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乌矿产协议:乌克兰被端上餐桌,谁是最大赢家?

推荐 05-05 阅读:0 评论:0

美乌矿产协议:乌克兰被端上餐桌,谁是最大赢家?

当乌克兰与美国在华盛顿签署《美乌重建投资基金成立协议》(即美乌矿产协议)时,这份被白宫视为“地缘战略工具”的协议,在乌克兰国内引发了激烈争议。乌克兰社会对“资源换安全”模式的质疑声不断,民众对资源合作的敏感度较高。这场看似平等的资源交易,实则暴露了后冷战时代最残酷的地缘博弈真相。

美国对乌克兰矿产资源的觊觎早已显露。乌克兰坐拥全球5%的“关键原材料”,包括欧洲7%的钛矿、全球第五的石墨储备,以及预估200万吨碳酸锂当量的锂矿潜力。这些资源对新能源电池和半导体产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根据协议,乌克兰保留所有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并可自主决定开采地点。美乌双方将共同设立“乌克兰重建投资基金”,按50:50比例管理,双方均无主导权。基金资金来源于乌克兰新许可证收入的50%,涵盖关键材料及石油天然气项目。基金将投资于乌克兰的采矿、石油天然气项目及相关基础设施或加工项目,预计前10年利润和收入全部用于再投资或重建,不进行分配。美国通过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提供资金支持,但不直接拥有资源所有权。

2025年2月28日,泽连斯基与特朗普在白宫的闭门会谈演变为公开对峙。美方代表团以“重新评估军事援助”相威胁。这种将经济合作与安全保障捆绑的做法,虽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殖民地,但其非对称性令人想起20世纪智利铜矿危机中美国企业的操作模式——通过经济胁迫实现资源控制,而非直接领土占领。

是否存在隐形管辖权?根据最终签署的《美乌重建投资基金成立协议》,协议中不存在“协议排除国际仲裁机构(如ICSID)管辖权,将争议解决完全交由美国法院”的条款。协议明确采用对等协商原则作为争议解决机制,并未提及适用纽约州法律或美国法院的管辖权。此外,协议需根据乌克兰《国际条约法》由乌克兰议会批准,这表明协议的批准和执行将遵循乌克兰的法律框架。

协议本质是“以资源合作换援助”的模式。美乌矿产协议通过经济援助附加资源开发合作条件,旨在促进乌克兰的经济重建和稳定。协议明确规定,乌克兰保留所有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并有权自主决定资源开采地点。协议还规定,基金收益10年内不得分配,全部用于乌克兰重建,这体现了协议对乌克兰经济重建的支持。然而,协议中确实存在一些条款,如要求乌克兰在颁发矿产许可证时附加信息披露要求,且“即便未来修法也不得降低美方权益”,这些条款可能限制乌克兰的立法权和资源开发规则的自主性。

根据《美乌重建投资基金成立协议》,乌克兰在颁发矿产许可证时,必须附加条款,要求持证方每次进行融资时向美方披露相关信息。此外,协议规定,即便未来乌克兰通过新立法或修订法律,政府仍需继续为基金及其有限合伙方提供不低于本协议规定的优惠待遇。乌克兰政府承诺,当本国法律与协议存在冲突时,以协议规定为准。这意味着乌克兰的立法权受到合同条款的限制,资源开发规则将长期受制于协议条款,可能导致“立法僵局”。

乌克兰的“资源诅咒”乌克兰正被推入“资源诅咒”深渊。乌克兰的技术短板与协议条款形成双重挤压:其68%的采矿设备老化,且缺乏稀土分离提纯核心技术。协议通过“技术评估权”与“法律冻结”条款,实质上限定了资源开发的技术路径——乌克兰在技术升级时需与美国协商。这种设计使资源附加值被外部资本分割:美国通过资本控制收益分配,乌克兰仅能获取初级资源出口收益。更严峻的是,协议通过技术垄断(否决自主升级申请)、资本锁定(基金收益10年内不得分配)和法律桎梏(“不得降低美方权益”条款),形成事实上的产业压制。深层危机在于产业链锁定效应——当国际锂价波动时,乌克兰既无加工环节缓冲风险,又因收益锁定无法实现产业升级,其工业化进程面临系统性障碍。这种“资源出口-技术依赖”的恶性循环,正是“资源诅咒”的典型表征。

俄罗斯的反应最具黑色幽默,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媒体上嘲讽:“乌克兰被迫用矿产资源抵偿美国的军事援助,这证明美方正在‘破坏乌政权’。”在这场博弈中,乌克兰的处境确实面临挑战:西部矿区面临美国资本的渗透。当泽连斯基政府还在为“符合宪法与欧洲一体化进程”辩护时,其国家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协议条款的限制。

这份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乌克兰正式成为大国博弈的一部分。从短期看,美国通过协议获得了对乌克兰矿产资源开发的优先权,乌克兰则获得了一些经济支持;但从长期看,协议可能对乌克兰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地位产生深远影响。当乌克兰的矿产资源被开发,其经济和政治自主性可能受到一定限制。

泽连斯基政府或许该听听历史的声音: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今天,这句话依然在乌克兰大地上空回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