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孝心之举:熔金造塔,国宝金发塔的诞生传奇
在故宫博物院的众多珍宝中,有一件文物格外引人注目,它承载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见证了乾隆皇帝对母亲的无尽思念。这件文物,便是举世闻名的清乾隆金发塔。
乾隆皇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一生备受尊崇。乾隆对母亲极为孝顺,日常问安侍膳从不间断,出游也必定陪伴在侧。然而,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纵使乾隆贵为天子,也无法阻止命运的安排。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正月二十六日,86 岁的崇庆皇太后在圆明园长逝,乾隆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为了纪念母亲,乾隆决定制作一座金塔,用以存放母亲生前梳落的头发。这一想法,源于佛教传统 —— 相传释迦牟尼圆寂后,信徒们建造了十座塔存放他的遗物,其中就有一座发塔。在乾隆心中,母亲的地位无比崇高,用金塔供奉母亲的头发,既是对母亲的缅怀,也是为母亲祈福的方式。
说干就干,乾隆立即下令内务府着手筹备。起初,预计打造金塔需要 1300 两黄金,内务府造办处先用楠木制作了一座高二尺一寸六分的塔样。可当无量寿佛的造像完成后,问题出现了:塔样太小,根本放不下这尊佛像。这尊无量寿佛,是皇太后生前礼佛所用,对乾隆来说意义非凡,必须原样放入塔中。于是,乾隆毫不犹豫地指示:“塔样再往高大里放。”
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却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 内务府库存的黄金根本不够。为了不让自己的孝心打折扣,乾隆陷入了沉思。关键时刻,内务府大臣福隆安献上一策:动用内务府广储司存金,若还不够,就将寿康宫的金器全部熔化。乾隆稍加思索,同意了这个方案。这下,寿康宫中的金器可遭了殃,大到金盆、金匙,小到七钱重的金珐琅鼻烟壶、二钱重的金茶匙,无一幸免,全部被送进熔炉,化作了打造金塔的材料。即便如此,黄金依旧短缺。无奈之下,福隆安再次奏请乾隆,能否加入一些白银,以六金三银的比例制作金塔。乾隆思量许久,最终批准了这一请求。就这样,一座名义上耗费三千两黄金,实则含金量仅六成的金发塔,在众人的努力下开始打造。
从设计到完工,乾隆对金发塔的制作极为上心,前前后后共发出二十道谕旨。图样的选择、做工的方式、细节的雕琢,乃至防止匠人偷工减料、浪费材料,他都一一过问。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匠人们不敢有丝毫懈怠,精心打造每一个部件。
历经九个多月的时间,这座凝聚着乾隆孝心与匠人们心血的金发塔终于制成。它高 147 厘米,底座边长 70 厘米,重达 107.5 公斤,由下盘、塔斗、塔肚、塔脖、塔伞以及日月六部分组成。塔身呈覆钵式,底层须弥座上重叠三层塔盘,各层均在适当部位镶嵌着珠宝、绿松石、珊瑚等,璀璨夺目。塔身共有 13 层,每层都雕刻着密密麻麻的梵文,为太后超度祈福。圆锥形的塔身之中,有一扇精致的门,门内放置着无量寿佛的金像,佛像背后,便是供奉太后头发的金匣。金匣正面镌刻着六字真言,匣墙有八吉祥纹饰,尽显庄重与神圣。
金发塔制成后,被安放在崇庆皇太后生前居住过的寿康宫东佛堂内,成为乾隆缅怀母亲的寄托。岁月流转,这件国宝承载的不仅是乾隆的孝心,更是清朝中期顶尖工艺技术的集中体现。它见证了一段母子情深的佳话,也向后人展示了古代工匠们的卓越技艺和智慧。如今,当我们在故宫博物院看到这件清乾隆金发塔时,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乾隆皇帝对母亲那份真挚而深沉的爱。如果你也被这段故事打动,别忘了点赞关注,好运连连,财运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