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破解,迪粉向北实测,三大痛点让传统专家哑口无言
咱就先问一句,开着双枪充电的车,就真那么“羞耻”吗?
最近啊,2025上海车展刚落幕,网上就炸开了锅,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头,各路车迷、车评人就开始掐架,就为了争个技术路线的高低。
说白了,就是“你家技术好”,“我家技术牛”,吵得那叫一个天翻地覆。
这事儿还得从“哈士奇”的直播间说起。
要说这“哈士奇”也是个狠人,直接拉了个局,把各路大神都请来了,什么“大象主观说车”、徐丽丽、大熊,还有宁德时代的陈工、刘博士,少不了咱们今天的主角——迪粉“向北不断电”。
这“哈士奇”的直播间,之前也不是啥太平地儿。
各家粉丝那是互不相让,动不动就开喷,人身攻击、恶意诋毁啥的,也是常有的事儿。
这回能不能好好说话,还真不好说。
不过“向北不断电”能来,也算是给这场讨论加了点儿分量。
你品你细品,人家可不是啥空降大神,早在成为知名迪粉之前,就在各大论坛、社交媒体上科普电池技术了。
啥磷酸铁锂、三元锂,啥能量密度、安全性,那是门儿清。
有了这份积累,才能在技术讨论中站得住脚。
说起技术积累,比亚迪早期在充电桩建设上也吃过亏。
早在2015年,就想搞自己的充电桩网络,结果呢?
标准不统一、成本又高,车主还不习惯用,结果一堆桩子就那么闲着,甚至直接废了。
现在再看比亚迪的兆瓦闪充,那真是进步巨大啊!
说到这兆瓦闪充,就不得不提宁德时代了。
这次直播里,大家就对宁德时代的12C电池能不能半年内量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不少“专家”都觉得悬,说啥适配、路测,哪样都得花时间。
你还别说,宁德时代跟比亚迪还真不一样。
宁德时代是多家车企的供应商,特斯拉、蔚来、小鹏,都是它的客户。
这种模式,让它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上更有灵活性。
要我说,这合作模式,也决定了它的量产速度。
“向北不断电”可不惯着他们,直接甩出数据,证明兆瓦闪充和双枪充电的效率就是高!
还拿其他品牌车企的快充技术做对比,那意思就是:比亚迪就是领先!
不过话说回来,比亚迪的三电质保条款,也确实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徐大师就提出来了,一年3万公里的限制,是不是有点太严苛了?
咱也得承认,这确实是用户的真实顾虑。
要我说,比亚迪可以参考二手车数据,看看实际有多少车主能超过3万公里,然后适当放宽限制,扩大用户福利。
这样既能保障用户权益,又能提升品牌形象,何乐而不为呢?
除了比亚迪,其他品牌也在搞快充技术。
特斯拉的V4超充桩、小鹏的S4超充桩,那也是相当给力。
充电桩分布不均的问题,还是挺严重的。
根据中国充电基础设施联盟的数据,东部沿海地区充电桩密度高,中西部地区就差多了。
这充电焦虑啊,啥时候能彻底解决?
话说回来,咱们再回到那个“双枪充电羞耻论”。
这事儿吧,我觉得挺可笑的。
大熊拿“开裆裤”做比喻,这脑洞也是够大的。
人家“向北不断电”就说了,双枪充电就是一种便捷的补能选择,赶时间的时候,能省不少事儿。
这就像你包里揣个充电宝,难道你用充电宝也觉得“羞耻”?
这观念啊,真得改改了。
技术进步了,观念也得跟上。
总不能还抱着老一套不放,你说是不?
对了,差点忘了“向北不断电”在直播里提出的三大问题:现阶段谁谁充电最强的品牌谁是普及型最好(充电方案),谁比双枪实用如果10C不领先,那12C哪里强?
领先行业半年,算不算断代领先?
这些问题,其实也值得咱们好好思考。
未来的充电技术,到底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算了,今天就先说到这儿吧,后续更精彩,敬请期待!
(文章1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