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去年少了15.9万,历史新低...
一季度的结婚数据出来了,比去年少了15.9万对,再创历史新低,摆烂情绪越来越严重了。
其实这也和我身边的观感类似,今年我家周边的托班就倒闭了四家,幼儿园也根本招不满,以前那些挤破头进不去的公立,现在没房没户的也一样能进了。
但任凭你怎么刺激,各种放宽政策,似乎年轻人就是不结婚,不生娃,压根不买账。
一、为什么不结婚?
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婚姻的本质,其实是资源的一种分配方式,
和谁结婚就是跟谁合伙开公司,你和你的伴侣分别占了50%股份。而孩子,就是你们最大的一笔投资项目。
但是现在结婚生子的回报率其实是逐年下降的,过去大家都穷,所谓的养育成本其实就是多一双筷子的事,
孩子养到5岁就能喂鸡喂鸭了;
养到8岁可以照顾弟弟妹妹了;
养到12岁以上已经可以下田插秧或者上山割猪草了,低投入高产出,投资回报极高。
而现在呢,根据DT研究所的数据,哪怕工作十年,仍然有60%的年轻人存款不足30万,这放在江西也就刚够付个彩礼钱,
再以浙江举例:
彩礼18.8万,买台像样的车要15-20万,五金5-10万,婚庆5万,像样的酒席30桌要25-30w,房子还没算,不然首付50-100万,加装修费10万以上 ,合计成本随便过百万。
所以结婚的门槛是很高的,如果不动用父母辈的积蓄,靠年轻人自己是结不起婚的。
而且结婚只是刚刚开始,后面养育子女的开支也是一笔大钱,
一个中产家庭把孩子养到成年大约需要花费80-100万,中产如果卷国际路线更是要300-500万,
至于回报?能不啃老,靠自己赚钱买房买车的已经是万里挑一的优秀了,别的不敢奢求太多。
所以中产结婚生娃从经济性上来说,似乎成了一件纯纯的亏本买卖,因为中产不得不鸡娃,但鸡娃的投入,又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
那些花了数百万投入教育后,毕业月薪六千的结果还少见吗?
为什么当下只有富人阶层敢生,因为孩子的养育支出在他们庞大的资产面前根本不算压力,而且利用手里特权,孩子还是可以无压力轻松担任大公司的核心岗位。
自从协和医院4+4项目曝光于众之后,大家认识到了,原先世界不是公平竞争的,天龙人有特权路线可走,而普通人只是漫无目的去卷而已。
官员的子女大概率还是官员,外卖员的子女大概率还是外卖员,阶层固化的问题是无解的,
二、要不要结婚?
坦然面对婚姻,不要将婚姻变成基因支配下的枷锁,才是我想说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提到,婚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伴随着私有制出现的产物,是对女性的压迫。
在人类社会还非常野蛮的时代,生产力非常低下,基本靠男人打猎为生,食物根本不充裕,饿死冻死的不在少数,自然也没有个人资产可以拿来继承。
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掌握了畜牧,耕种等技术,有了自己养的牛羊,自己种的水稻。这时候人们的资源才开始有剩余,于是有了私有制的概念。
那有了私有财产,下一步想的肯定是怎么分配,什么人信得过呢?必然只有自己的亲生孩子才最信得过。
这个对女性来说不是问题,自己生的孩子肯定是自己的。但是男性是无法确定孩子是否是自己亲生的。于是为了提高亲代确定性,就整出了婚姻制度以及对仅针对女性的贞操观念。
比如三从四德,贞洁牌坊,通奸罪浸猪笼等等,这些压迫女性的现象背后都是男性在极力追求亲代确定性。而那个时代的男性则可以三妻四妾,寻花问柳,完全没有限制。
而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如今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女性的收入已经不弱于男性多少了,在经济上摆脱了对男性的依赖,于是婚姻对双方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
三、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婚姻就好比投资,在如今经济环境恶劣,随时面临失业的情况下,
如果双方都认为婚姻是高风险低回报的行为,那么自然就会选择躺平,
普通人攒足一到两百万,过好自己的一生,比耗尽财力结婚生娃更为重要,这是当下大家都悟了的本质原因,
所以真想拉动结婚,还是要先扭转分配方式,拉动底层经济和信心。
同样是100亿的人民币,一个百亿富豪,和一万个百万富翁,能拉动的消费量级是完全不一样的,盘活经济的关键是让老百姓有钱。
胖东来就深刻明白这个道理,资本家舍得分钱,老百姓有钱了,心里踏实了,自然会结婚的,
否则所谓的激励政策,就像兰博基尼的5元代金券一样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