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屠呦呦戴上美国院士徽章——科学应不应该被制度禁锢?
2025 年 5 月,中美关税战正酣,美国国家科学院宣布屠呦呦当选外籍院士。舆论沸腾:诺奖得主为何不是中国院士?争议的时间坐标暗藏玄机:1995 年,65 岁的袁隆平 “卡线”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 年,85 岁的屠呦呦获诺奖时,已因中国院士评选的 65 岁年龄限制被拒之门外。当科学荣誉跨越国界,映照出的是中美院士制度在年龄红线、评审逻辑与价值定位上的深层分歧,更在全球人才流动遭遇逆流时,抛出一道制度竞争力的必答题。

中国院士评选的 “65 岁红线”,是屠呦呦 “落选” 的关键制度因素。根据 1994 年实施的规定,65 岁以上学者原则上不得参与增选,袁隆平 1995 年当选时恰好踩中年龄线,而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虽在 1970 年代突破,却因成果转化周期漫长,2015 年获诺奖时已超龄 20 年。

屠呦呦
2017 年,37 名院士曾联名呼吁破格,但制度刚性让动议无果 —— 中国工程院明确,年龄限制是 “维护院士群体年轻化” 的必要机制。
屠呦呦的 “时间错位”,暴露出科研成果转化周期与制度设计的天然矛盾。她的团队 1971 年发现青蒿素抗疟功效,1986 年获得国内新药证书,2000 年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目录,2015 年诺奖加冕时,距离首次申请院士已过去 27 年。
2017 年,《科技导报》曾披露 37 名院士联名信内容:“青蒿素挽救全球数百万人生命,这样的成就不应被年龄数字否定。” 但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回复称:“若为个别案例突破规则,将动摇制度公信力。”

百科
美国制度则无年龄门槛:89 岁的英国数学家、92 岁的日本科学家近年仍获提名。这种差异源于定位分歧:中国视院士为 “国家科技核心力量”,强调年龄与创新效率的关联;美国视其为 “学术终身荣誉”,唯成就论。
屠呦呦的案例,暴露了制度刚性与科研长周期的天然矛盾 —— 当科学突破滞后于年龄红线,荣誉只能在国界外达成 “迟到的加冕”。

中美评审机制的鸿沟,始于提名阶段的 “制度分叉”。
中国候选人需先通过学部工作局的行政审查,年龄超限、格式错误等 “硬伤” 直接淘汰,屠呦呦的材料 2000 年后再未进入专家评审环节;美国则由院士匿名提名,仅需 250 字简历与 12 篇代表作,初评不打分、不排名,终审全体匿名投票,屠呦呦的提名者至今成谜。

屠呦呦
评审后的待遇天差地别:中国院士享受副部级医疗、科研经费分配话语权,2023 年某团队单项目经费达 1.2 亿元;美国院士需缴 200 美元年会费,否则资格取消。本质差异在于,中国将院士纳入 “国家科技治理体系”,美国视其为 “学术共同体象征”。
这种分野在 2021 年尤为显著:中国为国家急需领域设 8 人倾斜名额,美国则纯粹由学术共同体自治,行政力量全程缺位。

特朗普政府的科技封锁,正催生 “反向人才流动”。2025 年,1600 名美国科学家联名抗议政策限制,斯坦福大学沈康等学者将中国列入移民首选 ——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前主任周集中、加州理工单舒欧等华裔科学家,带着顶尖项目落户深圳、杭州。

网络新闻
中国的吸引力来自制度弹性:2024 年章程修订,允许 65 岁以上学者凭 3 人推荐参与 “资深评审”;深圳试点 “无行政级别实验室”,3000 万元以下经费自主支配。
反观美国,高校因 “防中国渗透” 冻结国际合作经费,华裔学者被列入审查名单。
12 位新当选美国院士的华裔科学家,成为双面镜 —— 他们的成就证明学术无国界,而他们的流动,折射出制度竞争力的此消彼长。当美国纠结于 “国籍忠诚”,中国正以 “科研特区” 政策,搭建全球智慧的避风港。

屠呦呦的美国院士徽章,不是制度优劣的判决书,而是一面反光镜:中国需在年龄红线中注入弹性,让 “大器晚成” 者不被时间辜负;美国需警惕政治干预侵蚀学术自治,避免 “勋章成为人才流失的注脚”。

屠呦呦
科技竞争的本质是制度竞争。当关税战试图割裂全球智慧,中国正用 “国际人才计划” 搭建桥梁 —— 深圳实验室里,中美团队共享数据云;北京论坛上,屠呦呦与美国同行探讨青蒿素新应用。
这些场景印证着一个真理:最高级的科技战略,是让制度成为吸引全球智慧的磁石,让科研自由超越国界。
当年龄被制度定格,科学却在时光中生长;当国界试图分割智慧,真正的胜者,早已为真理搭建无墙的殿堂。
【内容来源于@钱在说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