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星奚望眼里有泪!“阿布”和母亲茹萍,都为了我提前退休
2025年春天,35岁的奚望还在剧组拍戏。
这次她在年代剧里演一个下乡知青,扮演一个不甘命运、拼命想出头的女孩。剧里有一句台词,她演完之后自己都愣住了:
那一刻,她眼圈红了。不是演的,是忍不住的真情流露。
谁都不知道,这句戏里的台词,其实跟她自己的日子太像了。
现实里,她也一个人带娃,也在剧组摸爬滚打。
她女儿才7岁,离婚已经快3年了,身边也没什么桃色新闻,生活过得不算风光,却特别踏实。
有人说她命好,有母亲帮衬,有外婆疼爱。
可她自己心里最清楚——她这点好日子,是外婆和母亲,一点点为她换出来的。
她们为了她,先后提前退休,把一辈子都搭进去了。
说到底,奚望身上有多少光,背后就藏着多少“替她吃苦”的女人。
这一家三代的爱,没大风大浪,但拧得很紧,哪怕再苦,都不松手。
一、出生在戏里戏外的“夹缝”奚望1990年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个艺术家庭。父亲奚天鹰是画家,母亲茹萍是演员。
按理说,这样的家庭应该温馨又文艺。但现实却给了她一记闷棍。
母亲当时正红,剧本一个接一个,而父亲想过的是回归家庭的慢生活。日子过着过着,过不到一块儿去,就散了。
那段时间,茹萍拼了命在外拍戏,一边挣钱养家,一边试图用事业填补情绪。
可她终归是一个女人,一个需要有人帮衬、替她照顾孩子的单亲母亲。
外婆,这位温婉的杭州阿布站了出来。
因为奚望太小了,根本不适应全托的幼儿园,连着生病几次,瘦得脱了相。
外婆心疼,咬咬牙办了退休手续,哪怕这意味着自己每个月的退休金少了15%。
退休以后,她开始了另一场“上岗”——做饭、洗衣、送幼儿园、哄睡觉,所有妈妈该做的事,她一件不少地全做了。
甚至连奚望生病半夜高烧,都是外婆披着外套抱着她冲去医院。
奚望的童年没有完整的家庭,但她从来没有缺爱。
二、母亲茹萍:演员,也是母亲茹萍是家里的大女儿,从小就聪明漂亮,18岁参加杭州市话剧团培训班后,便一路从杭州话剧团进修到上戏表演系,后来更是凭借《湘西剿匪记》中的“沈洁”一角红遍全国。
她是那个时代的美人,也是真正靠演技闯出了一片天的演员。
每次拍戏,她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家里的孩子。可她也没法停下,因为她必须挣钱,必须站稳脚跟。
离婚后她也重新找到了归属。1998年,她与演员刘之冰再婚。
男方也离过婚,带着一个儿子。两个破碎的家庭,重新拼成了一个完整的家。
刘之冰没逼她,而是默默付出,带她上学、买吃的、讲故事,最后奚望主动叫了他一声“爸爸”。他当场落泪,一把把她抱了起来。
这个男人用时间换来了孩子的心,也赢得了茹萍的信任。此后,他们一家四口过得平稳温暖。
奚望的继父刘之冰,从未让她感受到“继”的距离,反而多了几分“亲”的踏实。
三、情感路上,不想将就在家人呵护下长大的奚望,也继承了母亲的演艺基因。
大学还没毕业,就演了《遍地阳光》《好汉》《中流击水》等剧。
正当事业高峰,她也步入了婚姻。2017年,她与演员郭晓然结婚。第二年生下女儿“小棉花”,一家三口看起来幸福美满。
可婚姻终归不是照片上的模样。两人一个剧组接一个剧组,聚少离多,孩子也几乎一直由茹萍照顾。
原本以为这只是过渡,谁料时间久了,距离成了隔阂,情绪堆积成了隔阂。小事一件件变成大事,争吵一回回扯掉了感情的温度。
母亲茹萍一度强烈反对,担心她步自己后尘,也怕小棉花跟当年奚望一样,从小就得习惯“分裂的家庭”。
而继父刘之冰却坚定站在女儿这边。他自己也经历过一段无爱的婚姻,深知勉强维系只会更苦。
他告诉奚望:“想清楚了就去做,不管结果怎样,爸爸在。”
那年生日,奚望官宣了离婚消息,眼里有泪,但也有光。
四、四代女性的接力,不言苦只言爱奚望离婚后,母亲茹萍再一次“退场”。
明明才52岁,正是能挑大梁演好戏的年纪,却放下了手中的剧本,只为当好外孙女的保姆。
不放心别人带孩子,她亲自上阵,夜里高烧不退她整宿不睡,清晨送医院,一上午不眨眼地陪着。
就像当年她的母亲为了照顾奚望提前退休一样,如今她也做了同样的事。
人生似乎在轮回,但这个轮回,不是苦,是爱。
奚望没有再婚,但她很清楚:这一生,她早已被很多人深爱过。父亲、继父、外公、外婆、母亲,都是她的后盾。
她也早已学会了挺身而立,拍戏、带娃、写文、过节发长文纪念外婆,在那个社交平台写下“阿布”时,字里行间,都是心酸与感恩。
奚望常说,小时候她是靠着“阿布”的肩膀长大的,如今她是母亲的肩膀。
他们都没问她何时再婚,但她知道,她不能随便嫁,也不能委屈自己。
结语
真正的成长,不是离开谁,而是能站稳脚步后回头看看,谁曾为你逆光而来。
外婆、母亲、继父,用行动告诉了奚望什么是“爱”——不是说出口的誓言,而是甘愿把退休提前,只为你能走得更稳一点。
奚望35岁,仍在演戏,仍在寻找那个能并肩而行的男人。
但她不再焦虑,因为她的身后,是三代人用一辈子换来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