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啥只见流浪汉,不见乞丐?
在咱们国内,不管是热闹的火车站、商场门口,还是人行天桥上,甚至开车等红绿灯时,时不时就能碰上向人乞讨的人。可到了日本,你会发现,主动伸手要钱的乞丐极为罕见,然而,街头巷尾却不乏流浪汉的身影。这到底是咋回事呢?今天咱就来唠唠。
其实,日本历史上也是有乞丐的。尤其是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陷入一片萧条,那时候乞丐数量达到了顶峰。但随着日本一心发展经济,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完善起来,乞丐也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甚至喊出了 “一亿总中流” 的口号,意思是几乎全体国民都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在那个时期,乞丐基本上彻底消失了。
虽说乞丐没了,可 “流浪者” 问题却成了日本社会的新难题。上世纪 90 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许多家庭一夜之间负债累累,公司破产,大量年轻人失业。这些流浪者中,不乏曾经的公司中层、银行职员,甚至还有大学生。再加上小泉纯一郎执政时期,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不少原本的中产阶级也沦为了流浪者。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日本中年人,很多难以接受自己 “被流浪” 的现实,即便重新找工作,也难以维持家庭运转和偿还债务,有的人甚至选择自杀来维持最后的尊严。而那些觉得 “生存更重要” 的中年人,则成了流浪者和拾荒者。
那么,为啥日本只有流浪汉,却没有乞丐呢?这背后原因可不少。
从社会观念来看,日本有着浓厚的 “耻感文化”。这些流浪者,曾经大多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根深蒂固,让他们根本拉不下脸去主动乞讨,更别说卖惨博同情了。白天的时候,他们会自动躲到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到了晚上才出来活动。就像日本知名作家安部公房在 1973 年的小说《箱男》里描绘的那样,深刻展现了城市流浪汉的生活实况以及社会的冷酷与人性的残酷。现实中的这些流浪者,不是天生懒骨头,也不是都市探险家,他们不乞讨、不盗窃,沦落至此,更多是社会结构等因素导致的无奈结果。
日本相对健全的福利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乞丐的出现。在日本,20 岁以上的居民,包括在日外国人,要是家庭收入低于基本生活水准,就能享受生活保护,类似咱们国内的低保制度。不同地区金额可能有点差别,但大致每人月收入能有 15 万日元左右。而且,各地方政府还会给低收入群体提供租房支持,房租由政府负担。失业且没收入的人,每月能领失业补助金;失去劳动能力又无人照顾的人,能享受减免房租和免费医疗,就连流浪汉每月也能拿到约 12 万日元的生活救济金。像在东京,有不少慈善机构和公益组织,会定期给流浪者发放食物、衣物等生活物资。在一些公园周边,还设有专门的救助点,为流浪者提供临时住所和简单医疗服务。
日本的就业环境虽说也有压力,但相比一些国家,还是给人们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哪怕是经济不太景气的时候,一些临时工、小时工的岗位还是不少的。很多流浪者为了维持生计,会去打些零工,比如在建筑工地搬搬东西,在物流仓库帮忙装卸货物等。虽说收入不高,工作也不稳定,但好歹能有口饭吃,不至于非要靠乞讨为生。之前看过一个报道,有个叫井东广的 69 岁大爷,曾经是月销售额超 5000 万日元的公司老板,巅峰时豪车就有 7 辆。可后来公司破产,他现在靠收废品和捡瓶子维持生活,月收入大概 4 万日元。即便日子艰难,他也坚持不领免费餐食,靠自己双手挣钱。
这么看来,日本之所以只有流浪汉,却没有乞丐,是社会观念、福利制度、就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日本的流浪汉问题也依旧存在,这也反映出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些困境。希望通过对日本这种现象的了解,能给咱们带来一些思考。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就动动发财小手点赞关注吧,保准你往后日子财源广进,好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