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警告江青:现在主席去世了我敢揍你

历史 02-11 阅读:466 评论:1

在开国将帅群体中,许世友上将以“酒神虎将”之名成就了极富传奇色彩的形象。

他性格直率如烈火,上阵冲锋勇猛顽强,面对江青也照样直斥“张狂什么”、“我敢揍你”,听闻主席逝世噩耗时却大为悲伤,直入灵堂时连脱帽都忘记了。

关于那一代革命家的种种故事,都留在后人的记忆之中。

“张狂什么?我敢揍你!”

这件事发生的时候,距离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这个令亿万人民陷入悲伤的时间点,并没有过去太久的时间。

对于前来参加告别仪式的人们而言,悲伤的气氛远远没有散去。

若干名政治局委员都接到了紧急通知来到现场,他们有的是曾与毛主席一同闯过战火的战友,也不乏年龄较为年轻者。

他们前来的目标并不仅仅是遗体告别,应当如何稳妥、得当地处理主席的身后事,更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重要问题和任务。

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闻讯后火速入京的许世友将军,也是其中一员。

许将军曾被人比拟为《水浒》中的李逵,性格直率而刚烈,几乎从未有过感情脆弱的表现。

但当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来,将军先是嚎啕大哭,后来眼泪都快流不出来了,就把自己埋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印刷刊登的毛主席像里,不言不语,很长时间都没有人听见他说一句话。

接到参加守灵仪式的通知后,许世友将军立即用最快速度赶往北京,但人到了灵堂门口却意外地被卫兵拦住了。

卫兵严格按自己的职责办事,先是敬礼,然后提醒他:首长身上是带了枪的。

许世友闻言直接反问,我怎么就不能带枪?

听到卫兵解释“这是政治局规定”,许世友的脸就更黑了:“我就是政治局的委员,我怎么不知道还有这规定?”

到最后,好几个卫兵加上一群其他工作人员,谁都没有敢阻拦他的去路。

由于悲伤过度,当他向毛主席遗体三鞠躬的时候,连军帽都忘了脱下来。

关于这两个引人注目的细节,大部分看法认为:人在被悲伤情绪占据大脑的时候,行为举止往往很难做到滴水不漏、无懈可击。

当然也有人认为,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之所以不肯解下配枪,是因为他潜意识里始终都保留着“保卫毛主席”的想法。

就在毛主席去世不久后的一场会议上,江青也在许世友这里踢到了铁板。

许世友怒形于色地反驳之后,甩下一句话——“主席在的时候我让你三分,现在你要再敢胡言乱语,我敢揍你!”

会议的弦顿时就绷紧了,当时在场者中有好几人连忙上前劝说,这才让气氛多少缓和下来。

“这个李逵天不怕地不怕”

是什么原因让将军如此气愤、而且毫不避讳地直言反驳?

这还得从许世友将军自己的传奇经历、以及他与毛主席之间的深厚感情说起。

1905年,许世友出生在湖北麻城县一个贫穷家庭。

自幼便遭受地主恶霸的欺凌,又受到当地尚武民风的影响,他不到十岁时就投入少林寺,一边干活一边习武。他甚至还有一个正儿八经的法号叫做永祥。

二十出头那年,许世友带着摸爬滚打练就的一身本事,先是参加国民革命军,后又投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从最初的黄麻起义开始,历经多次反“围剿”战斗,打过游击、走过长征,每逢硬仗恶仗当头,他时常都是枪刀并用、刀不离身,打到紧要关头每每靠大刀肉搏上阵杀敌。

公认的“猛将”之名,就是靠这把大刀砍出来的。

对敌人够狠的同时,许世友对自己人又极有情义。

同是从第四方面军走出来,又同为开国上将,陈锡联和许世友曾经并肩战斗过不短的时日。后来陈锡联在多个场合都说,要是没有许世友,我早在长征路上就去见马克思了。

原来在长征途中,陈锡联为掩护战友而不幸负伤。

为了能把他活着带出草地,许世友安排了身体状况较好的战士分组轮流抬着伤员,甚至还下了死命令。

长征时还是普通一兵的肖永银将军,也享受了差不多的“待遇”。

他虽然当时还是普通战士,但作战勇猛又意志坚定,明知道自己肺部中弹会成为拖累,便主动开口让战友不要管他。

在这个关头,又是许世友主张要带着他一起走,并为他争取担架待遇。

靠着战友间的扶助和同心协力,肖永银最后也活着走出了雪山草地。

也正是这种遇事往前冲、直率又豪气的脾气,让毛主席对他非常欣赏。

毛主席曾经将自己和许世友的交情形容为“不打不相交”,他也不止一次表达过,自己很喜欢许世友这种性格。

许世友则对毛主席说,自己要“为穷人打天下”,党指挥到哪里,自己就服从命令打到哪里。

1945年,毛主席在延安观看《三打祝家庄》的演出,演出后他评价道,这个李逵天不怕地不怕,“就跟我们将军许世友一样”。

而到了1959年的某一次大会上,毛主席又一次谈到关于《水浒》人物的评价。

他认为,李逵、武松、鲁智深这三个人,“我看可进共产党”。

在战争严酷环境中培养起来的欣赏和信赖,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

改名改出来的传奇

1935年中,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会师之时,也是许世友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时刻。

在此之前,毛主席对于这位总是冲在最前线的著名猛将早有耳闻,便问他,我总是听到别人提起你的名字,但没有见过真人,也不知道你的名字究竟是哪几个字?

原来,许世友使用的名字并不是一开始的本名。按照家族论字排辈的习惯,他应使用“仕”

字辈来起名,父母便为他取名“许仕友”。

青少年时期忙着谋生习武,他也并没有仔细去思考过这个名字的字面意思。

直到加入红军后学习文化,他明白了这个“仕”字是做官谋出身的意思,想着不愿意和欺压百姓的狗官为伍,便自己的把名字改成了“许士友”。

去掉这个单人旁的意思也很直白,士指的是士兵,他认为自己应该做士兵的朋友!

关于这个改名字的想法,毛主席认为很不错,然后又给他提了个建议“再商量一下”,把中间那个字改成世界的世,寓意眼光要放得更加长远,放眼世界。

听了这番解释,许世友连连点头,这个名字就算定下来了,之后再也没有改过。

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对许世友的境遇也十分关注。

一度由于受到错误路线的干扰,再加上身体也出了些问题,一向不畏风霜、不怕苦累的铁汉子许世友也病倒了。

知道这些情况后,毛主席托人给他捎去一条哈德门香烟,还亲自登门去看他、开导他,帮助他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包袱。

许多年后,毛主席已经溘然长逝,许世友将军回忆到这件事时仍然十分感动,他感激毛主席解开思想疙瘩的温暖话语,让他纠结在内心深处的苦闷情绪一扫而空。

李德生“劝酒”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仍然对许世友的情况和健康颇为关怀,曾派出陈锡联打电话问候他的健康,并邀请许前往北京。

听到这句话,将军感到深深的触动,他说,既然主席发了话,就算是爬,我也要爬到北京去。

1973年,在一次空军会议即将结束时,毛主席还特别交代李德生,让他前去南京劝劝许世友,叫他不要再喝那么多酒了,“伤肝”。

许世友不但爱喝酒,而且酒量惊人,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早在红军期间,他既爱酒、又能喝就已经十分出名了。

战争期间,他喝酒的规矩就是“出征前喝壮行酒,胜利后喝庆功酒”。

也有人对此不服气,首长们一句“喝酒你喝得过他?还是打仗你猛得过他?”往往就能让所有人闭嘴。

有人传说他一生拼酒未遇对手,所以最讨厌有人跟他喝酒忸忸捏捏、磨磨蹭蹭,久而久之,又得到了一个“酒神虎将”的外号。

但是这一次,他喝酒的事情却让远在北京的毛主席都挂心了,因为他喝的是“闷酒”。

为了确保“劝酒”有效,毛主席专门选择了与许世友同出于大别山区、都属于红四方面军、新中国成立后也多有协作、相处关系很不错的李德生去劝他。

“绝不喝酒误事”

李德生和许世友的老家相聚不远,如果不考虑所属省份的问题甚至可以拉上个老乡关系。

论年纪和资历,许比李要大十多岁、资历也深得多,因此李德生对于许世友的种种传奇故事早就十分耳熟了。

两人真正开始密切打交道,还是六十年代初的事。

他们虽然理想方向一致,也走在相同的道路上,但由于个性区别很大,工作初期的“碰撞”也时有发生。

许世友性子又急又烈,最看不得战士吃不必要的苦头,常常说哪怕砸锅卖铁也要让战士吃饱吃好。

一旦发现了他认为错误的事,立刻就要开炮,因为性子急也难免出现差错,批评错了他也能认。

而李德生的性格就完全不同,对于别人的批评非常有度量,不管批评来自上级还是下级总是先虚心听取,等对方气头过去再理清客观事实。

因此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不少人都很称赞他这一点,说他“善于团结人”。

这样的两个人碰到一起,在初期彼此了解不够时,许世友果然就因为“享乐主义”的问题把李德生狠批一顿。

然而实际情况是当时十二军移防苏北,为了不给当地群众增加负担,尽量从原驻地浙江带去了一两个月的粮食柴草。

这些客观情况等到许世友自己亲自去苏北调查一番后,他也明白过来了。

但李德生却从未对此心怀芥蒂,所以许世友事后也特别赞赏:李德生有一副好脾气。

李德生就是带着这样的“任务”去找许世友“叙旧”的。

听了李德生带来的嘱托,深深地感受到主席的关怀,他当场就郑重其事地承诺:放心,绝不喝酒误事。

“七个特殊”

正是因为在战争时期建立了深厚的敬重和信赖,许世友将军对于毛主席丧仪期间出现的任何“不和谐音”才特别难以忍耐。

而主席对将军,也同样保持了多年如一日的欣赏和信任。

1985年底,享年八十的许世友将军在南京病逝。

曾经担任中顾委副主任的王震受邓小平委托到南京吊唁,在致辞中连用了七个“特殊”,来为许世友的重大贡献、以及身后事选择土葬“正名”。

众所周知,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出于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移风易俗等目的,火葬成为优先倡议、替代传统土葬的丧葬方式。

1956年一次重要会议期间,名为《倡议实行火葬》的呈文受到了会议主持者和与会参与者的一致认同。

也是在这次倡议活动期间,多数老一辈革命家都明确了自己对身后事的态度,在倡议书上签名表达了愿意火葬的意愿。

还有一些当时因事没有参加会议的人们,也在事后采取电话书信等形式表态,要求补签倡议。

这一事件在扭转社会风气、以身作则形成示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许世友却是不多见的明确表示“死后土葬”的人。

他会这么说,当然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唱反调,而是有他自己的情况和原因。

由于少小离家进了寺庙,成年后又遇上战争年代,许世友将军始终认为自己没能在母亲身边尽一尽孝道。

即使是新中国成立了,也仍然有大量的重要工作需要他去投注精力。

他当然也考虑过让年事已高的母亲跟在自己身边,不用那么辛苦,也更便于照料。

可是他的母亲既不肯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更不愿意影响儿子工作,于是很快就坚持回了老家,继续劳作度日。

1958年,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到大别山检查工作,顺路挤出一点时间回家探望母亲。

然而等他走进熟悉的家门,却怎么也找不到母亲的身影。

最后,他等不下去了,便自己顺着山路出去找人。

走过后山,才看见自己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正背着一捆柴,向山下慢慢走来。

此情此景让许世友大受震动,他抱着母亲痛哭失声,就此立下了“活着难以尽孝,死了要为母亲守坟”的誓言。

许世友是什么样的性格,毛主席从多年前就十分了解。

如今他决意要土葬,中央经过讨论之后也认可了他的选择。

王震将军在葬礼上的致辞,“特殊中的特殊”一句话,也说出了毛主席、党中央对将军深刻的理解与信任。

如今,许世友将军的老家已将他当年的故居修整完毕,并对外开放参观,故居前方修建了以将军命名的纪念广场。

而将军墓前不但常有鲜花,许多茅台酒瓶更是堆成了小山丘。

看来前来悼念的人们不但对那些传奇故事心向往之,也始终不忘了纪念将军做出的贡献。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