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式”危机压顶京津冀“菜篮子”?首衡集团或涉经营危机

科技 05-12 阅读:169 评论:0

文 | 猫薄荷

京津冀的居民们不知道,他们的“菜篮子”里可能藏着许多“猫腻”。

自天安门向西南方向出发,沿京港澳高速行驶约89公里,你将会看到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后称高碑店市场)——这座市场中转分拨了京津冀地区,接近50%的蔬果,被一些人称为“京津冀最大菜篮子”。

然而,经过陆续一个月多的了解,财经无忌发现至少有10名商户,曾在高碑店市场遭遇强迫交易。部分商户因未满足市场开发商首衡集团的入股、贷款要求,经营遭到干扰,最终无奈离开。

首衡集团是高碑店市场的开发商以及管理方财经无忌现场拍摄

首衡集团成立于2010年,被称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国际农产品贸易产业综合运营商之一”,目前已经在河北高碑店、湖北孝感、河北曹妃甸等近十座城市,开发运营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

走访首衡集团旗下位于高碑店市、唐山市、保定市的三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并与首衡集团前中高层、涉事商户等人进行交流后,财经无忌进一步发现,首衡集团旗下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无大规模蔬果交易。连公司员工,也一度成为首衡集团融资的“工具”。

最新消息称,帮助首衡集团处理税务相关事宜的第三方公司“顺利办”,已被多地法院列入被执行人,首衡集团正紧急联系在职、离职员工处理补税相关事项。前首衡高管透露,为了少交税,首衡集团通常会把高管的工资分成3-4份发放给高管本人及亲属。

1、空置率高企,农批市场变五金仓库?

3月28日上午10点前后,财经无忌来到了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首衡曹妃甸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此市场是总投资45亿的“首衡河北新发地曹妃甸商贸物流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3月开工,2021年6月正式营业。

财经无忌抵达现场时,这一定位农副产品交易的民生保供工程内部,没有正在进行的果蔬批发交易,也没有果蔬交易常用的卡车停驻。

市场的三座大门中,仅一座正门开放,另外的两道门,均用围挡和栅栏设了路障。

分拣大厅是当时市场内唯一有经营活动的交易大厅,被顺丰速运和京东快递用于中转快递。

财经无忌询问快递员市场内的蔬果交易情况,快递员回答,他们没遇见过农产品批发交易,仅市场内的小型冷库被部分农产品批发商用作仓库。

水产肉类大厅和蔬果副食大厅内,许多摊位都挂有类似“鲜果优选精品水果”“1号蔬菜店”的招牌,但基本空置。

部分摊位被用于堆放二手家具和五金材料。其中一个铁丝网和塑料布围住的大棚内,堆放着一些可能是项目施工时期留下的脚手架、推车和油漆。

部分交易大厅几乎全部空置。财经无忌现场拍摄

其中一个大棚内堆放着一些可能是项目施工时期留下的脚手架、推车和油漆。财经无忌现场拍摄

3月27日早上30分前后,财经无忌来到首衡保定市场。此时正值一天的水果交易高峰时段。我们以进货的身份,向市场内一位从事苹果批发的商户搭讪,询问经营情况。此商户当时正在手机上打牌,见有人上门后放下手机。

攀谈中我们了解到,此商户在市场内租了3个摊位,每个摊位的租金约2.3万/年。被问及是亏还是挣时,商户直言“连摊位费都挣不出来。”以往一车苹果三两天就能卖出去,如今要半个月才行。

市场内的两名肉类、蔬菜批发商,也表示自己的经营情况和苹果商类似。他们都将生意不好归结于同一个原因:没人。

在市场的综合交易区,“没人”显得具象。

除了顾客稀少外,和曹妃甸市场一样,此区域内几乎所有的商铺都挂上了招牌,但实际开门营业的店铺不足30%。

透过玻璃门向店内观察,部分店铺内部还处于毛坯状态。据留守商户介绍,这些门头是首衡集团为了招揽商户,主动为他们安装的。因为招商不及预期,大部分从未实际营业。

值得一提的是,首衡保定市场内还存在一高层办公楼。此办公楼在规划中被定位为调度中心,如今门窗紧锁,正门被大幅广告牌遮挡。透过透明门窗向内观察,建筑内部还是毛坯。

首衡保定市场于2023年10月前后开业,至今调度中心仍门窗紧闭。财经无忌现场拍摄

调度中心内部还是毛坯。财经无忌现场拍摄

2、垄断与威胁:菜篮子沦为竞争武器?

抖音用户“中联农的高先森”2023年11月20日发布的一条视频显示,他在首衡高碑店市场进货的过程中,遭到不明人员的阻拦,已经装车的货物被强行卸走。

视频内,不明人员单手插兜,将一箱箱水果扔向地面。“都碎啦。”高先森大喊,但无人回应。

“高先森”在高碑店市场内采购的水果遭强制卸货。来源:抖音

高先森并非孤例,数位保定市中联农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后称联农市场)的商户向财经无忌证实,2023年10月至12月期间,他们也遭遇了强制卸货。这些商户提交至公安部门的举报信中指出,“恐吓、跟踪、强制卸货、强制拦车”人员及车辆由首衡集团组织。

联农市场商户向有关部门举报强制卸货有关情况的11封举报信、反映信。来源:联农市场提供

2023年10月至11月期间,也就是首衡保定市场开业的前后,至少有7名联农市场商户曾“接到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采购部”的威胁电话,要求他们必须迁往首衡保定市场经营,否则将被禁止前往高碑店市场采货。

据悉,高碑店市场属于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处于产业链最上游,一旦停止向下游供货,下游商户便会因为品类不全而流失客户。

另有聊天记录显示,为防止高碑店市场内商户偷偷给联农商户供货,首衡集团要求前者签署保证书,若给后者供货,将被罚款1-2万元。

联农市场商户与高碑店市场商户的聊天记录。来源:联农市场提供

遭“断供”打击的不只有对手市场的商户,首衡高碑店市场内的商户一旦“忤逆”首衡集团,也会被挂上“黑名单”。

“般果”是一家水果集采集配平台,此前在高碑店市场经营,却在2023年9月13日一夜搬离。

随后,“首衡高碑店市场果品协会”微信群内出现公告:所有品类不要(以)各种形式给保定市场(指联农市场)和般果平台供货。欢迎大家积极举报,一经查实,奖励2万元。

高碑店市场微信群内,要求商户不要给般果和联农市场供货。来源:联农市场提供

据“般果”平台负责人介绍,在离开高碑店市场前,平台的每日发货量约1500-2000吨。离开后,发货量迅速缩水至300-500吨,近期才恢复至1000吨。

该负责人用“被耽误了三年”描述近年来的经营状况,但仍表示“无怨无悔”作出离开高碑店市场的决定。

该负责人透露,首衡集团曾两次向他表达入股般果的意愿。明确遭拒后,首衡集团开始着手通过旗下的集采集配公司与其竞争,并对般果的经营加以干扰。该负责人担心遭到报复或被对方撕毁合约,于是才选择离开。

同时,该负责人提到,首衡集团曾多次违约,甚至曾派车堵住商户库房的出入口,通过阻碍对方正常经营,迫使对方接受涨租金或削减摊位等条件。

联农市场商户称,高碑店市场内某商户因拒绝配合首衡集团,摊位被拉黄线。来源:联农市场

3、员工、商户变“融资工具”:贷款百万上交公司,拒绝将被打压

通过员工和商户进行融资贷款,或许已经成为了首衡集团经营运作的一部分。

王坤此前在首衡集团担任中层岗位,现已离职。王坤告诉财经无忌,他离职前曾参与公司融资,离职前背的最后一笔贷款有220万。

首衡集团高层第一次找上王坤是在疫情前。对方邀请他成为公司的合伙人,每年能获得一笔“分红”,前提是他要注册成为果品批发个体户从银行贷款,并将贷来的钱交给公司支配。

分红的多寡与贷款金额直接相关,比例是每贷款100万“分红”1万,以现金形式发放。贷款产生的利息由公司偿还,随时可以解除。

王坤说,自己第一次贷款没成功,“口子松了一点之后,才做了一笔。”所谓“口子松了一点”,指的是国家为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的贷款政策。

但王坤对于贷款流向并不清楚,营业执照、银行卡、账户和法人章也都由公司财务部辖下的融资部统一管理,就连贷款的金额,也只有在每年“过桥”的时候,才能从需要自己签字的文件上知晓。

虽然不清楚公司内具体有多少人背了贷款,但王坤提到此前公司曾建立过一个关于“合伙人”的微信群,成员达160多人。

离职后,公司还清了王坤背负的贷款,王坤也注销了名下的营业执照。为以防万一,王坤还去查了征信,好在“没什么问题”。

商户也曾被首衡集团要求贷款。

与员工不同,这些在高碑店市场内谋生的商户,需要为“拒绝”付出代价。

“看我生意做得比较好,首衡就要求我贷款100万元给他用,我没有同意。后来,市场就找各种理由刁难我,让我经营不下去,我只好把14个档口全部退掉,先是在市场外围临时找了个地方经营,到2017年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我就去了临沂嘉兴市场。”

该经营芒果的商户透露,他2015年从嘉兴水果市场来到高碑店市场经营,承租了14个摊位,经营规模扩大后首衡集团便要求该商户贷款支付未来的租金。

遭拒后,首衡集团便开始干扰其经营,最终商户无奈离开。

商户背贷的情况至今仍未消失。现在还在高碑店市场经营的某柑橘商户,曾被首衡集团要求以他名义贷款400万给公司用。拒绝后,该商户的摊位被取缔,从6个减少到了4个。

般果与高碑店市场内某商户的聊天记录。来源:联农市场提供。

柑橘商户透露,高碑店市场内存在“好多”被首衡集团要求贷款的商户,但因为“命门”还在首衡集团手里,不敢对外声张。

“还有好多给贷款的,你们先别漏风声,要不高碑店会压着贷款的人钱不给,那想走都走不了。”该商户说,首衡集团收走了商户手中的摊位租赁合同备份,他担心是不是“拿合同贷款去了。”

首衡集团的管理乱象还不止于此。

不愿透露姓名人士向财经无忌提供了“保定首衡农产品有限公司”(后称保定首衡)开发“保定(清苑)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即首衡保定市场)的相关文件。

文件显示,首衡保定市场项目被承包给了河北嘉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备案合同金额为4.6亿元,多次签订补充协议后,最终决算金额为9.1亿元,增加95%。

企查查显示,河北嘉科和保定首衡曾于2024年4月和6月发生股权变更,变更前均系首衡集团孙公司。而首衡保定市场于2023年10月开业。此项目存在通过“左手发包右手”将贷款套取为现金的可能。

4、农批市场资本化运作,债务雪球有多大?

首衡集团于2021年起发生了一系列股东、主要成员变更,经过参与过高碑店市场建设工作的知情人士李林的介绍,财经无忌得以了解到首衡集团种种经营、管理乱象背后的可能原因。

首衡集团于2021年起发生了一系列股东、主要成员变更。来源:企查查。

李林透露,一系列股权变更的原因,是首衡集团与前大股东北京新发地在经营理念上发生了分歧。

“他(指首衡集团实控人米亚林)要贷款,北京新发地不同意。”李林说,首衡集团存在严重债务问题,2023年北京新发地从首衡集团撤资、撤股时,“贷款本金已经达到了100多亿”,“2023年做孝感(即河北孝感首衡城项目)扩大债务后,综合贷款应该是在200多个亿。”“每年的营收根本覆盖不了他的资金周转(成本)。”

李林进一步介绍,首衡集团靠“四步贷款”从银行套取现金,分别是:

1、承接各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后,以“项目贷”的方式从银行贷款,并通过将项目发包给旗下建筑公司的方式套取现金,如河北嘉科承包首衡保定市场项目;

2、项目建成后,将商铺、写字楼等固定资产抵押给银行进行“资产抵押贷”。这或许也是首衡集团旗下农产品批发市场,存在大量挂着招牌却无人经营的店铺的原因之一:它要向银行证明这些资产存在价值;

3、要求市场内商户向银行申请“租赁贷”用以支付未来多年的库房、铺面租金;

4、最后一步是商户经营贷,王坤就属于这一类。

“四套金融手段下来,他投1个亿能拿到将近3个亿。”李林说。

若李林言论属实,结合前文提到的种种现象,则首衡集团的经营稳定性可能存在一定风险。

具体来说,若新开发市场无法产生效益,首衡集团便需要通过更大额的银行贷款维持资金链运转。此举也将进一步推高风险。首衡集团一旦暴雷,不仅关系到数百亿贷款由谁偿还的问题,衍生的蝴蝶效应或将对京津冀地区的农副产品供应造成冲击。

近期,首衡集团正在紧急处理税务相关问题。

据已离职两年多的首衡集团前高管透露,首衡集团为了少交税,通常会把高管的工资分成3-4份进行发放,高管本人领取1份,其他几份分别由高管家人、亲属代领。近日,首衡集团联系上了该高管,要求帮他补交2020至2022年三年期间少缴的税款,补缴总额接近8万。

紧急补税的原因可能是,帮助首衡集团处理税务事宜的第三方公司涉案爆雷,正在被税务部门稽查。

另一名首衡高管透露,其工资基本由三个账户发放,其中“‘顺利办’的最多,时间也最长。”企查查显示,2025年舟山市税务局多次发布顺利办(舟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欠税公告。与此同时,该公司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法院列入被执行人。

帮助首衡集团处理税务事宜的第三方公司顺利办被列入被执行人。来源:企查查

不过税务风波并没有让首衡集团停止滚雪球的脚步。

财经无忌观察到,4月3日,辽宁凌顶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以1.15亿元的价格竞得沈阳市于洪区304国道南5号地块,用地性质为“批发市场用地”。企查查显示,辽宁凌顶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为首衡集团孙公司。

辽宁凌顶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竞得农批市场用地公告。来源:沈阳市自然资源局土储中心

另据一位首衡集团内部副总裁级别的高管透露,目前首衡集团正在筹划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简称REITs),发行规模约为80-100亿元。

扩张仍在继续。

我们通过企查查上的工商信息,试图联系首衡集团求证相关内容,但电话并未被接通。

(为保护受访者,文内人名均为化名或作模糊处理,部分金额作模糊处理。文内提及所有对话均有录音,市场调研、商户被强行卸货有视频保存。涉及文字材料留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