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买波音,欧洲过河拆桥延缓C919取证,空客想店大欺客?

军事 05-07 阅读:30 评论:0

近期,路透社报道称,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已正式告知中国商飞公司,原计划于 2025 年为 C919 客机颁发的欧洲适航证将无法按时兑现,若要完成认证流程,可能需要额外等待 3 至 6 年。这一消息在中国国内引发广泛讨论,焦点在于欧空局宣布延缓的时间节点颇为微妙。

此前,西方媒体曾密集报道,称中国政府要求国内航空公司暂停接收待交付的波音飞机,并停止从美国采购相关零部件和设备。随后又有消息传出中国 “退货 50 架波音飞机”,尽管事实澄清显示涉事的舟山波音交付中心为波音子公司,退货是因美国关税政策导致成本上升的自主行为,但国际舆论仍普遍认为中国正在拒绝波音产品。

而在中国市场对波音关上大门的背景下,最大受益者无疑是欧洲空客公司。鉴于当前中美关系,C919 在特朗普任期内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FAA)适航证的可能性极低,未来 4 年中国航空市场的新增订单很可能大量流向空客。此时欧空局宣布延缓 C919 认证,难免引发联想 ,空客是否试图利用市场优势打压潜在竞争对手?,有店大欺客的嫌疑?

客观来看,空客与欧洲政治力量联系紧密,具备影响适航认证政策的能力。且在 C919 完成测试后,空客迅速将生产线迁至中国天津,显示出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尽管 C919 目前的量产能力尚不足以威胁空客主导地位,但作为未来的竞争对手,空客借中美贸易摩擦之机联合欧空局设置技术壁垒,符合商业竞争逻辑。毕竟,商场如战场。

对 C919 而言,打破波音、空客的全球垄断格局,必须走向国际市场。当前国际民航领域,美国和欧洲的适航证含金量最高,这与两大巨头长期主导行业标准有关。中国作为民航制造领域的后发者,确实需要通过获得欧美认证提升国际认可度,但这并非唯一路径。

事实上,许多国家规定,客机在本国运营的核心条件是获得本国适航证,欧美认证仅作为参考而非强制要求。以中国 ARJ21 客机出口印尼为例,该国直接认可中国民航局的适航标准并颁发本国认证,证明国家实力和产品质量才是打破技术壁垒的关键。

中国若想在民航领域获得话语权,需双管齐下:一方面持续提升 C919 的产品性能和安全性,通过可靠的市场表现积累口碑;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的适航标准互认,扩大 “中国认证” 的国际接受度。当中国制造的客机在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上与波音、空客并驾齐驱时,欧美设置的适航壁垒自然会失去效力。

这一过程注定漫长,但核心逻辑清晰,C919 的突围之路,最终依赖于技术实力的提升和全球市场的认可。在中美欧航空博弈的复杂格局中,保持战略耐心并扎实推进自主创新,才是打破垄断的根本之道。

网友评论

闫树军论评

用照片、档案、文献,传播,讲红色历史,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