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话你应该都听过——高考是中国人价值观里的高压线

财经 05-02 阅读:2 评论:0

前几天写了篇什么样的二代才是好二代,评协和医院4+4董小姐医学博士事件,意犹未尽,今天再多说几句。此事现在之所以闹得这么大,是因为它触及了中国人的底线和国本——科举制度、高考公平。中国人的骨子里是有蔑视权贵、反对阶层固化、追求公平这一历史传统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话听过吧?国君不称职可以废了重立,如果是暴君,可以杀了不算“弑”。这是孟子说的,2300年前。

“彼可取而代也”,“大丈夫当如此也!”这话听过吧?这是项羽刘邦看到秦始皇威仪后说的,2200年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话你肯定听过,陈胜吴广说的,2200年前。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这话听过吧?唐末五代乱世跋扈将军们说的,1100年前。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听过吧?这是孙悟空对玉皇大帝说的。写《西游记》的吴承恩是500年前明朝的人物。

“舍得一身剐,赶把皇帝拉下马”听过吧?《红楼梦》里记了这句俗语,作者曹雪芹是300年前的清朝人物。

“六亿神州尽舜尧!”听过吧?这是教员的诗词,人民就是舜尧,彻底的人民至上。

夏商周,中国的人才选拔以血缘继承宗法制度为主,辅以选贤任能,占据高位主要凭的是血统和出身。于是,也就有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话。

汉代变成了察举制,然后不可避免的堕落成门阀大族把持天下,到东汉末年就成了“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终至天下大乱。

魏晋南北朝是九品正中制,理论上挺好,综合考察人才的家世、道德和才能选拔人才。实际上,又不可避免的变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隋唐开启科举制。唐初,中国还算是有所谓贵族社会,传统的五姓七望高门大族甚至不屑与李世民联姻。当唐太宗实行科举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矣”,也同时意味着贵族的消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中国自唐代之后,就不再有贵族社会了。

宋朝科举进一步严格,卷子“糊名”“誊录”,考官评卷时认不出笔迹、不知道考生是谁,公平考试。明清时更加严格,考生在进入考场前要进行“裸检”【想想那画面……】,如果被发现作弊,严重者甚至会丢了性命。

一千多年的科举,延续至今天就是高考,保证考试的公平、保有平民子弟的上升途径,这是中国人价值观里的高压线。

现在卫健委彻查此事,要查的不仅仅是董小姐一人,更应该是协和4+4在执行中到底出了多少猫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