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用公款“潇洒走一回”(金台潮声·作风建设系列谈⑥)
来源:人民日报
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其中包括朵某生以考察学习为名组织公款旅游等问题,这释放出对公款旅游露头就打、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驰而不息反“四风”树新风,明目张胆的公款旅游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有一些隐形变异的情形,如巧立名目“借壳游”、更改行程“顺带游”、增加人数“搭车游”。
公款旅游花样翻新、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是特权思想作祟。有的党员干部利用手中权力钻政策空子、寻“变通”路径,将公共资金用于个人享乐。有的党员干部打起了管理和服务对象的主意,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旅游安排。表面上看没花自家单位一分钱,可对方愿意提供“免费的午餐”,看中的是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目的还是搞利益输送、权钱交易。
现实中,还有一些党员干部纪法意识淡薄,对公款旅游抱有侥幸心理,在报销手续上做手脚,企图蒙混过关。比如,有的虚开发票,超额报销差旅费用;有的报名培训机构,将旅游支出转化为课程培训等费用。也有一些单位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将考察培训当成“隐性福利”,变相搞公款旅游。
任何时候,对任何形式的公款旅游都要始终保持“零容忍”的态度。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公款旅游或者以学习培训、考察调研、职工疗养等为名变相公款旅游等情况,分情形作出明确处理规定。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盯公款旅游及其隐形变异新动向,强化监督检查,严格查处问责,坚决遏制公款旅游老问题复燃、新问题萌发。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公是公,私是私,在共产党人的字典里,二者从来都是泾渭分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却没有动用分毫党的经费;焦裕禄因孩子看了场“白戏”便严厉批评,立即把票钱如数送还;廖俊波对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铁面无私,总是强调“任何人打着我的旗号去办私事,你们都不要理”……时代在变,为大公、守大义、求大我的追求不能变。自觉强化廉洁奉公意识,切实厘清公私界限,才能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何昭宇)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06日1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