这哪里是“杀鸡用牛刀”?这分明是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中国军队要的不是一场胶着的消耗战,而是一场速战速决、摧枯拉朽的胜利,要用最快的方式,最少的代价(相对而言),给对手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
在解放军的战役构想里,拿下同登,是打开通往谅山的钥匙。同登那边的越军,兵力部署就像狗牙一样犬牙交错,互相支援。解放军一开始的进攻确实遇到了麻烦,越军的3师、武装公安12团、地方部队,加上民兵,死守不说,还想反击。但解放军很快调整策略,增派兵力,尤其是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摸清了越军坚固堡垒的底细,发起了新的猛攻。
到2月23日,经过浴血奋战,同登终于被解放军牢牢地攥在了手里。通往谅山的大门,就此洞开。
同登的失守,就像一记闷棍,狠狠地砸在了河内当局的头上。前面提到的惊慌失措、成立“谅山前线”都是后话。黄丹少将上任后,也知道这回不是闹着玩儿的了,赶紧组织市区里的机关和百姓疏散。同时紧急调整防线:3师和北太省197团去守同登西边和西南边;327师、337师这两个救火队员,配上407坦克团,去守谅山北边和东边;337师的一部分还被当成预备队,随时准备补窟窿。
他们以为这样就能挡住解放军了?以为解放军会像他们想象的那样,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往谅山城里磨?
三、四天闪击:解放军的“火力洗礼”与越军的快速崩溃
解放军的行动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2月27日上午8点,解放军指挥部一声令下,对谅山外围据点的总攻开始了。163师打头阵,487团带着加强的坦克连,直扑探某以南。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能见度差得可怜。但解放军的攻势没有停顿。师指挥炮团在后方提供着精准的火力支援,战士们就跟着前方炮火的闪光,一步步、一声不吭地快速向前推进。
下午4点45分,尖刀部队就传回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扣马山主峰拿下了!以及周边各高地也一并控制!扣马山,可是谅山的北大门啊!这一仗,直接为打开谅山市门户扫清了障碍。仅仅半天时间,解放军就毙敌412人,俘敌1人,干净利落。
拿下扣马山后,部队稍作调整,立刻转入防御,巩固阵地。同时,继续向纵深发展:487团2营继续向当坤方向推进,1营则像一把尖刀插向536高地。负责南侧攻击的488团也进展顺利,在417高地与敌人展开激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歼灭越军一个营部和一个连队,于28日成功拿下了波杀和关湖。
与此同时,165师、161师、164师的友邻部队也没闲着,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分别在28日、29日先后攻克了谅山外围的多个据点。越军组织了多次反扑,企图夺回阵地,都被解放军粉碎。短短三天时间,解放军就向前推进了数十公里,扫清了谅山外围几乎所有屏障,歼敌超过351人。
谅山外围,防线全线崩溃。
此时的解放军,没有丝毫停顿,决定一鼓作气,直接向谅山市北区发起总攻。
3月1日上午9点30分,一个载入史册的时刻。306门火炮组成的钢铁洪流,如同被唤醒的巨龙,齐刷刷地将愤怒的咆哮指向谅山市区。震天的轰鸣声瞬间吞没了谅山,地面仿佛都在颤抖。那不是简单的炮击,那是一场持续了整整30分钟的“火力洗礼”!
越军原本以为会在曲折复杂的街巷里打一场让解放军头疼的城市攻坚战,他们已经做好了进行残酷巷战的准备。谁知道,解放军根本不给你这个机会!这轮饱和炮击,直接把越军精心构建的城市防御体系炸得稀烂,人员伤亡惨重,士气荡然无存。
在炮火制造的焦土上,解放军步兵发起了冲锋。163师489团1营扑向大、小石山;2营直取279高地;3营的任务更直接——攻占铁路桥北以及附近的市区。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特别是493团2营,连续击退了越军6次疯狂的反扑,歼敌300多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至此,解放军势如破竹,在3月2日当晚,就完全占领了谅山市北区!越军精心构筑的防线在强大的炮火和解放军凌厉的攻势面前,像纸糊的一样脆弱。无奈之下,越军只能丢盔弃甲,狼狈地撤退到奇穷河以南的市南区。
四、河内的嘴硬:失守了还说没失守?
按理说,打下谅山市北区,解放军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作战目标。然而,越军第五军区司令部却依然不愿意接受现实,还在做困兽之斗。他们重新部署:让3师主力当预备队,12团死守1号B公路,指望配合337师,想着能不能从侧翼给解放军来一下,阻止解放军越过奇穷河,进入市南区和文官县。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河内当局的反应。他们一边在前线收拢残兵,一边却在全球舆论场上大放厥词,声称中国军队根本没占领谅山,他们还在“保卫谅山而战斗”!
为什么他们敢这么说?原来,谅山市区被奇穷河天然地分成了两半,河北岸是新城区(市北区),河南岸是老城区(市南区)。河内当局玩了个文字游戏,故意把市南区说成是“谅山市区”,暗示解放军只占了北边郊区,核心区域还在他们手里。这番操作,不过是不想丢掉最后的面子,不愿意承认失败的铁的事实罢了。
解放军军指挥部听闻河内这番“鸵鸟”言论,哪能忍?这不明摆着强词夺理吗?立即向北京请示:要不要继续南进,彻底打烂谅山,给越南当局一个深刻的教训?
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
3月3日,中国军队投入了更多兵力,发起了向市南区的总攻。解放军在河北岸部署了坦克、加农炮、高炮、高射机枪等重火力,提供密集支援。163师489团2营加入战斗,直取南区的391高地、428高地。4日下午1时,该团就完成了攻击任务,歼敌200余人,摧毁敌人火力点30多个。
与此同时,解放军444团2营渡过奇穷河,攻占了317高地、332高地,摧毁敌方坦克装甲车各1辆。另一侧,165师493团1、3营则向敌人的460高地、西北侧无名高地发起猛攻,经过反复的拉锯和争夺,最终在5日14时40分,牢牢地控制了413高地。
至此,整个谅山市区,包括河南岸的老城区,也完全被解放军控制。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越军第3师、独立205营、4个公安团,以及紧急调来的327师、337师等部队,几乎遭受了毁灭性打击。根据战后统计,解放军共毙敌10401名,俘敌108名,缴获了大量的火炮、枪支、汽车……
五、失败的反思:骄傲自满的代价
不到四天时间,谅山——这座越军吹嘘的“金星师”(越军3师的代号)坐镇的战略要地,就这样失陷了。越军引以为傲的主力部队,被打得溃不成军,几乎全军覆没。
面对这样的惨败,那位越军少将事后忍不住发出了更深层次的感叹:不是中国军队强,而是越军太骄傲自满,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不论是越军内部,还是外界军事观察家,都对越北集结的这支号称十万的精锐部队,竟然如此不敌解放军,感到诧异和不解。然而,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枪声响起那一刻,越南的失败,或许就已经是注定了的。
开战之前,越军从上到下,都弥漫着一种盲目的骄傲和对中国军队的不屑。他们刚刚经历了漫长的抗法、抗美战争,自诩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认为自己的游击战经验无人能比,单兵作战能力天下无敌。于是,就有了那句狂妄得离谱的叫嚣:“一个越南兵,可以抵得过三十个中国士兵!”甚至扬言要“打过凭祥,去过春节”。这种极度的自大,让他们完全低估了对手,也让他们在战略战术上变得僵化和轻敌。
反观中国军队,虽然武器装备并非最先进,部队经过文革十年,实战经验确实存在不足,但我们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却高度重视敌人。我们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自身在炮火、组织协调、大兵团作战等方面的优势,针对性地打击越军的弱点。解放军的“牛刀杀鸡”战术,绝不是简单的人海堆砌,而是周密的计划、强大的炮火准备、多兵种协同以及对关键节点的精确打击。这让越军的防御体系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根本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战后,越南当局依然不服气,四处宣扬是中国军队使用了“人海战术”,胜之不武。这种指责,不仅是对事实的歪曲,也暴露了他们从未真正理解战争的精髓。作为中国曾经的“徒弟”,越南当局始终没有明白,真正厉害的战术并非照本宣科,更不是依靠人数优势,而是能够认清自己和敌人的优劣势,灵活运用一切手段,扬长避短,以最小的代价给予敌人最沉重的打击。
3月5日,在中国军队完全控制谅山并达到惩戒目的后,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胜利撤军。这一举动,以大国的姿态,不仅宣告了这场有限自卫反击战的军事胜利,更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军队不仅是一支仁义之师,更是能够完成既定战略目标、具备强大战斗力的威武之师。
谅山的快速失守,或许并没有让黎笋当局立即警醒,但这场战役无疑给他们敲响了警钟,让他们意识到,中国不是可以任意欺辱的“软柿子”。当他们选择背信弃义,放弃与中国多年的同志加兄弟情谊,一意孤行地推行地区霸权主义时,必然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而谅山,就是他们为狂妄和背叛付出的第一个,也是最惨痛的代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