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千万别相信人性!
这年头,别太天真了,千万别太轻易相信人性,有时候,人性是经不住推敲和考验的。
这段时间以来,就陆续看到了几起因孩子、因拆迁、因购房这些原因,夫妻“合谋”,假离婚最后变成了真离婚的闹剧。
北京就有这样一位姓李的女子,与丈夫张先生结婚后,一起育了三个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小日子过得挺好的。随着孩子的长大,为了上个好学校,夫妻俩商量来商量去,结果合计出了一个妙招——假离婚,等孩子入了学后再复婚。
那是2019年,这样的事可不少,多数是为了孩子上学或者买房子的事,所以根本不算什么稀奇事儿。
这个李女士也是单纯得可以,满脑子只有孩子的前途,更是百分之一百信任自己的丈夫,痛痛快快在离婚证上签了字,就想着等孩子入学的事搞定之后便复婚就是,反正也就签个字的工夫,简单得很。
但她显然低估了人性,太想当然了。结果,丈夫自由后,根本不同意复婚;更让她想不到的是,俩口子攒下来的家业,丈夫一口咬定,协议上写得明明白白,财产全归他,一分都不给她……
李女士这才后悔不已,气得要七窍流血。去找法院,法院也没办法,白纸黑字写着呢,你这官司没法打……
这事儿一经传开后,众人态度和观点不一,有人叹气,也有人偷笑,更有人骂她活该……只留下李女士一人在风中独自凌乱……
无独有偶,近年来,此类事情并不鲜见:
湖南株洲的林某,因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与妻子假离婚。之后林某追回公司欠款近 800 万,妻子多次提出复婚被拒。其实,林某在婚姻存续期间已出轨育有一子,“假出轨” 变成真出轨,妻子将林某告上法庭要求重新分割财产。法院考虑男方婚内出轨事实,酌情决定赔偿女方 280 万。
高某和马某于 2007 年结婚,2017 年因感情问题约定短期体验不同婚姻状态而离婚,同时签订《离婚补充协议》,约定一个月内无条件复婚。但双方最终未能复婚,并因财产分割闹上法庭。法院认为,虽签署《离婚补充协议》,但离婚有效。
赵先生与钱女士于 2010 年结婚,为规避购房政策、获取购房资格,两人先后四次签署《离婚协议书》,办理四次离婚登记,每次离婚后都快速复婚。但最后一次在 2020 年 7 月协议离婚后,钱女士不同意复婚了……
…………
上面这些假离婚案件,有些人说他们太单纯,依我看,这是他们低估了人性的恶,低估了人性的翻脸不认人。
其实吧,生活中,这类信任崩盘的戏码,还是蛮多的。现实生活中,谁还没有几个被信任坑过的故事?朋友借钱不还,最后孙子变爷、爷变孙子;同事背后捅刀,最后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哪一个不比这更扎心?
关键是,人要长记性,摔了跟头,得会爬起来。就象假离婚案件,这在2019年前后,此类案件并不在少数,也就近几年,由于案例发生了很多,媒体也多次报道,人们增强了防范意识,这类案件才明显减少了。
作为普通人,赚点辛苦钱不容易,稳定的生活更难得。在利益面前,信任虽说不可丢,但也得留点心眼、长点脑子,别随随便便往坑里跳,签字画押之前,问问自己,这字签不签得、这人能不能相信,别等吃了恶亏,才捶胸顿足,悔之晚矣。
对于假离婚,有些人可能想得太简单了,看似简单的一个策略,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风险与人性的复杂。
一些人为了购房资格、孩子上学、逃避债务,选择假离婚。他们以为这只是一场化解风险的游戏,一场可以轻易操控的戏码。殊不知,化解了一种风险,另一种风险已悄然而至。当离婚证上盖下红章,法律效应生效的那一刻,一切即变得不再可控。两人就会形同陌路,两个在法律上已不相干的两个人,还能轻易坐到一张桌子上面吗?
为了孩子能上更好的学校,或者为了享受首套房的优惠政策,有些夫妻选择假离婚。他们信心满满地以为,等目的达成后,再复婚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人性往往比想象中更加脆弱和多变。只要一方稍加犹豫,其情感天平即可发生倾斜,假离婚最终成了真离婚。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对方找到了新的情感归宿,可能是对方偷偷转移了共同财产,可能是过了七年之痒,对方已厌恶当前的生活,希望重新开始……
总之,这些案例无不警示我们,人性是经不起任何考验的。在利益面前,在现实面前,在生活的琐碎中,曾经的海誓山盟可能瞬间崩塌。假离婚,不仅是对法律的轻视,更是对婚姻的不尊重,对人性的一种盲目信任。
婚姻不是儿戏,更不是获取利益的工具。一旦选择踏入婚姻的殿堂,就应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别玩那些结婚-离婚-复婚的把戏,千万别相信什么人性,千万别拿自己的婚姻去冒险,最后小心把自己给玩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