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被蒋介石软禁的孙立人,提出三条要求,蒋经国:第三条不行

历史 05-07 阅读:7 评论:0

【前言】

李敖曾评价被誉为“东方隆美尔”的孙立人将军:

孙将军是国民党阵营中最具才华的军事领袖,他的学识、练兵能力、战功、负伤次数以及国际声望都无人能比。他自幼目睹国家受辱,决心洗刷国耻,从清华和普渡大学毕业后,毅然投身军旅。在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完成学业后,他回国征战,迅速崭露头角,但因蒋介石嫡系的压制,屡遭黄埔系将领排挤。蒋介石退守台湾后,为获取美国援助,一度重用孙立人,但局势稳定后,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软禁,彻底弃用。

【蒋介石:我信任的人只剩下你了】

1985年,孙立人已经被蒋介石软禁了整整三十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他决定向时任“总统”蒋经国提出三项请求,希望能够在生活上得到一些调整和改善。

第一,结束军职;第二,委托官方修缮住宅;第三,重获人身自主权。

经过一番权衡,蒋经国最终勉强接受了前两项提议。然而,对于解除孙立人个人限制的请求,他坚决表示反对,直接予以驳回。

孙立人始终未能重获自由,依然过着被软禁的生活。他只能在自家院子里种些花草,以此打发时间,度过余生。这种日复一日的单调日子,成了他晚年唯一的消遣。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接任“总统”职务的李登辉出于政治考量,解除了对孙立人的长期监禁。

1990年3月20日,台湾“国防部”部长郑为元受李登辉指派,前往孙立人住所传达了一项重要决定:从当天起,孙立人的部分行动和言论限制将被解除。这一决定标志着孙立人长达33年的软禁生活正式画上句号。

1900年12月8日,孙立人在安徽庐江县金牛镇山南出生。14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在清华学校的入学考试中拔得头筹。

1921年,孙立人成功加入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并成为核心后卫。同年5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上,孙立人与队友们先后战胜菲律宾队和日本队,帮助中国在国际篮球赛事中首次夺得冠军。

1924年,孙立人完成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学业。随后,他决定前往海外深造。第二年,他顺利取得学士学位,并进入美国桥梁公司担任工程师。然而,仅仅工作了四个月,孙立人便改变了职业方向,转而进入美国维吉尼亚军校,开始接受军事训练。

1928年6月,孙立人在国民党中央党务学院担任中尉军训队长。两年后,他调到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出任副总队长。再经过两年,孙立人被调任财政部税警总团,担任第二支队上校司令兼第四团团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孙立人受命奔赴淞沪战场,与日军展开激战。11月3日深夜,他带领部队试图炸毁浮桥,但行动被日军察觉,随即遭遇猛烈的炮火攻击。在这场战斗中,孙立人身体多处受伤,共计13处,之后昏迷了整整三天。

1938年11月12日,宋子文安排宋子安陪同孙立人前往香港进行疗养。康复后,孙立人随即投身武汉保卫战,凭借出色表现得到晋升。

1942年4月,孙立人带领新38师参与了缅甸的曼德勒战役。到了8月,中国远征军的新38师和新22师陆续抵达印度,并更名为中国驻印部队,开始在印度兰姆珈的训练基地接受美式装备和训练。同年10月,中国驻印部队重组为新1军,郑洞国担任军长,孙立人继续指挥新38师,廖耀湘则负责新22师。

1944年,孙立人指挥的新38师与廖耀湘的新22师联手,在缅北地区与日军第18师团展开激战,最终取得了压倒性胜利。日军部队遭受重创,残余兵力仓皇逃离胡康河谷。据日军战史记载,这场战役对第18师团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在长期征战中,第18师团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对中国战场有着充分的自信。然而,当他们在胡康河谷遭遇中国军队时,却惊讶地发现对方的编制、装备、战术和技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转变让第18师团措手不及,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整个部队都陷入了震惊之中。

在成功拿下密支那之后,中国驻印军开始进行休整和扩编。原本的新1军被拆分为两个军,分别是新1军和新6军。孙立人被提拔为新1军的中将军长,负责指挥新38师和新30师。

1945年,新1军与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协同作战,成功占领了芒友。这一胜利使得滇缅公路得以重新开通。在孙立人的领导下,新1军各部队迅速推进,相继攻占了腊戍、南图、细胞和猛岩,从而为第2次缅甸战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46年3月,蒋介石指示孙立人带领新1军乘坐美军舰艇从广州出发,抵达秦皇岛,随后迅速赶赴锦州。这支军队的任务是支援第五十二军和新六军,共同在沈阳周边与东北民主联军展开战斗。到了5月,新1军成功攻占四平,紧接着又拿下了长春。

1946年6月,蒋介石单方面终止和平协议,国共内战全面升级。同年8月,根据蒋介石的指令,孙立人被任命为东北绥靖公署副主任,同时兼任长春警备司令。然而,由于在战场上表现不佳,孙立人随后被调往沈阳,出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一职。

1947年8月,孙立人因在东北战场表现不佳,被调离原职,转而担任代理陆军副总司令兼陆军训练司令。这一调动意味着他一手打造的新1军被蒋介石完全接管。经过多次争取,孙立人最终得以从新1军中带走部分原税警总团成员以及曾在印度、缅甸作战的数百名亲信,前往台湾负责新兵训练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对蒋介石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对其逐渐失去信心。于是,他们调整了策略,转而将资源和支持投向国民党内部的两位关键人物——孙立人和吴国桢。这一决策反映了美国在当时的政治考量,即通过扶持新的力量来维持其在国民党内部的影响力。

1949年2月12日,美国远东地区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专门派人到台湾,请正在训练部队的孙立人到东京讨论台湾的防御计划。见面时,麦克阿瑟面带微笑,向孙立人暗示了一些想法。

美国认为台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绝不能让它被中共控制。因此,我们建议由您来主导台湾的防务工作,美国将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协助。

孙立人并未同意,他表示:

我效忠于蒋介石,绝不会在危难时刻背叛他。台湾的军队完全由蒋介石掌控,陈诚也只是执行他的命令。我擅长军事作战,但对政治一窍不通,更不具备领导反共的能力……你们最好还是继续支持蒋介石,这样更合适。

孙立人从台湾回来后,立即向陈诚详细讲述了与麦克阿瑟会面的经过,并请陈诚将自己的想法转告蒋介石。然而,蒋介石得知后,不仅没有对孙立人的支持表示感激,反而开始对他心生疑虑和不满。

在上海解放之际,汤恩伯率领残余部队撤退到台湾。蒋介石随即指示孙立人负责接待汤恩伯的事宜。

几天后,蒋介石与孙立人见面,询问了部队安置的进展。孙立人提到,计划将汤恩伯的残余部队安置到几所国民小学的校园里。蒋介石一听,立刻火冒三丈,直接质问孙立人:“这怎么行?你们的训练营地腾出来,让部队住进去,小学校怎么能用来安置部队?”

孙立人表示,汤恩伯的部队目前战斗力不足,需要重新整顿和补充,因此不适合驻扎在新兵训练区域。然而,他的话音刚落,蒋介石就立刻批评道:“你太自私了!”

看到蒋介石神色阴沉,孙立人毫不退让,直言道:“你说我自私?我看你才是真正自私的人!大家都知道汤恩伯的部队是你的亲信,一旦共产党攻过来,你能往哪儿逃?难道只能跳进太平洋吗?”

孙立人的一番言论让蒋介石火冒三丈,正欲发作之际,俞济时连忙上前劝解。蒋介石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好不容易才强忍住心中的愤怒。

两周后,蒋介石直接拨通了孙立人的电话。这次通话中,蒋介石的态度显得格外友好,他温和地问道:“今天你有时间吗?”孙立人简洁地回应:“有。”蒋介石随即提议:“那好,中午你来阳明山,我们一起用餐。”

用餐时,蒋介石仿佛完全放下了之前的芥蒂,与孙立人相谈甚欢,场面十分融洽。吃完饭后,蒋介石主动提议一起走走,于是两人便并肩散步,聊着天打发时间。

在确认周围无人后,蒋介石轻轻拍了拍孙立人的肩膀,低声说道:“现在,除了你,我找不到第二个可以信赖的人了。”

在内外局势紧张的9月,蒋介石为了迎合美国,不得不违背个人意愿,任命孙立人为台湾防卫司令,让他协助陈诚管理台湾这个可能的最后退守地。蒋介石在日记中记录了这一决定。

吴国桢和孙立人多次依赖美国来增强自身地位。他们通过与美国的紧密联系,试图在国际和国内政治中获取更多支持。这种策略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个人形象,也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行为反映出对国际势力的依赖,以及在国际关系中寻求支持的倾向。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与其他政治人物的关系,也影响了他们在国内的政治影响力。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试图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稳固自己的地位,并寻求更多的政治资源。

【孙立人:他那天说的都是假话】

1950年3月,蒋介石无视时任“代总统”李宗仁的异议,自行宣布恢复“总统”职务。随后,他勉强任命孙立人担任陆军总司令及陆军训练司令双重职务。这一任命使得孙立人表面上成为蒋介石身边的得力干将。

就在孙立人接任陆军总司令的当口,蒋经国在蒋介石的指示下,迅速将情报人员渗透进了陆军总司令部。短短数日内,孙立人的秘书黄正及其在陆军训练总部的姐姐黄珏就被扣上了"泄密"的帽子,遭到逮捕。随后,他的老部下李鸿、陈鸣人、彭克立等人也接连被指控为"共谍",纷纷落网。这一切都在孙立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悄然发生。

1950年6月,朝鲜战争打响后,美国迅速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帮助蒋介石巩固台湾的防御。随着美军直接介入,蒋介石发现孙立人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于是,蒋介石开始暗中谋划,准备在局势稳定后逐步削弱孙立人的影响力,以巩固自己的权力。

1951年3月,蒋介石指示蒋经国派人堂而皇之地进驻陆军总司令部,开始设立政治部。这一举动逐步限制了孙立人的权力,使他从实权在握的陆军总司令沦为名义上的空架子。

孙立人对蒋经国掌控的情报机构颇有微词,尤其对陆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的种种干预深感不满。这种情绪导致他与蒋经国及黄埔系将领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每周的军事会议上,孙立人总是最后一个到场。有传言说,他这么做是为了躲开向总参谋长周至柔行礼的环节。等到他抵达时,蒋介石通常已经入座,这样他就不用面对这个尴尬的场面。更让人意外的是,春节期间,蒋经国前来拜年,孙立人却直接回避,连面都没见。

1954年,美国和台湾当局签署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蒋介石认为,有了这个条约,台湾的安全问题基本解决了。这样一来,孙立人不仅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反而成了潜在的隐患。因此,蒋介石觉得必须尽快解除孙立人的职务。

1954年6月,蒋介石对孙立人进行了人事调整,将其调任至"总统府"担任参军长一职。这一任命意味着孙立人失去了对军队的实际指挥权,其军事职务被完全解除。这次调动是蒋介石对孙立人权力进行限制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孙立人在军界影响力的终结。

1955年5月25日,蒋介石指示毛人凤,以涉嫌“间谍活动”为由,拘捕了孙立人的前下属、当时担任步兵学校少校教官的郭廷亮。

5月28日,蒋介石派人传唤孙立人。得知消息后,孙立人心中忐忑,预感可能有麻烦。然而,面对蒋介石的命令,他别无选择,只得鼓起勇气前往蒋介石的住所。

孙立人一走进办公室,就发现蒋介石脸色阴沉。还没等他说话,蒋介石冷冷地问道:“最近在读什么书?”孙立人不慌不忙,按照事先想好的回答:“《南宋兴衰史》和《曾国藩家书》。”“不错,很好!”蒋介石的语气里带着明显的敌意。随后,他接着说:

你带兵确实有两下子,但打仗真不是你的强项。你怎么总跟胡适、叶公超那些政客混在一起?还跟美国军界政界的人走得那么近?艾森豪威尔刚当上总统,为啥只请你去参加就职典礼,却没我的份?孙立人,别觉得自己多厉害,你再怎么折腾,也翻不出我的五指山!

蒋介石突然伸出手,当着孙立人的面用力握紧拳头,脸色冷峻地说道:“从今天起,我要让你彻底孤立!”

孙立人听到蒋介石的言论后,内心极为愤怒,无法保持沉默,他高声反驳道:“我始终秉持忠诚于国家、关爱百姓的信念。我对政治毫无兴趣,也绝不会利用政治手段伤害他人……”

孙立人刚开口,蒋介石就立刻打断了他,按下桌上的电铃叫来侍卫。侍卫一进门,蒋介石就厉声喝道:“闭嘴!马上把他带出去!”侍卫二话不说,直接把孙立人拽出了办公室。

这次不愉快的对话,预示了孙立人未来的处境将变得十分艰难。

没过多久,台湾南部就发生了“兵谏事件”,孙立人的300多名老部下被抓。在毛人凤的操控下,“保密局”的特工拿郭廷亮的妻子和孩子当筹码,威逼利诱他,最终让他写了一份承认自己是“共产党间谍”的“自白书”。

随后,毛人凤指使手下特工利用郭廷亮的供词,逐个施压被关押的孙立人旧部,成功获取了数十份符合他们要求的认罪书。这样一来,郭廷亮被指控的“间谍”罪名以及南部的“兵变”事件就被彻底“证实”了。

8月3日,"总统府"局长黄伯度带着通过胁迫和诱导手段获得的"认罪书",来到被宪兵严密看守的孙立人住所,要求他主动辞职。面对这一要求,孙立人坚决表示拒绝。

不久,黄伯度借助陆军副总司令贾幼慧以及孙立人的侄子孙克刚等人,向孙立人传达了高层对其旧部进行整顿的明确态度。黄伯度强调,孙立人需为300多名下属的生命负责,并主动提交辞职申请。

孙立人意识到自己已无退路,只能抬头望天,叹息一声。他拿起笔,草草写了一份简短的辞职信,交给了守在一旁的特务。然而,这份辞职信并未让上级满意。无奈之下,孙立人只得反复修改,最终交出了一份“符合上级标准”的辞职信。

8月20日,“总统府”下达了“彻查令”,经过两个月的调查,相关事件的报告最终完成并公布。

孙立人的下属郭廷亮被指控暗中协助共产党,利用与孙立人的关系在军队中拉拢其他军官,策划发动一场军事政变。孙立人未能及时向上级报告这一情况,也没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被认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郭廷亮随后被判处无期徒刑,在绿岛监狱度过多年。后来,他获得假释。在一次火车旅途中,他遭遇“意外”,从车上跳下身亡。

1956年6月,孙立人被蒋介石赶出南昌路的住所,搬到了台中市向上路18号。从那时起,孙立人便开始了长期的软禁生涯。

孙立人的住处原本是军方的宿舍,四周有高墙环绕,安保措施非常严密。门前的道路两端被封死,由“国防部”安排的6名警卫全天候监控,外人无法进入,孙立人和他的家人也被限制自由行动。孙立人的所有活动,包括打电话,都必须经过警卫向上级请示,获得批准后才能进行。如果孙立人需要外出,“国防部”会派车接送,并额外安排一辆吉普车随行。在孙家围墙外,军事情报局还建了一栋三层楼的指挥中心,位置居高临下,随时监控孙立人的一举一动。凡是上级认为不合适的事情,孙立人都不能擅自行动。即使外出,也必须由警卫全程陪同。蒋介石对孙立人的监控极为严格,甚至连厨师都随身携带刀具,以防有人试图营救孙立人,一旦有异常情况,立即采取行动。

随着时间推移,四个孩子逐渐长大,开始上学。由于家境困难,他们每天只能带简单的午餐。买不起大米,孩子们只能靠鸡蛋充饥,三个鸡蛋要分给四个人。

孙立人与孙善治等亲友聊天时,提到蒋介石在阳明山家中说过的那句“现在除了你,我谁也不信”,不禁觉得荒谬至极。孙立人越琢磨越愤怒,猛地拍桌,高声说道:“现在我才明白,他那天全在撒谎!”

为了活下去,孙立人尝试了各种途径。他的儿子孙天平提到:

父亲被限制自由后,连续几年都没有领到工资,连家属补贴和教育优惠也全部取消。最初,母亲变卖了一些首饰来维持家用。随着经济压力越来越大,我们不得不求助父亲的旧部萧一苇,让他代笔向蒋介石反映我们的困境。后来,蒋介石从特别经费中每月拨出一部分作为我们的生活补助。为了维持生计,父亲尝试过养鸡、养金丝雀和种植花卉,但都没能盈利。为了增加收入,我们还在家中种植圣诞红,每年培育数百甚至上千株,冬季可以靠这些植物赚取一些收入。在美国的姑姑得知父亲喜欢玫瑰,特意寄来了玫瑰苗。后来,父亲又尝试种植洋兰和剑兰,还在后院搭建了一个兰花棚。

孙立人为了养家糊口,在离住处不远的大坑山脚下开辟了一片果园。他经常亲自到山里照料果树,种植了荔枝、番石榴、横山梨和柠檬等品种。等到果实成熟时,他会雇人将水果运到台中第二市场,由会说闽南话的妻子张梅英负责售卖,以此赚取一些生活开支。

1988年,随着蒋经国的离世,孙立人终于重获自由。两年后,孙立人逝世。李登辉随后向其颁发了“国家褒扬令”,以表彰其贡献。

1998年,应孙立人家属及昔日同僚的请求,台湾“监察院”对孙立人一案展开复查。经过两年的调查,“监察院”最终认定该案系“遭人构陷的冤案”。这一结论为孙立人洗清了多年来的冤屈,使其得以安息。

遗憾,这位伟人已离我们而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