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掠夺到控制:特朗普如何用制度性手段布局新冷战?
特朗普的“规则霸权”:矿产协议大反转如何重构全球秩序?
最初草案的苛刻程度堪称经济殖民:美国要求乌克兰将稀土、锂矿等战略资源未来收益的50%注入由美方主导的基金,并赋予“收益优先分配权”,争议解决必须提交美国法院,甚至强制乌克兰以双倍金额偿还援助,5000亿美元直接转为美国股份。这种“资源抵押+司法霸权+债务陷阱”的三重捆绑,连东大网友都惊呼“袁世凯都不敢签”。然而,最终协议却上演戏剧性反转:乌克兰保住了资源主权,50:50股权基金仅作为合作平台,债务条款被彻底删除,美国注资改为现金或武器销售,且基金利润前10年必须全部投入乌克兰重建。更关键的是,新增“美国可能提供防空系统”条款,将军事援助与资源开发进度隐性挂钩。
这一转变绝非美国善心发作,而是特朗普团队精算后的战略选择。直接掠夺虽能短期获益,但会摧毁乌克兰作为“抗俄缓冲区”的价值。通过基金股权控制资源供应链,美国既能规避政治风险,又能长期主导乌克兰经济重建,甚至拉欧盟入局分担成本。对乌克兰而言,保留资源主权可向国内交代,而美国武器销售提供的实际安全保障,则形成“政治面子+军事里子”的微妙平衡。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控制,比直接殖民更具隐蔽性和持久性。
特朗普的"制度性控制"策略对国际秩序的解构与重构,正以超越传统地缘博弈的维度展开系统性渗透:在科技领域,"TRUST计划"通过将半导体、海底光缆等战略基础设施纳入"制度防火墙",实质是在数字空间砌筑新柏林墙,人为制造技术代差鸿沟;在海洋领域,"印美防务合作框架"正将印度洋变为"制度联盟内海",安达曼群岛监测站的部署犹如在马六甲海峡咽喉插入战略楔子,直接威胁东亚能源大动脉安全;在资源领域,美乌模式已突破双边框架,演变为具有全球复制性的资源霸权模板。这种新冷战秩序通过"技术标准-资源垄断-司法霸权"的三位一体架构,将G7集团内部规则包装成"普世价值标准",在釜底抽薪式消解联合国等多边机构权威的同时,构建起以美国为核心的新等级制国际体系。
法国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符号暴力”理论,为理解这一秩序提供了深刻洞见。特朗普政府通过将经济掠夺包装为“重建投资”、技术脱钩美化为“信任与制度兼容”、军事援助掩盖为“安全支持”,实质上是在构建一套“去殖民化叙事”下的新霸权逻辑。这种秩序不依赖殖民地或军事占领,却通过“规则制定权”实现更深层的支配——正如布尔迪厄所言:“当权力披上理性化的外衣,反抗将失去合法性坐标。”
当万斯宣称“世界是网格化的”,新冷战的铁幕其实已经落下。特朗普的“创造性破坏”,不再满足于“美国优先”的零和博弈,而是试图构建一个以制度划线、以股权为链的新全球秩序。对盟友,这是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对对手,这是避免直接冲突的“可控竞争”;对全球南方,这是重塑“中心-外围”结构的资源陷阱。这场秩序重构的危险在于,它用市场的外衣包裹霸权的内核,让对抗在合作的名义下悄然升级。未来,国际社会需警惕这种“制度性控制”的蔓延,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公平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