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南宁动物园“网红猩猩”扔石头砸伤游客
五一假期的南宁动物园,网红黑猩猩“丢那猩”的“精准投掷”,让一名游客的脚踝绽开血花,更让全网陷入激烈争论:是动物野性难驯,还是人类自食其果?
这起事件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动物园生态的深层裂痕——当人类举着手机挤满玻璃幕墙,是否想过,那道透明的屏障,既是保护,也是囚笼?当“尊重动物天性”成为免责金牌,谁该为公共安全买单?
5月1日14:27 血色现场南宁动物园猩猩馆内,上百名游客的喧闹声如潮水般涌向笼舍。黑猩猩“丢那猩”攥着一块石头,在假山上徘徊。突然,它停步、瞄准、甩臂——石块划破空气,砸中一名游客脚部。鲜血瞬间渗出,尖叫与哭喊声中,救护车蓝灯刺破人群。
动物园游客服务中心的回应掀起轩然大波:“我们不会惩罚猩猩,这是它的天性。”工作人员轻描淡写的态度,与受伤游客蜷缩在救护车上的画面形成强烈反差。网友怒斥:“不惩罚动物,难道让游客自认倒霉?”
据中国动物园协会统计,近5年全国动物园因游客挑逗引发的动物伤人事件激增67%,其中灵长类动物占比超40%。更令人心惊的是,78%的伤人事件发生在“网红动物”展区——当猎奇心态压倒尊重,玻璃幕墙早已变成导火索。
2022年:从“山米”到“丢那猩”的轮回同园黑猩猩“山米”曾因向游客投掷草皮、排泄物走红,被戏称为“丢那猩”。当时,驯兽师孔繁铭曾警告:“游客的尖叫、拍打玻璃,在猩猩眼中就是入侵信号。”如今,历史惊人相似地重演,甚至变本加厉——从草皮到石块,动物的“抗议”正在升级。
黑猩猩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98.7%,它们的领地意识、情绪反应与人类如出一辙。动物行为学家指出,当游客的喧哗、投喂、拍打玻璃等行为被解读为“宣战”时,灵长类动物会触发“战斗或逃跑”反应。而笼舍限制了逃跑路径,投掷物品成为最后的防御手段。
不惩罚动物,就能解决问题吗?
南宁动物园的回应引发激烈争论:
支持者:“动物不是人类的玩物,它们有权利表达情绪。”
质疑者:“不惩罚猩猩,是否意味着游客活该受伤?下次它扔的可能是砖头!”
动物园的“不惩罚”政策,本质是对《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虐待动物”条款的机械执行。但当动物行为威胁公共安全时,管理方的责任边界何在?法律空白下,游客权益如何保障?
日本旭山动物园:采用“单向玻璃”设计,游客可观察动物,动物却看不见人类,应激反应降低80%。
德国慕尼黑动物园:设置“安静日”,限制游客数量与噪音,让动物享受“无干扰时光”。
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开发“动物情绪监测”APP,当动物焦虑值超标时,自动关闭展区并疏散游客。
这些案例揭示:真正的“尊重天性”,不是放任动物伤人,而是通过科学设计重构人兽关系。
“丢那猩”事件不应止于一场舆论风暴,而应成为重构人兽关系的契机。当我们在玻璃外举起手机时,是否也该扪心自问:究竟是谁在囚禁谁?
或许,真正的和谐共存,始于我们放下猎奇心态,学会用动物的眼光打量世界——那里没有网红,没有游客,只有一片需要被尊重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