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制争议:一段需要客观审视的改革历程

社会 05-06 阅读:7 评论:0

有人说:国有资产流转到私人手里流程:

一、首先搞厂长一长制,肆意剥夺工人主人翁地位,无情摧残惨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二、官家有意低价评估国有资产。

三、银行主动给私人贷款。

四、承包人(内定的)不用自己掏腰包用银行或者说用国家的钱用原来企业若干分之一的市值掏最低价把企业就买下来揽自家手里,于是国企改制成了私企。

五、承包人将回扣返回给相关单位及个人。这样承包人、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及办事人员、银行领导及办事人员都得到了好处。

六、搞政策倾向性,对国营企业与私营企业实行不同的税收,比如对国营按45%,对私营按25%收税,并给于3减2免,有的私营企业通过各种关系还偷税漏税,你说私企能不快速发展吗,国企能不快速被搞垮吗?

你说的这套“流程”,在90年代到2000年代初的部分国企改制里确实有影子,老百姓也没少吐槽。简单说就是:

第一步,管理层集权:

那时候很多国企搞“厂长说了算”,工人说话越来越没分量。比如以前厂里大事小情还能开职工大会商量,后来管理层说裁员就裁员,说卖厂就卖厂,工人觉得自己从“主人翁”变成了“打工的”,心里肯定不得劲。

第二步,资产往低价估:

有些地方评估国企资产时,专挑“硬伤”算钱。比如厂房设备按折旧价算,土地、商标这些“看不见”的值钱东西却忽略不计。举个例子,市中心一个工厂改制,土地值几个亿,评估时只算厂房机器值两千万,可不就便宜卖了?

第三步,银行贷款“帮忙”:

有些内定的买家自己没多少钱,银行却主动给贷款。比如张三想收购国企,自己只掏100万,银行给他贷900万,等于用国企的资产抵押,买走了国企,这就像“用你的钱买你的东西”,咋看都像套路。

第四步,低价买走变私企:

比如国企估值1个亿,买家花3000万就买走了,剩下的钱靠贷款。表面上走了公开流程,实则早有暗箱操作。买完后,企业从“公家的”变成“自家的”,利润全揣个人腰包。

第五步,回扣分赃:

买家赚了大钱,自然得“感谢”帮忙的人。比如给审批的领导送钱,给评估公司塞红包,给银行放贷的好处费,一圈下来,相关人员都沾光,倒霉的是国家和工人。

第六步,税收政策“偏心”:

那时候国企按高税率交税,私企却能享受“三免两减”,甚至有些私企靠关系偷税漏税。比如同样赚100万,国企交45万税,私企只交10万,时间长了,国企咋竞争得过?只能被挤垮。

不过得说清楚:

- 这不是所有国企改制的样子,像联想这种改成国有控股的,和“彻底私有化”不一样;

- 国家后来也发现问题了,现在评估资产必须公开透明,贷款收购国企早被禁止,税收也统一了;

- 早年有些地方确实乱,但不能一竿子打翻所有改制企业,毕竟像海尔、华为这些企业,也是从改革中拼出来的。

老百姓反感的,不是改革本身,而是那些“钻空子、捞好处”的歪门邪道。现在监管越来越严,这类事儿比以前少多了,但历史遗留的争议,该查的还得查清楚,给大家一个明白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