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若中方不主动让步,美国将升级局势,可能对华实施禁运
2025年4月28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CNBC采访时,再次释放出对华强硬信号:“中国应主动降温,迈出第一步”,并暗示可能升级对抗手段,包括实施禁运。然而,这一表态与其三天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会议期间低调接触中国官员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美国政府内部对华政策的分裂与矛盾。
贝森特的发言看似强硬,实则暴露了美国经济的脆弱性。他承认“125%的关税不可持续”,却试图通过“施压中国先让步”的逻辑转移国内矛盾。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本质上是特朗普政府惯用的“战略不确定性”手段——通过反复无常的威胁制造谈判筹码,迫使对手陷入被动。然而,美国企业界对此早已厌倦。沃尔玛等零售商警告称,高关税导致货架空置风险加剧;农民协会则担忧大豆出口暴跌。数据显示,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中,70%的成本最终转嫁给低收入家庭,而高收入群体受影响较小,这种“累退效应”正在撕裂美国社会共识。
贝森特宣布将与中国的贸易谈判暂时搁置,转而推进与15至18个国家的新协议,并宣称“印度可能成为首个达成协议的国家”。这一操作看似灵活,实则是典型的“烟雾弹”战术。日本、韩国等传统盟友对美国的高关税政策已显疲态,欧盟更是明确表示“距离达成协议还很远”。与此同时,匈牙利、沙特等国家正加速与中国深化合作,全球供应链正在向“去美国化”方向倾斜。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并未有效缩小贸易逆差。截至2025年3月,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仍高达3,400亿美元,其中70%源于跨国公司在华产业链布局。真正的结构性矛盾并非表面数字,而是美国依赖中国制造业产能的现实。若真对中国实施禁运,苹果、特斯拉等企业的供应链将面临崩溃风险,美国清洁能源转型也可能因光伏产品短缺而受阻。正如前白宫经济顾问加里·科恩所言:“美国人最想念的还是中国产品。”
面对美方的威胁,中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战略定力。4月28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传递出明确信号:
粮食安全
:国家发改委强调,即使停止进口美国饲料粮和油料,国内储备资源足以保障供应;能源独立
: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近60%,减少甚至停止自美能源进口不会动摇根基;市场多元化
:中国贸促会调研显示,75.3%的外贸企业计划拓展新兴市场,对美业务缩减趋势显著。这些举措表明,中国已做好与美国全面脱钩的准备。商务部多次重申:“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但前提是美国彻底取消单边关税。这种“以斗争求合作”的策略,在稀土管制、反垄断调查等领域已初见成效,同时通过RCEP等区域合作机制构建起更具韧性的供应链网络。
贝森特的“禁运威胁”更像是场心理战,试图在5月底关税痛苦效应爆发前争取谈判主动权。据预测,届时美国汽车零部件价格可能上涨30%-50%,低收入家庭将承担80%的关税成本。这种经济压力可能倒逼美国政府重新评估其对华政策。然而,特朗普团队的政治算计不容忽视——他们需要维持“强硬”形象以迎合选民,但又无法承受经济恶化的代价。
结语:谁更接近“穷途末路”?贝森特的“升级威胁”揭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深层困境:一方面,其单边主义行径破坏了多边贸易规则;另一方面,自身经济却深度依赖中国制造。中国的反制措施既合法又合理,展现了维护主权与发展的决心。这场博弈的结局或许正如《大西洋月刊》所言:“贸易战对美国来说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主意。”当美国试图用关税封锁中国时,它也在亲手摧毁自己的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