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庐山会议上毛主席突然更换住处:房子破小还特意不准修理

历史 05-08 阅读:6 评论:0

庐山一直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秀匡庐”,到了近现代,这里更是发生了不少重大历史事件,让人铭记于心。

蒋介石不光在这儿度过夏天,他还在这儿策划过“剿匪”行动和抗日事务;再拿建国后来说,庐山这儿开过三次重要会议。

1959年,庐山上开的那个会,因为彭德怀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有上万字,结果会议的方向整个就变了。彭德怀、黄克诚他们几个,从那以后,日子就不好过了。

1961年,庐山上的那次大会,促使了一些政策的改动,给国家经济的回暖和成长铺好了路。

1970年,庐山再次召开会议,要是跟1959年的那次比起来,那激烈程度简直不相上下。会上也是斗来斗去,政治局势真是变幻莫测,让人摸不清头脑。

那中间到底发生了啥事儿呢?

1970年庐山会议还没开始的时候,上头对这次会议的看法挺随意的,没太当回事。

周总理早早就得到了消息,听当时候补的中央委员宋双来说,这次会议挺简单,就三个要讨论的事儿,既不管复杂的人事变动,也不管啥大战略决策。

因此,周总理和其他参加会议的干部都感觉挺自在。甚至有干部直接向周总理打听,这会议得开上几天。周总理笑笑回答:“大概三到五天就搞定了。”这话一出,不少干部心里还有点小遗憾,毕竟庐山这儿景色宜人,挺适合放松休息的。他们原本打算在山上多享受几天,没想到会议安排得这么紧凑,得赶紧来赶紧回,休养计划看来是泡汤了。

可当大家都以为这次庐山会议会“平平淡淡”过去时,毛主席却来了个出其不意,会议一开就是半个月。在这半个月里,还严厉处分了一些高级干部,这事儿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让那些大官们都吓得不轻。

要说明这事儿,得先提俩人物,一个是陈伯达,另一个叫吴法宪。

陈伯达是福建泉州人,他家是书香门第。20岁那年,他跑到上海干起了记者。四一二政变发生时,他正式成为了党员,之后很长时间都在做宣传工作。组织后来安排他去苏联深造,回国后又让他继续管宣传。在一次座谈会上,他说了些看法,结果得到了毛主席的夸奖。从那以后,他就受到了重用,当上了毛主席的政治秘书。他能有后来的成就,全靠毛主席的提拔。

在特定历史时期,他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成为了政治局常委中的一员。他的名字紧随着毛林周之后,位列第五,是当时的五大常委之一。

吴法宪老家在江西永丰,家里挺穷的。他15岁那年就加入了红军,入党后,他开始是做团里的青年工作,一路干到长征结束时,已经坐上了团政委的位置。他打过抗日战争,也经历过解放战争,还做过兵团的副政委。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那会儿,他表现得特别突出。到了1955年,国家给他发了中将军衔,又过了两年,他升为了空军司令员,成了解放军里的高级领导之一。

在那个特别的时候,他得到了林彪的提拔,到了1969年,一跃成为了政治局的一员。

知道了两个人的基本情况,回过头再看1970年的庐山会议,心里头就透亮多了。

那会儿,陈伯达和吴法宪两个人都在会上开了腔,说的内容其实挺相近的。先是吴法宪站起来讲了一番,随后陈伯达也跟着上了台,说的观点跟吴法宪大同小异,都是那套“天才理论”。可谁成想,这些话竟然把毛主席给惹毛了。结果,陈伯达当场就被撤了,还被抓起来送进了大牢。

吴法宪那会儿收到了警告,虽然当时侥幸逃过一难,但最终还是因为913事件被处理了。

陈伯达为何被撤职,说起来有两个关键因素。首先,他职位不低,是政治局常委,拿下他就像敲一敲大山,震一震老虎,毛主席觉得,陈伯达背后或许还站着些大人物呢。再一个,跟吴法宪比起来,陈伯达和好多高级干部没那么亲近,吴法宪手里还有军权,要是直接动他,怕会引起一阵慌乱。再说,陈伯达可是毛主席一手提拔的,要是处理了毛主席自己的人,别人也不好意思多嘴。

过了好些年,毛主席的警卫头头陈长江聊起往事,他说那时候毛主席并不是心血来潮要处置那两个人,其实心里早就有数了。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毛主席老早就动手写了篇叫《我的一点看法》的文章。

汪东兴后来也聊起过这事儿,说毛主席在动笔前琢磨了好几日,还找了不少人聊了聊。他甚至跟警卫队长陈长江半开玩笑地说:“嗨,好几年没动笔写文章了,现在不写不行了,得写篇文章回击一下。”

毛主席在打算处理陈伯达的事儿时,心里头早就盘算好了安全的事儿。他突然跟工作人员说,得换个地方住,不住美庐了,得悄悄挪到一百多米外的175号房间去。

这里原先住着老百姓,但为了某种需要,他们被临时安排下了山。留下的房子破旧不堪。有人建议修缮一下,但毛主席拒绝了,他怕这样会太过显眼,引人注意。自从陈伯达那事一出,会议的氛围立马就变得严肃压抑,掌声也稀疏了许多。主席台上,只有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座位,原本该是第三个人的位置,却空了出来,像是被悄悄移走了。那时候,不少人都心里有了数,感觉风向可能要转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