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谈乃堆拉冲突:三昼夜牺牲65人,毙伤中国790人,事实如何?

历史 05-05 阅读:65 评论:0

1962年10月17日,我方政府决定对印度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经过一个月的作战后,印度惨败。由于在战斗中损失惨重,尼赫鲁在中国撤军停战后同时选择了停战,说好的要同中国人“战至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条枪呢?”尽管印度在战争中失败了,但战后仍抱有一丝复仇幻想。

在1962年11月战争结束后,印度便开始为反攻我军进行了紧锣密鼓的准备。5年后,印度军队于1967年在乃堆拉地区再次和我军发生冲突,关于中印双方这次的摩擦,印度方面表示:“三昼夜炮火不停歇,击毙中国军队400人,完成了复仇。”1967年中印冲突的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印度人真的完成复仇了吗?

1962年10月20日我军部队和印军在边境地区交火,在32天的时间里,我军共和印军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战斗。在整个战斗中,我军不仅夺回了原先被印军侵占的大部分领土,还在战斗中击毙、击伤、俘虏了约9000名印军。而当时印军总共的参战人数也只有近30000人,伤亡比达到了惊人的1:3。

印军作为1962年战争的挑起者,入侵者,在整个战斗中不仅没有完成“前进政策”的推进,反而付出了巨大代价,这样“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让印度政府无法接受。在1962年11月21日以后,印军迅速反省在作战中的失误,并针对相关方面进行改善。在这段时间里,印度一直在发展经济,同时提高军队战斗力。

时间一晃,过了五年,印度于1967年再次开始准备在边境向我军边防部队发难。印度在五年的时间里确实采取了不少的改进措施,但他们也确确实实地意识到了和我们之间存在的差距。

在印度资料中是这样表述的:“中国在许多方面都远远领先于我们,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出现战争局势,那么我们获胜的机会将非常低。

顺便说一句,在军队和武器方面,印度比以前强大得多,但与中国相比却没有那么强大。特别是与中国加强基础设施的方式相比,我们的基础设施仍然很薄弱。”同时,他们在提到1967年的作战意图时表示:我们仍然计划乘坐铁路到中国的边境,并与他们作战。

关于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基础建设上的差距,印度方面是承认的,但相比于发展基础设施,他们认为使用武力手段侵占领土是更为迫切的一件事情。

关于这方面的弱势问题,印度只是将与我方领土接壤的一些机场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以用于后勤补给、补充兵员的运送以及战斗机的起飞。

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对印还击战)中,印度空军部队既没有战斗准备,也没有必要的装备,这是他们当时没有参加战斗的原因,而也正因为这一点,所以让印度军方在战后总结的时候将失败的原因之一归结为没有空中部队的支援。经过5年时间的沉淀后,印度军队的战斗力逐渐提高,国家经济也开始缓慢恢复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再次开始在边境地区采取行动。

自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结束后,两国设立在边境地区的贸易机关主动撤销,乃堆拉在这种情况下转为军队控制。当时主要的贸易通道也出于安全考虑被铁丝网隔离起来,锡金和印度的不少商人都改道进入西藏地区进行贸易。后随着印度状况不断好转,扩军的步伐不断加快,印度陆军人数甚至直接扩大了一倍,并直接组建了7个山地师部署在北部边境地区用于防范我军“进攻”(入侵中国领土)。

到1963年,受印度军队在边境增兵措施所带来的影响,我方下令前线部队在边境地区后撤,实施脱离接触政策,使中印双方的直接接触地区被限制于锡金地区,这是我方出于冲突规模的考虑下所做出的决定。当时印度在锡金地区驻扎有2-3个步兵旅,将接触范围控制在锡金地区能够对冲突规模进行一定的掌控。

乃堆拉山口地区为何会成为“这场漩涡的中心”的呢?乃堆拉山口位于我国和锡金、不丹三国交界的交叉点上,中印军队在这里的直线距离只有20—30米,这是中印全长4000公里边境线上双方距离最近的地方。驻扎在乃堆拉地区的印军当时多次越过边境线,从锡金地区进入我方境内修筑工事、架设电话,也多次进入我方境内执行军事侦察任务。

中印双方军队于1967年7月7日到13日期间也曾发生了军事冲突,双方都有人员伤亡。从这之后,印军在边境地区的活动又开始频繁起来,一直到1967年8月,中印双方的武装部队在乃堆拉地区发生交火冲突。

根据印度资料的记载,他们在这场战争中和我军作战了三个昼夜,在炮火没有停歇的三昼夜里,印军击杀我军400人,完成了复仇。

尽管印度方面对乃堆拉冲突的详细资料记载并不多,但其已经传达出了关键信息。他们于1967年8月20日开始在中印边境沿线建造三层带刺铁丝网,8月23日我军接到消息后派兵前往乃堆拉,在即将到达边境的时候被印军拦下。在印度的资料中,是这样表示的“在被拦截期间,中国一名军官宣读口号,而其他人则与他一起喊叫。一个小时后,中国士兵离开了,但他们回来了,开始抗议。”

根据印方记载,1967年9月5日,印度在边境地区恢复铁丝网的架设工作,派了一支由70名野战工兵和18名拉杰普特人组成的特遣队执行该任务,遭中方阻拦后双方爆发争吵,到9月7日双方爆发战争。“大约100名中国士兵与印度士兵发生冲突。军队狠狠地打了他们一顿。中国士兵开始投掷石块,遭到印度的报复。9月10日,印度大使馆受到中国的威胁,如果印度军队继续以挑衅行动渗透,那么印度政府将承担任何后果。”

在印度资料中对当时中印双方作战的情况进行了极其不客观且偏向性明显的的记录,“中国边境传来一声巨响,中国人用中型机枪开火,在最初的10分钟时间内,大约有70名士兵丧生,还有更多人受伤。”

在资料记载中,印方没有做好准备,初期损失惨重。但是“在此之后,印度的大炮反击粉碎了中国的意图。利用其在锡金、不丹的强大战略地位,印度展示了强大的炮火力量。几个中国掩体被拆除,根据估计,400多名中国士兵死于印度军队之手。甚至还有报道称‘许多中国高级军官和1名将军也在这场战斗中丧生。’”

印度声称,在印军猛烈进攻之下,中国军队不得不撤退。“9月13日,中国提出无条件停火。9月14日中国威胁:如果印度不停止射击,就发动空袭,停火于凌晨5点30分在锡金—西藏边境达成。9月15日,中国士兵移交了印度士兵殉难的遗体。武器和弹药也被归还。在此之后,中国开始与印度讲和平与友好的语言。”

在总结时,印度资料表示:“完成了复仇!”但1967年那场冲突的事实究竟如何,以下为我方资料记载。

关于乃堆拉战役的起因,我方资料是这样记载的:1967年8月13日,我军边防部队在乃堆拉山口地区正常挖掘战壕,印军认为我军挖掘的战壕有一部分位于锡金境内,强行要求撤走。面对无理要求,我方自然不予理会。僵持至8月18日,印军强行越过锡金界,沿着乃堆拉山口山脊拉起了铁丝网,不仅如此,架设的铁丝网还将原本属于我们的领土划在了印度领土范围内。

面对印军的非法侵占领土行为,我军于1967年8月20日派战士携带武器监视印军架设铁丝网的行为,防止对方越界。在过程中双方也发生了一些零星摩擦,但我军为了保持克制,没有开火。

1967年9月7日,印军开始沿着乃堆拉山口南部架设另一条铁丝网,我方战士在阻止印军架设铁丝网的过程中双方发生流血事件,我方两名战士被印军刺伤。

双方刚发生冲突后不久,印度立马又下令架设另外一条铁丝网。1967年9月11日早上7时左右,印度陆军步兵旅112旅派出110多人从103阵地沿公路进至山口马尼杆附近,准备兵分两路执行架设铁丝网的任务。

发现印军行动后,我军立即对入侵印军进行警告。但仁慈换来的并不是对等的和平,而是印军的子弹和手榴弹,我军1位连长当场牺牲,6名战士负伤。遭印军进攻后,我军立即组织反击。

当时我军驻扎在乃堆拉地区的兵力大约有1个加强连,约200人,后期增援至约1000人,印军驻扎在乃堆拉地区的陆军部队为印度陆军第17山地师,兵力约为2个营,2000人左右。

交火后,我军调动炮兵部队以猛烈的炮火回应印军的炮火攻击,由于我军炮兵部队进攻势头较猛,印军的射击持续至1967年9月13日晚上就被迫停止了。后我方根据周总理“敌人不打炮了,我也停止炮击”的指示停止炮击作战。在9月14日期间,中印双方又度过了短时间的“不稳定停火”阶段,到14日晚上乃堆拉冲突正式结束。

1967年9月15日至16日间,中印双方交换阵亡将士尸体。在这场战争中,我方记载的双方战斗情况为:我军牺牲32人,击毙印军65人(未披露印军受伤人数)。印军在讲述战斗情况的时候声称自身死亡65人,击毙中国军人340人,击伤中国军人450人。

中方数据和印方数据到底哪个可信?当时我军一共在乃堆拉地区派出的士兵才只有1000人左右,按照印度的数据来看,我们所有的士兵在那场战争中都负伤了,这种情况是肯定会继续增兵的。再根据当时中印双方的战斗实力,以及印度宣传的惯例来看,印度所说的“击毙中国军队400人”完全就是空穴来风。三哥的夸大造假宣传闻名遐迩......人所共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