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中国汽车脱虚向实,从回归“一个吉利”开始!

汽车 05-08 阅读:4 评论:0

5月7日,中国汽车产业发生了一件脱虚向实的标志性事件,吉利宣布计划收购极氪已发行的全部股份。如果交易完成,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通过收购极氪剩余股份,吉利将极氪完全纳入其体系,实现统一规划和调配研发、生产、供应链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与投入,降低运营成本。

为什么说这是一件脱虚向实的汽车产业标志性事件?其实大家可以从最近一系列宏观经济的变化中找到佐证。年前到年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民营、国企、跨国企业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无论是会议内容还是参会对象,都是实体经济。就连今天国新办举行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介绍发布会,也都是以实体为核心展开。包括中美关税拉锯战,实体经济是中国打赢这场经济战的有力保障,这些证明一点,实体兴国。

之所以说吉利和极氪之间的股权交易,是汽车产业脱虚向实的标志事件,原因很简单,因为几乎所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判断的依据是资本思维,想当然的都在关注股票涨了没有、未来合并后的资本市梦率高不高、热钱流动性等问题。如果还用这种思想去看待吉利收购极氪股票,那就更应该了解汽车产业脱虚向实的必要性了。

2024年至今,中国汽车资本市场遇冷,融资跌至2014年以来历史谷底。无论中外资本市场,热钱已经基本宣布对汽车关门。过去依靠市梦率补血的造车新势力,从数百家已经淘汰到不过四家,并且可独立盈利的只有理想。除此之外,过去推崇的美股中概股自由交易天堂,已经被美国践踏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粪坑。面对中国这个逐渐成长起来的全球汽车市场和战略中心,美国撕下了伪装面具,不仅用关税、通胀法案等手段全面限制中国汽车产业进入美国,甚至在美股市场设置重重针对性政策,抑制中国企业的良性发展。

对中国汽车来说,目前分为四种发展模式。一种逐政策而居造车,谋求阶段性短期发展。一种将汽车作为第二产业,缓解主业危机。一种是传统造车模式,在部分接受新事物的同时,按部就班的发展。最后一种就是造车新势力,碎片化创新后谋求体系长期发展的空间。和这四种发展模式相比,吉利是中国汽车发展的个案。

为什么?因为从2010年并购沃尔沃至今,真正实现全球化、体系化造车的中国企业,只有吉利控股集团。2020年之前,吉利已经围绕全球化形成了战略布局轮廓。因此,吉利的每个动作,不只聚焦中国,还以中国企业的身份参与到全球资源的运营中。

许多人问,今天吉利收购极氪股份,早知如此,何必当年分开发展?这就是一家车企变和不变的抉择。2020年前,吉利围绕全球化造车秩序,通过架构造车聚焦与全球汽车企业竞争。从2020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在资本、消费和政策的推动下加速发展。对吉利来说,战略变革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于一家体系化的企业来说,既要守业又要创业。如果把已有的体系力全面推翻,那是不负责任、不成熟的表现。但要在已有的体系里继续创新,那是没有创业基因的。所以吉利需要有排头兵。极氪就是那个排头兵,就是在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带头冲锋的大背景下,整个吉利开始跑马机制。对李书福来说,他当然知道内部赛跑就是一场比赛,是比赛就会有输赢。但他也清楚,吉利必须办一场赛马,才能在新能源赛道上跑出速度来。对企业家来说,创新从来都是成就和风险一半一半。

从2021年到2024年,许多人记住了极氪,也在点评吉利内部其他跑出来的品牌或企业。但到今天,人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在没有热钱继续支撑中国汽车失血造车的背景下,有哪个企业真正跑出来一套正向开发的新能源和智能化造车闭环体系?答案可能只有吉利。

在整车产品上,大吉利形成了高端、性能和规模化的不同序列矩阵产品。在电池布局上,大吉利形成金砖、神盾短刀电池。在电机和电控集成上,大吉利实现了11合一的高度集成电机。在架构造车上,吉利拥有SEA、SPA Evo、GEA等不同车系的正向开发架构。在智能化上,吉利形成了Flyme auto、极氪OS等技术……对汽车产业来说,一家车企的垂直闭合能力,远比短期卖多少车重要的多。

也正因为技术体系打造的逐渐成熟,吉利的二次创业到了收获的季节了。2024年年底,吉利宣布《台州宣言》,对外释放出聚集的信号。聚焦说白了,就是两件事。一个是让研发从投入进入产出期,另一个是把过去赛马的五个手指头收回来变成一个拳头,打出爆发力。

分出去创业,需要代价。收回来产出,也需要时间。对一家体系车企来说,变从不是一蹴而就,就像任正非说的一句话,凤凰是烧不死的,也正因为烧不死,才是凤凰。2025年,中国汽车燃油、插混\增程、纯电三分天下,对吉利来说,集中火力的产出前提,就是要聚焦。

对汽车企业来说,任何资本行为都是为了实体,而不是制造噱头。4年创业,极氪的一切手段都是为了结果。现在,极氪仍然为了结果,那就是在新的中国汽车市场机遇下让技术产出最大化。极氪与领克的合并是第一步,极氪回归大吉利是第二步,可能还会有第三甚至第四步,对所有人来说,判断吉利的分分合合,一切要看过程的出发点。

极氪回归吉利,对投资人首先就是好事,1+1至少等于2这个账谁都算得来。极氪不再受美股那套虚伪的规则限制,可以专情做好自己的战略,不被所谓的枷锁束缚自己的手脚,这是第二件好事。回归一个吉利,极氪、领克和吉利的新能源技术体系打通,是一分钱花出三个效果,相当于效率和投入产出比提升了三分之二。对汽车来说,在不偷工减料的前提下,任何效率和成本只要优化30%以上,就是最伟大的创新,这是第三件好事。

汽车已经不再是十几年前的汽车了,说白了,汽车的肥肉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需要有人为汽车产业养膘。吉利就是那个让实体汽车产业的“肉”厚起来的养膘者,而不是只做带着筷子和碗来吃肉的汽车野蛮人。

对于“一个吉利”的支持与质疑,只有汽车圈的人存在对这个问题的疑虑,但凡懂点管理和经济常识,都认为这是件大好事。就像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评价吉利《台州宣言》,李书福总是能把握住经济时代的周期变化,在变中求发展,在不断创业和守业中让企业成熟,也让企业更加有活力。对一个企业来说,波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尤其对吉利这家中国唯一全球资源协同化发展的汽车企业,他的变一定不只是在中国,还包括世界的方方面面。

实体从来不好干,不是一句脱虚向实就能总结的事情。就像吉利发布《台州宣言》到今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断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新质生产力这个词,说说容易,做起来谈何容易?那不是热钱能砸出来的,更不是碎片化的创新能创出来的,而是在坚守和改变中磨合出来的成果。

这就是吉利收购极氪股份背后,为什么是中国汽车脱虚向实的标志事件来龙去脉。至于消费者,无论怎么变,吉利、极氪、领克等所有品牌的产品不变,消费者的购买体验不变。如果说长期变化,“一个吉利”会让消费者接下来在吉利不同品牌中,能有更多选择、更多配置、更快速的迭代、更新的技术和更实惠的价格,因为整合必然带来共享,共享必然带来规模,规模必然带来效率,效率必然带来生产力。至于这个过程,对一家2024年营收超过6000亿的汽车集团来说,需要一点时间。耐心,是战略家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结果评判未来,就像当年人们对吉利并购沃尔沃一样,未知性才是汽车最大的魅力。相信等到一个节点,人们回头再看今天吉利与极氪的资本交易,会回味今天说的这句话,汽车脱虚向实的一个标志事件,从回归“一个吉利”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