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事件揭露留学生真相,海归并非都是人才,公平更加重要
近段时间,事关“董小姐”一事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按理说,这件事与国际时事无关,但是涉及到留学生,君明心中也是颇为感慨。
从此前的董大姐拒绝聘用海归,再到如今的“董小姐”一事来看,海归中果然并非都是人才。
首先声明,君明不是看不起海归,也不是针对所有海归。
而是说那些个别的、特殊的存在。
此前关于“董小姐”的事情,出现各种猜测,让人真假难辨。
唯一可以确认的就是“董小姐”本身并不是医学专业出身,而是直接通过“4+4”进入医院的。
所谓“4+4”就是4年非医学专业本科教育+4年医学专业教育。
正常情况下,一般的医学生需要8年至10年的时间完成专业学习,而“4+4”只需要4年的时间,就要完成正常医学专业生8年所学习的内容。
而且董小姐的专业跨度不是一般大。
她的论文研究方向为妇科影像,指导老师却是骨科教授。
其学位证书显示为内科,结果规培却在胸外科,最终任职于泌尿科。
这就让外界开始怀疑,难不成“4+4”这种非常规模式存在“特殊通道”?
君明对此可以说,所有常规的东西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最终一定会沦为特权的通道。
【医院“4+4”模式,设计初衷是好的】
到一个真实案例很相似。
那就是当初的油田行业。
最初想要进入油田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那个年代,油田就是“铁饭碗”甚至是“金饭碗”。
不仅收入高,而且福利待遇很好。
随后就出现了一个异常现象,很多并非大学毕业,也没有学过石油专业的“退伍兵”被招入油田工作,而且还是正式员工。
原本没有任何异常,毕竟油田是国企,退伍军人进入油田,从感情上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毕竟,君明出生于军人世家,我的爷爷、父亲以及哥哥均为军人。
对于军人,有着一种天生的亲近感。
然而这些“退伍兵”素质很低,一放假就去唱歌、蹦迪和瞎折腾。
甚至还参与了一些违法事件。
他们的行为彻底颠覆了我对军人的看法,甚至可以视为玷污军人这个神圣的职业。
当时我并没有过多关注这些,但是随后发生了一件影响不小的事情。
那就是大量油田职工多次到总公司门口静坐、示威。
目的是要求油田推动改革,允许子女“包分配”。
可是都什么年代了,怎么可能搞这种模式?
这个时候就想到了那些“退伍兵”,这些人都是子弟,之所以选择参军。
就是因为当时油田有政策,只要是油田职工的子女,哪怕不是重点本科毕业,哪怕不是石油专业,只要是“二本”或“三本”毕业,就可以分配到油田工作。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去参军三年,退伍后也可以分配到油田。
这些“退伍兵”就是油田职工子女,初中毕业后都去当了三年兵。
后来大多被分配到了油田工作。
【油田工作,曾经是奉献如今是荣耀】
那么油田当时为何出台这样一个政策?
其实这个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就是因为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当时我国需要大量石油,随后在大庆发现油田。
那个时候的大庆还是一片荒地,而油田是一个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人才。
为了留住更多的人,只能选择出台一系列政策。
这个初衷当然是好的,由于油田需要大量工人,核心的油田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是可以允许带着自己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一起入职。
后来大庆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再想进入油田工作,必然没有那么容易。
建国初期,加入油田属于奉献和牺牲。
油田选择对职工子女有所补偿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大庆发展起来之后,想要加入油田就不是奉献和牺牲,而是一种荣耀。
不仅待遇高、福利好,而且社会配套很齐全。
这个时候继续采用包分配的模式,自然会让很多人不满,甚至对于真正的石油专业的人才,又不是子弟的人才来说,就是一种不公平。
对于普通人来说,自己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书。
从千军万马中闯出来,结果那些油田职工的子女什么都不用做,初中毕业再当三年兵之后,就能被分配到油田工作。
谁心里能平衡?
而且那个时候油田职工的收入本来就高,他们的子女从小生活就比较优越,他们知道自己就算是不学习,将来也能进入油田工作,谁还会读书?
这还会存在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这些人一旦被提拔重用。
对油田这个行业来说,也是一种灾难。
再让话题回到“4+4”这件事来说,最初设置这种非常规的东西,也存在一定合理性。
非常规的模式大多是针对那些真正的天才。
对于这些天才来说,你学8年,未必有他学4年学到的知识多。
而且这个“4+4”对于4年非医学专业的要求极高,本科必须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的高校,或者是国内“双一流”大学。
比如说清华、北大、复旦等等。
普通的本科,哪怕你的智商没有那么出色,只要肯努力也能考得上。
但是清华和北大则不同。
不是天才,就算是再努力都未必能考得上。
而医院的初衷是,那些学习4年的天才,可以顶得上学习8年的普通人。
更何况人家也不是4年,而是8年。
只不过其中有4年并不是学习医学类专业罢了。
这就相当于在同等的医学才能前提下,人家还多学了4年其他专业。
这就是“4+4”模式最初的设计理念。
【医院的初衷,是培养复合型人才】
通过跨学科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
这个逻辑在本质上没有问题,但是这家医院的“4+4”项目的生源地条件为,本科毕业生高校名录参照世界大学排名任一排行榜前50所,或者全球最佳大学文理学院排名前10所,推免生高校名录为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表面上来看这个条件确实比较苛刻,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能从这些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属于天才。
结果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外国的高等大学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有钱,就算你智商一般,也可以上。
就拿美国来说,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只要你有足够的钱,就连总统都能当,更何况是大学?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说老潘家的两个儿子,一个进了哈佛,一个就读于耶鲁。
并不是他们智商足够高,而是捐了很多钱。
就拿老王的儿子来说,那位大名鼎鼎的“网红富二代”。
一直说自己是“学渣”,但是却就读于“金三角名校”之一的伦敦大学学院。
所谓金三角名校是英国剑桥、牛津、伦敦帝国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国王学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再比如说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赵小姐事件。
事件的起因是,2019年,美媒报道,在美国大学招生欺诈案件中,最大的一笔汇款来自一名姓赵的女生的家庭,她的父母花费650万美元,通过中间人帮助,让其进入斯坦福大学。
随后才曝出这名女生的真实身份。
而且在美国本土来说,政客的后代基本上都是名校毕业。
比如特朗普的女婿库什纳,高中成绩平平,在其父亲向哈佛大学捐款250万美元之后,库什纳被哈佛录取。
老布什、小布什及其女儿均毕业于耶鲁大学。
拜登的大儿子博·拜登,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
小儿子亨特·拜登毕业于乔治敦大学。
【拜登的两个儿子,都是名校毕业】
其他人咱们不过多评价,就拿拜登的小儿子来说,那样一个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你觉得他在学生时代会是一名好学生?
之所以他可以上名校,就是因为美国名牌大学大多属于私立,存在捐款录取的合法机制。
听听,这一听就是经过包装的说辞,名叫捐赠录取。
就是针对所谓学术资质未达标,但家庭具备捐款能力的学生,通过捐款换取录取通知书的机会。
通常由学校发展办公室直接对接富豪家庭。
这个捐款也是有门槛的,文理学院为3万至8万美元。
综合排名前25的大学为15万美元至38万美元。
常春藤盟校至少200万美元,非校友家庭需要200万美元以上。
这也是为何中国顶级大学中,很少有学渣的原因所在。
而美国大学则不一样,通过正常途径被录取的大学生,都是真正的人才。
而那些通过非常规手段进入大学的都是学渣。
这家医院的“4+4”模式没有问题,问题就是其中存在漏洞。
把一些外国的顶尖名校也列入合理范围之中,而外国的名校是可以通过非常规手段拿到录取通知书。
这对于那些有钱、有权的人来说,通过非常规手段把自己的后代送往国外的名校,再通过“4+4”模式进入医院,进入医院后,再通过所谓强大的关系网,让其走上重要的岗位,然后就开启快速上升的模式。
这样一来,就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董小姐”是否靠自己的真本事进入这家医院?
还有一个就是“董小姐”在国外庞大的开支来源是否通过合法途径获得?
如今的美国为何会出现阶级固化的现象?
最大的原因就是,美国富豪通过捐款的方式让自己的子女进入精英圈层,然后他们彼此抱成团。
有数据显示,美国每20所精英大学获得全美28%的捐赠。
每年只能培养1.6%的本科生。
资源大多集中在富裕阶层。
说到这,就让君明想到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咱们不批判谁,也不否认谁,只是就事论事。
如今国内很多顶级名校也有高考之外的升学途径。
比如说清华北大近一半的学生都不是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的,而是通过所谓强基计划、竞赛保送、专项计划、少年班等多元化招生渠道。
我们承认,如果完全依靠高考,确实会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
毕竟,某个人在物理或者化学方面具有极高的天赋,基本上能考满分,但是精通物理的未必精通化学,精通化学的未必精通物理。
自然就无法通过高考被清华北大录取。
【清华大学,历来有其他途径录取人才】
因此我们可能失去一名在化学或者物理领域的天才。
但是如果完全不依靠高考,这其中就会有猫腻。
这样一来,一个是公平,但可能会埋没一些特别、拥有特殊才华的人。
一个是能发现大量特殊才华的人,但可能会被人钻漏洞。
如何抉择,这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想必,很多人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
说到这,就让君明再度想到董大姐当初说得话,既然我分辨不清,那我就一个都不用。
从我的角度来看,如果只能选一个,更倾向于公平。
既然别的途径可能有漏洞,有可能被人利用,那么就算它再合理,也需要把这条捷径给堵死。
更别提,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本身就讲究公平。
至少在公立学校、国家和企业方面来说,更应该讲究公平。
所以,在这个时代,公平才显得格外重要。
而且是真正的公平,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公平。
虽然我知道这一点很难,但是还是倾向于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