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传承,勿忘根本,谁是拥有你姓氏的第一人?(四)
邵姓:召公
召公,即召(shào)公奭(shì),又称“召伯”、“邵伯”,姓姬名奭。周初王室的重要辅佐大臣,燕国的奠基者,历经文、武、成、康四朝,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寿长者。
因采邑在召,召地在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邵伯。后代邵姓人,尊奉召公为邵氏得姓始祖。
万姓:芮伯万
周成王封同姓族人,姬良夫于芮城(今山西省芮城和陕西大荔一带),兴建芮国。
芮国是一个诸侯国,其国君人称芮伯,芮伯传至春秋时,出芮伯万,因其宠姬众多,风流成性,致使母亲芮姜极度不满,将其驱至魏城(今山西芮城)。
其子孙有以万为氏者,称万姓,并奉芮伯万为万姓得姓始祖。
钱姓:钱孚
颛顼帝是中国南方早期主要八个姓氏的先祖,有裔孙名篯铿,后来封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因此得了彭姓,彭铿是有名的长寿者,据说亲历夏商两代,活了800多岁,被尊为彭祖。
彭祖有孙名孚,西周时担任钱府上士,其后子孙便以其官名为氏,称钱姓。他们尊钱孚为钱姓的得姓始祖。
严姓:严忌
严忌,本庄姓,西汉词赋家,后人称“严夫子”。著述甚丰,有辞赋24篇。曾上书谏阻刘濞谋反,未纳。后游历于梁,得到梁孝王的厚遇。世称“庄夫子”。
东汉时期,为了避讳明帝刘庄的名字,庄姓改为严姓。严姓族人因尊严忌声誉,奉其为严姓的得姓始祖。
赖姓:姬叔颖
赖姓得姓始祖是姬叔颖。周初,周武王封其弟叔颖于赖,建立赖子国。到了周景王七年(前538年),赖子国被楚灵王所灭。
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即赖姓,尊叔颖为始祖。
覃姓:伯益
伯益生活在虞舜时期,曾协助大禹治水,其族人以祖地“覃”为姓氏,故覃氏后人奉伯益为得姓始祖。
洪姓:共工
洪姓始祖是共工。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后裔,相传共工掌管水利,被尊为水神。颛顼帝时,起兵争天下失败,被逐出中原。
为了纪念共工,遂有共姓。后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姓(还有说法是共工氏为了不让后代,忘记自己是水神,在姓旁加上三点水,称洪姓),后人尊共工为洪姓的得姓始祖。
武姓:武丁
武丁,姓子,名昭,是商朝第23位国王。武丁即位后任用贤臣、励精图治,使商朝再度复兴,武丁也因此成为备受后人称赞的中兴之主。
后代为了纪念,便以其名字为氏。
莫姓:颛顼
颛顼造“鄚阳城”(今河北任丘县鄚州镇一带),后有支庶子孙,定居鄚阳城者去邑为“莫”,取地名为氏。
到了西周晚期周宣王时,将鄚阳城分封给庶子姬望,以当地流行的氏为名建立莫国。因莫姓主源出自颛顼,于是莫姓子孙,便奉颛顼为莫姓的得姓始祖。
孔姓:孔父嘉
西周初期,成汤的后裔微子启被封于宋国,微子启死后,其弟宋微仲继位。微仲九世孙孔父嘉为宋国大司马,遭受迫害。
他的后代逃到鲁国,以其名字中的“孔”为氏,也是子姓孔氏。孔父嘉的六世孙为孔子。
汤姓:商汤
商汤是夏朝末年商部落首领,又称成汤,任夏朝方伯一职,专管征伐之事。时夏朝末代国君桀,残暴无道,商汤积累实力,后终于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西南),建商朝,都亳(今河南省商丘)。
其子孙后代为纪念这位开国君主,遂以其名讳为氏,称为汤姓,商汤由此被奉为汤姓得姓始祖。
向姓:向父
子戌,宋桓公之孙,子肸(向父)之子, 任宋国左师,执掌国政。公元前546年,他约合晋卿赵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结盟,再次弭兵,谈判修和。
此次弭兵大会共邀二十余国参加,使晋、楚藉以平分霸权。此会以后,中原各诸侯国未再发生较大战争,得以安宁十多年,这在春秋史上是少见的。
子戌也因此名扬列国,他以向父的首字为姓,其后子孙沿续相传,称向氏,并尊向父为得姓始祖。
常姓:卫康叔
康叔,姬姓,名封,又称卫康叔、康叔封,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因获封畿内之地康国(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称康叔或康叔封。
周初,商纣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后被镇压,康叔由此又受封原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并建立卫国(今沿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后迁帝丘(今河南省濮阳)。
时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有一子受封于卫国分封出来的一个采邑——常(今山东省滕县东南)。秦统一天下,卫国被灭,其后有人以邑为氏,称为常姓,尊康叔为得姓始祖。
温姓:温平
少康复国,是消灭了有穷王寒浞后,才恢复了夏王朝政权的。其中昆吾氏有一个叫“平”的人,功劳很大,被少康帝封到了一个有温泉的富庶之地,作为夏的一个属国。
该国因境内有温泉而称温国。温国立国者“平”,就以国为氏称温平,其后裔子孙尊温平,为温姓得姓始祖。
康姓:康叔
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县),故称康叔。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周公旦辅政,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服,殷纣的后裔武庚便联合他们以及夷族反叛。
周公平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统治,康叔在封地建立卫国,对稳固周王朝统治起到很大作用。
康叔死后,谥号为“康”,即“使民安乐”之意。康叔后人以其功绩、声誉为荣,取其谥号为氏,称康姓,康叔自然成为康姓得姓始祖。
施姓:施父尾
春秋时鲁国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称施父尾。其在鲁桓公时任大夫之职,据说他精通音律,桓公深敬施公之才,委以重用。
传到施公之重孙孝叔时,以祖名为姓,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于是形成施父姓,后省去父字,遂为施姓。他们尊施父为施姓的得姓始祖。
文姓:姬昌
文姓最早出自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周朝建立后,武王追谥父亲西伯为周文王,后人有以此谥号为氏者,尊周文王为得姓始祖。
牛姓:牛父
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皇帝商汤的后裔。周武王灭纣后,封商朝贵族微子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
微子之后有牛父,官任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西戎长狄人屡次犯宋,牛父曾率军败敌于长丘。后在一次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因其为国而死,后世子孙即以其字为氏,称牛姓。他们尊牛父为牛姓的得姓始祖。
樊姓:樊仲甫
仲山甫,是周文王的后代,是周宣王的贤臣。当时周王朝边境动乱不安,仲山甫率领尹吉甫,方叔,召虎等卿士(王朝执行官)北伐狁(yun,即匈奴),南征荆蛮、淮夷、徐戎,国家得以安定,成就了周王朝的中兴大业。
因仲山甫战功显赫,受封于樊(一说今湖北襄阳的樊城;一说是今河南济源西南)地。仲山甫受封后改名樊仲,又叫樊穆仲,其后代以国号为氏。樊氏后人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始祖。
葛姓:葛天氏
远古时期,有个部落居葛地,以居邑名称为部族姓氏,称葛天氏。葛天氏的后裔子孙,后来省文简化为单姓,称葛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最古老的葛氏之始。
邢姓:邢靖渊
为了感谢周公辅政之功,同时也为了防御北方戎狄入侵,周成王分封周公第四子姬苴(字靖渊)受封于邢地,立“邢国”。邢国被尊为元侯国,严格按照周公之分封、宗法、礼乐等制度建国。
第一代邢侯邢靖渊(姬苴)因此成为邢姓的得姓始祖。
安姓:安清
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北部)。
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子孙世代姓安。
齐姓:姜太公
出自周朝功臣姜太公子牙的封地齐国,齐氏家族发源于营丘(今山东淄博临淄)。
齐国被灭后,姜姓王族后裔子孙,多有以国名为姓氏者,以怀故时拥国之辉煌和失国之凄惨,称齐氏、钭氏等。齐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太公为得姓始祖。
易姓:中山王尚公
易姓起源于黄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为姓,易者,日月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
战国时期,中山国被灭后,其王室后代迁移到山西太原,之后又往南迁移,分散在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
乔姓:桥勤
相传黄帝死后葬于桥山(亦称子午山,在今陕西黄陵县城北,留桥山守陵的子孙中,后有以山名为姓氏,称桥氏,东汉时太尉桥玄六世孙勤,北魏时官平原(今属山东)内史。
桥勤从孝武帝入关居同州,后按宇文泰之意,将桥姓的木字旁去掉,取乔字的“高远”之意,称乔氏。后子孙遂以乔为氏。
伍姓:伍参
黄帝为部落首领时,有大臣名伍胥。伍胥就是楚国望族的伍氏始祖,伍氏家族传至春秋时候,楚庄王有个谋臣叫伍参,传说便是伍胥的后裔。
此后,伍参的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其后裔世代称伍氏至今,史称伍氏正宗。
庞姓:毕公高
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后被周武王封于毕国,爵位为公。世称毕公高。
武王驾崩后,其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召二公等一起辅政,毕公高支庶有封于庞乡者,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称庞姓。因毕公高名声显赫,他们尊毕公高为其得姓始祖。
倪姓:倪宽
倪宽乃颛顼后裔。周武王时,封颛顼后裔于邾,传到夷父颜时,由于有功于周天子,就将其次子友(一说肥)别封为附庸,居于郳,因郳为邾之附庸,所以又称小邾国。
战国时郳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后由于避仇,去掉“邑”旁成 姓,后又加“人”旁成倪姓。因倪宽见诸史册,名声显赫,故后世倪姓,尊倪宽为倪姓的得姓始祖。
庄姓:宋戴公
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名武庄,其后人即以其字为姓,成为庄姓一支。
庄姓形成以后,曾于汉代出现过一次易姓。汉明帝名刘庄,讳庄字。庄姓在汉明帝以后改为严姓。魏晋南北朝时,有的严姓复祖姓仍为庄姓,故历史上有“庄严一家”之说。
聂姓:吕衡
西周前期,周康王姬钊赐封地聂北(也作“乜北”,今山东省茌平县贾寨镇),予齐丁公吕伋的庶长子,吕衡,位置与邢、卫、齐三国交界。
后有聂城百姓以“聂”为姓,他因而成为了聂氏始祖。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