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教你如何胎教?

养胎安胎
- 先秦时期:《周易》中有“妇孕不育”的记载,反映出当时对妊娠病变已有一定认识。《左传》记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指出近亲结婚有害后代繁殖。
- 秦汉时期:《汉书·艺文志》记载有我国最早的养胎专著《妇人胎藏经》,但已散失。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妊娠病》和《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症并治》中,有胎孕用药、妊娠合并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胎前疾病的诊治等丰富的养胎保胎内容。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徐之才著有《逐月养胎法》,逐月论述了胚胎、胎儿的生长发育过程,确立了逐月养胎、安胎的治疗方法,以及针灸禁忌、孕妇卫生保健及疾病的防治方法等。
- 隋唐时期: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论述了妊娠的脉象、诊断胎儿的性别、孕妇饮食起居的注意事项,以及妊娠期中各种常见病等。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对妊娠期中各种疾病的认识比以前有所进步。
- 明清时期:《幼幼集成》提到“胎成之后,阳精之凝,尤仗阴气护养,故胎婴在腹,与母同呼吸、共安危”,强调孕妇的饮食、寒暑、情绪等对胎儿的影响。还指出妇人怀胎宜常时微劳,令气血周流,胞胎活动,且怀孕后房事要节制。
胎教
- 先秦时期:胎教理论初步萌芽。《列女传·周室三母》记载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怀孕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
- 秦汉时期:汉代士人多主张古代圣王有胎教之法。刘向在《古列女传·母仪传》中提到“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并描述了太任妊娠时的胎教方法,如“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颂诗,道正事”。
- 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提到胎教的方法,如“怀子三月,出居别宫……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 隋唐时期:《洞玄子》中说“凡女怀孕之后,须行善事,勿视恶色,勿听恶语,省淫欲,勿咒诅,审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遂令男女如是聪明智慧,忠直贞良,所谓教胎者也”。
- 明清时期:《幼幼新书》中说孕妇要“行坐端严,性情和乐,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说礼乐,玩弄珠玉,按习丝篁。耳不入其非言,目不观于恶事”。《婴童类粹》提到“凡妇怀孕,宜清心远欲,饮食宜淡,忌煎炒辛辣浓味,并飞禽走兽之肉俱不可食。行正语正,保养胎元,生子必聪明、端正无疾而多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