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选不上院士与董袭莹成了博士

财经 05-04 阅读:3 评论:0

把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放在一起,是想说说所谓规则在执行中的双重标准。

肖飞董袭莹的丑事曝光于4月底。董小姐能绕开高考去国外读个经济学本科,再通过“4+4”的推荐制就能拿协和的医学博士,原本还剑指未来的医学界领袖。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教授学习美国力推的“4+4”改革,理论上挺好的,但在执行操作环节明显出了大问题。

几乎同一时间,2025年4月30日,屠呦呦女士以95岁高龄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把时间往回退10年,她在2015年还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她至今仍然不是中国的两院院士。

为什么?

首先,屠呦呦的贡献足够大,青蒿素研究获得的荣誉也堪称重量级,如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国家发明奖。屠呦呦本人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其次,不是屠呦呦不看重院士荣誉,她过去曾多次申请,却都未能成功。她还这么说过:“卫生部长曾亲自推荐我当院士。但是,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

能有什么因素?

因为院士原则上不超过65岁的年龄限制?但也只是“原则上”,并非绝对不能,比如最近一次2023年的院士增选,中国工程院新当选院士里年龄最大的一位是76岁。

因为青蒿素研究是举国集体攻关不能归功于屠呦呦一人?但评屠呦呦为院士并不意味着否定其他人的努力,她毕竟是贡献卓越的代表人物,为什么要把她个人获得与集体功劳对立起来非此即彼呢?如果屠呦呦不是贡献最大的,卫生部长为什么推荐她?为什么是她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因为屠呦呦无博士学位、无留洋经历、无众多论文?这好像是拿不上台面的说法,不看实际贡献看这些东东?奥运冠军都可以破格上北大清华,中国大陆目前唯一的自然科学诺贝尔奖得主,怎么就不能当院士?

两相比较,这种对国际经验的“选择性效仿”,构成了一幅具有讽刺性的双重标准图景——协和医学院效仿美国医学教育体系推出“4+4”跨界培养模式,却在执行中异化为某些人的“特权定制”,董袭莹等人的“辉煌”令大众瞠目结舌;而院士评选制度却固守陈规,没有学习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评选以学术贡献为核心,无年龄限制、无需自主申报、不附加行政资源,纯粹作为学术荣誉存在的做法。

王辰教授是协和医学院校长,也是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他能否为院士制度的革新也做出些贡献?

如果“变通”只为特权开道,学术生态何以为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