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汇率再出招!央行、外汇局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发布消息称,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5上调至1.75,于2025年1月13日实施。
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用于调控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的关键参数。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的计算公式为: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 = 资本或净资本 × 跨境融资杠杆率 × 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其中,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央行根据宏观经济热度、国际收支状况和宏观调控需要进行调整,以实现逆周期调控的目的。
上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能够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进而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缓解汇市美元供求偏紧状况。更重要的是,这是继上周四(1月9日)央行决定在香港市场大规模发行600元央票之后,监管层在较短时间内再度释放稳汇率的清晰政策信号,旨在防范短期内人民币贬值预期过度聚集,维护汇市稳定运行。
近期稳汇市政策工具频出,与央行近期再度强调“三个坚决”,即“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实现,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一起,传达了更加明确有力的稳汇率政策立场。
自2016年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立以来,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经历了多次调整。央行和外汇局此前曾通过调整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对汇市实施调控:2021年1月,为控制人民币过快升值,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25下调至1;2022年10月和2023年7月,为控制人民币过快贬值,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均上调了0.25,分别从1上调至1.25,以及从1.25上调至1.5。
汇率走势方面,近期人民币波动幅度有所加大,其中,1月3日在岸人民币跌破7.3,引发市场关注。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除了强化在岸市场人民币中间价调控、适度调节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上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之外,相关部门还可择机动用下调境内企业境外放款的宏观审慎调节系数(控制资本外流)、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在境内释放更多美元流动性)、下调境内美元存款利率(抑制境内购汇需求)、上调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抑制境内购汇需求)等政策工具。
历史经验表明,这些政策工具能够起到有效引导市场预期,防范汇率超调风险的作用。“如果未来出现人民币汇率背离基本面的急涨急跌情况,监管层稳汇市工具还会及时出手。”王青表示。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潘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