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胰腺癌:常见症状、风险因素与防护措施

健康 05-08 阅读:0 评论:0

参考文献:《中国胰腺癌诊疗指南2022版》《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肿瘤杂志》《胰腺癌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胰腺癌被称为消化系统肿瘤中的"难缠对手",其早期症状并不典型,确诊时往往已处于晚期。了解胰腺癌的早期信号、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对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胰腺癌为何被医学界视为治疗难度极高的肿瘤类型?**因为它位置隐蔽,早期症状不明显,确诊时大多已发生转移。根据流行病学数据,胰腺癌的五年生存率仅约9%,而早期发现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可提高至20%-30%。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早期发现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为一名消化内科医生,我曾接诊过不少胰腺癌患者,许多人在确诊时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通过本文,我希望帮助更多人了解胰腺癌的早期表现,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胰腺癌的早期信号往往被人忽视或误认为是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早期表现包括:

上腹部持续性钝痛或不适,且逐渐加重。这种疼痛可能向背部放射,尤其在进食后更明显。不少患者最初以为是普通胃病,自行服用胃药无效后才就医。

无明显原因的消瘦是胰腺癌的重要信号。胰腺负责分泌消化酶,肿瘤可影响其功能,导致食物消化吸收障碍。临床上,许多患者在3-6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10%,即使没有明显食欲下降。

黄疸(皮肤、巩膜发黄)是胰头癌的典型表现。当肿瘤压迫胆道时,会阻碍胆汁排出,导致黄疸。伴随黄疸,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尿色加深和大便颜色变浅。

糖尿病是胰腺癌的一个重要线索。研究表明,约25%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前曾被诊断为新发糖尿病。因此,中老年人若突然出现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应考虑胰腺检查。

**胰腺癌的高危人群需格外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以下几类人群患胰腺癌的风险较高:

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胰腺癌多发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逐渐增加。统计数据显示,70%的胰腺癌患者确诊年龄超过65岁。

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群。约5%-10%的胰腺癌与遗传因素有关。若直系亲属中有人患胰腺癌,个人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

长期吸烟者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吸烟是胰腺癌最确定的环境危险因素,吸烟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3倍。吸烟时间越长,每日吸烟量越大,患病风险越高。

慢性胰腺炎患者发展为胰腺癌的风险明显增加。研究表明,慢性胰腺炎患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3倍。

**胰腺癌的诊断方法趋于精准化和微创化。**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

血清学检查:CA19-9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胰腺癌标志物,阳性率可达80%-90%。但需注意,CA19-9在良性疾病如胆管炎、胰腺炎中也可升高,因此不能作为唯一诊断依据。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磁共振和内镜超声等。多层螺旋CT是胰腺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灵敏度可达90%以上。内镜超声则可发现小于1cm的胰腺小肿瘤,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胰腺癌的金标准。可通过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获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

**胰腺癌治疗需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主要治疗方法包括:

手术治疗:是早期胰腺癌的首选方法。根据肿瘤位置不同,可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等。然而,仅约20%的患者在确诊时适合手术治疗。

化疗:适用于晚期胰腺癌或术后辅助治疗。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FOLFIRINOX方案和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方案等。

放疗:可用于局部晚期胰腺癌的姑息治疗,或术后辅助治疗。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近年来,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胰腺癌治疗带来新希望。

**预防胰腺癌,健康生活方式是关键。**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关注:

戒烟限酒。吸烟是胰腺癌最明确的危险因素,戒烟可显著降低患病风险。过量饮酒也与胰腺癌发生相关,建议限制饮酒。

合理饮食。研究表明,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可能增加胰腺癌风险。建议增加新鲜蔬果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肉制品消费。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度运动维持健康体重,可降低患病风险。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尤为重要。**推荐包括腹部超声或CT检查、血清CA19-9测定等。有胰腺癌家族史者,可考虑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内镜超声等更精确的检查。

记住,胰腺癌虽然凶险,但并非不可战胜。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多数患者仍能获得较好预后。任何持续的上腹部不适、消瘦、黄疸等症状,都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检查。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