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裔百亿富豪入籍中国:用半个世纪证明‘中国心’

推荐 05-06 阅读:6 评论:0

2025 年 1 月,西安高新区签约仪式现场,74 岁的德国犹太裔富豪盛智文用流利的中文宣布:“永安格韵坊将成为全球首个‘科技 + 文化 + 健康’融合的沉浸式商业地标。” 这位身家百亿的 “兰桂坊之父”,17 年前放弃美加双重国籍加入中国籍的决定,如今在他投资的第 23 个内地项目中再次引发热议。从二战废墟中的犹太孤儿到中国公民,他的故事折射出一个外籍人士与中国跨越世纪的双向奔赴。

一、战火淬炼的 “中国情缘”

1950 年,盛智文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二战结束仅五年,犹太家庭的生存环境依然严峻。3 岁时,他随父母移民美国,7 岁丧父后又辗转加拿大。这段颠沛流离的童年,让他对 “归属感” 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16 岁时,他用送报纸攒下的积蓄买下二手雪佛兰敞篷车,成为蒙特利尔街头最年轻的车主。这段经历让他明白:财富可以改变命运,但真正的安全感来自文化认同。

1969 年,19 岁的盛智文带着 100 万加元来到香港。当时的香港人均 GDP 不足加拿大的 1/3,但 15% 的企业所得税让他眼前一亮。他创立 Colby 公司,将加拿大风格的服装引入香港,三年内营收突破 22 亿港元。这段经历验证了他的商业直觉:中国的开放政策是全球资本的 “价值洼地”。

二、商业版图中的 “中国密码”

2001 年,中国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盛智文果断出售服装公司,转身投资 3200 万港元改造香港中环一条陋巷。他将加州餐厅的美式风格与香港市井文化结合,打造出亚洲首个开放式夜生活街区 —— 兰桂坊。这个占地不足 300 米的区域,年客流量超 2000 万人次,成为全球酒吧密度最高的 “快乐天堂”。

2003 年,香港海洋公园连续四年亏损濒临倒闭。时任特首董建华找到盛智文:“只有你能救它。” 他临危受命,推出 “海洋列车”“极地时速” 等创新项目,甚至亲自扮演卡通角色与游客互动。仅用一年时间,公园营收转正,十年间净利润累计超 10 亿港元。他的秘诀是:用商业思维激活文化 IP。

三、身份重构的 “世纪抉择”

2008 年,盛智文向加拿大移民局递交退籍申请时,北美舆论哗然。加拿大政府派出团队游说:“只要你保留国籍,税收优惠、商业便利一应俱全。” 他却坚定回答:“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我只能选择做中国人。” 为说服家人,他用 8 个月时间整理在华 40 年的生活点滴:从绿皮火车上的笑脸到景德镇淘来的青花瓷,从香港回归时的烟花到汶川地震时的捐款收据。

加入中国籍后,他将兰桂坊模式复制到成都、海口、西安等地,每个项目都融入当地文化元素。成都兰桂坊引入川剧变脸,西安项目则结合盛唐文化与全息投影。他说:“商业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文明对话的桥梁。”

四、争议背后的 “时代隐喻”

外界对盛智文的质疑从未停止。有人认为他 “资本逐利”,有人猜测他 “政治投机”。面对争议,他用行动作答:疫情期间捐赠 2000 万港元抗疫物资,河南洪灾捐款 1000 万元,还将好莱坞电影投资转向中国题材。数据显示,2024 年申请加入中国籍的外籍人士同比激增 47%,其中科技精英占比达 35%。

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变化。2024 年 12 月,中国实施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与社保卡融合政策,外籍人才凭电子社保卡即可办理社保、就医、出行等事务。这与盛智文的选择形成呼应:中国正在构建 “制度吸引力” 与 “文化软实力” 的双重磁场。

五、文明对话的 “中国样本”

盛智文的办公室里,犹太教烛台与中国书法卷轴共处一室。他常说:“我长着西方面孔,但血管里流的是中国文化的血液。” 这种融合体现在他的商业实践中:兰桂坊既保留波西米亚式的自由精神,又融入中式茶馆的社交基因;海洋公园将舞龙舞狮与全息投影结合,创造出 “传统 + 未来” 的独特体验。

2025 年,当全球富豪争相移民欧美时,盛智文却将百亿资产注入内地文旅项目。他说:“中国用四十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经济奇迹,我只是抓住了时代的脉搏。”

结语:超越国籍的 “中国认同”

盛智文的故事,是一个外籍人士与中国跨越世纪的双向选择。他用商业智慧激活城市地标,用文化认同打破身份壁垒,用实际行动回应时代命题。正如他在入籍声明中所言:“真正的归属感不是护照上的国籍,而是对一片土地的价值认同。” 这种认同,正在重塑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范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