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末日列车:移动核弹仓,美国无法复刻无力应对,急得不安30年
美苏争霸,最关键的领域就是核武器,双方的打击方式、防御方式都在80年代发展到了极点。
苏联在80年代制造了可以在火车上发射的洲际导弹,搭载多个核弹头,长期在全国铁路上移动。
这个系统和所谓的“死亡之手”反击系统、苏联远洋核潜艇,以及夭折的高能激光卫星,组成了苏联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反击。
“末日列车”是美国给苏联战略导弹列车起的外号,当年这个系统被发现时,曾让美国非常不安。
那么在冷战末期,“末日列车”诞生前后有什么故事?这种武器的威胁性有多大?苏联解体30多年,“末日列车”还存在吗?
在导弹出现之前,任何对敌国的攻击都需要人来完成:一战时期德国人开着飞艇轰炸英法,二战时期盟军用战略轰炸机群,把德日两个工业国炸成了农业国。
二战末期导弹出现了,它破坏力很小,但影响力很大。
美国、苏联都对这种武器很关注,都组建了科学家队伍进入军队,专门搜索、调查德国的导弹资料,并寻找技术人才,运回本国。
二战后美苏带头,五常国家的导弹技术不断发展,到了冷战中期,人类战争进入新阶段——不用大规模动员和武装,一国就有打击另一国纵深,甚至毁灭其核心地区的能力。
随着导弹的射程、精度不断增加,美苏都害怕对方开第一枪。所以双方的竞争领域从“打击”,变成“防御”,反导系统在60年代成熟。
然后双方又考虑起“二次反击”能力,即在被核弹打击后继续打击敌方,争取同归于尽。
一开始,“核潜艇”是担负这一任务的主力,但60-70年代,核潜艇上的导弹因为平台限制,当量较小。
所以苏联在70年代末提出“陆基移动发射平台”的概念,这一概念和卡车运载战略导弹发射不同:
卡车运载导弹发射,只是临时充当发射平台,无法成百上千公里长距离移动,或保持机动状态。
所以苏联政府尝试研究用火车运输、发射导弹,它能借助复杂的铁路网全国机动,火车的载重更大,也能装载更大的弹头,战略威慑力更强。
但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让列车导弹面临威力、机动性、安全性的一连串问题:
要让导弹装上火车,它本身就不可能太粗、太长;但如果太短小,射程短,载荷低,开发它就没有意义。
苏联战略火箭军本打算用北约代号“SS8”的“R9”导弹,来当导弹列车的主武器。可整个70年代,苏联的列车洲际导弹项目都进步很慢。
首先就是难以解决的燃料问题,当时的洲际导弹普遍使用液体燃料,一般是在发射前临时加注进去。
这些燃料的保存需要复杂的隔离、保温设施,必须搭配外界能源制冷,技术难度大,成本高,且不安全。
就拿R9导弹来说,发射药煤油和氧化剂液氧能装几辆车厢,稍有不慎就是一场大爆炸,威力不亚于几颗重型航弹。
苏联也有固体燃料洲际导弹,比如“RT2”洲际导弹,也叫“SS11”,但因为体积问题,装不上车厢。
所以直到80年代初,小型化的固体燃料导弹“RT23”出炉,“末日列车”才正式成型。
RT23导弹,长23米,直径仅有2.4米,射程达到10000公里,能携带8-10个核弹头,一次发射打击半个西欧。
它在西方有个更响亮的外号,那就是“手术刀”。
这款导弹在1982年首飞,随后就考虑装在列车上。苏联最终在1986年推出搭载3发RT23导弹,伪装成货车箱,装载在内陆腹地机动的“莫罗杰茨”列车。
该项目是苏联政府的高度机密,这列火车进入服役后,有“正规列车证”,在苏联交通部挂号,经常负担货运任务。
铁路系统都不知道这列火车的庐山真面目,“莫罗杰茨”经常在午夜像幽灵一样通过车站。
按照苏军的计算,一列“战略导弹火车”上3-4枚RT23导弹全部发射,能携带30-40个核弹头,一次射击就毁灭西欧,或者毁灭半个美国。
该列车的威慑力已经远远大于苏联的核潜艇,后者因为技术问题,无法解决巨大的噪音,已经被苏军诟病很久。
“莫罗杰茨”服役后,美国通过各种手段得知了所谓“末日列车”的消息,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在欧洲的谈判中,美国主动提起这个问题,戈尔巴乔夫都顾左右而言他。
当时的美苏在研究限制中程导弹条约,美国有“星球大战计划”作为威慑力,想让苏联让步。而“末日列车”的服役,无疑让苏联领袖在谈判中增加了筹码。
“末日列车”在苏联全国不间断机动,从欧洲到西伯利亚、远东,各地的火箭部队交替驾驶,大约1-2个月完成一次战备巡逻。
这期间天上有专门的卫星为它提供导航服务,还有特殊的车站提供后勤。
该车辆的行进路线由莫斯科规划,命令直接下达到一线军官手上,且一个列车组,只负责一段路程。
到了交接处,往往是一个军用铁路隧道,前一队人下车,新的列车组上车,带着新的路线图开动列车。
这样的循环一直持续到任务结束,期间车上的人大都不知道自己要开去哪。
但和外界想象的不同,其实“末日列车”不是随时随地可以发射的。
因为导弹发射的巨大后坐力,以及对周围环境可能的破坏,“末日列车”只能在部分偏僻的,曾受专门加固的跑道上才能发射。
当时RT23导弹使用固体燃料,后勤压力已经很小,但涉及导弹的发射和导航,还是需要不少工作。
所以1987年开始试运行的“末日列车”,到了1989年才开始正式服役,并增加产量。
到1991年苏联解体前,有10列“末日列车”在苏联战略火箭军里服役,携带200-300颗核弹头,都处于战备状态。
美苏之间签署削减战略核武器协议后,美国点名要求废除“末日列车”,但苏联还没动手,自己就倒下了。
就在1991年7月,苏联解体前半年,戈尔巴乔夫和老布什签署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签字地点就在莫斯科。
条约里明文规定:铁路发射的RT23导弹,也就是“末日列车”,必须在未来10-15年里全部退役。
然而,当时美国为了针对苏联的“末日列车”,已经付出了不少成本。
首先是得知苏联的“末日列车”开始战备后,美国第一反应是寻找这辆车的踪迹。大量军事卫星调整轨道,寻找奔驰在西伯利亚的火车。
在美国国内,美军也企图研究制造“末日列车”,但美国稀烂的铁路交通,让其成本成为天文数字。
所以美国是对“末日列车”完全没办法,才明文要求苏联销毁这种武器。
戈尔巴乔夫的点头,给苏联换来了10亿美金的贷款,能缓解苏联的经济危机。但他没想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了。
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成为和美国谈判的主体,老布什说:钱照给,但“末日列车”必须退役。
叶利钦时代,俄罗斯退役了大量RT23洲际导弹,总数达到50多枚。可是俄罗斯居然骗了美国,“末日列车”上的RT23导弹并未减少。
俄罗斯退役的RT23,都是装在发射井之中。一直到普京上台,俄罗斯才公布消息,“末日列车”一辆没少。
究其原因,是因为美国允诺的所谓“经济援助”,一直在放空炮。
俄罗斯在90年代深陷经济危机,美国允诺的援助不仅缩水,美国资本还进来收割了苏联留下的遗产。所以俄罗斯留了个心眼,把“末日列车”的退役时间延长。
2000年后,因为美国的催促,加上俄罗斯本身的经济压力,以及核弹头的寿命到期,在2005年前,俄罗斯退役了全部的“末日列车”。
俄军将几十发RT23导弹销毁,列车留部分模型送到博物馆。
这一时期,是俄罗斯和西方的蜜月期,普京政府和欧洲的生意很热,俄罗斯甚至提出加入北约。
但西方的大门还是对俄罗斯紧闭,北约东扩不停,2008年后,俄罗斯和西方又接连发生冲突。
所以在2012年,俄火箭军重新开始研究“末日列车”,这一消息让北约国家震惊,更让美国直呼“俄罗斯人在威胁我们”。
俄罗斯的新款“末日列车”比苏联版本更加强大,搭载的导弹是“RS24”,俄方称其为“巴尔古津列车导弹系统”。
该项目基本继承苏联“末日列车”的配置,只是根据技术进步,对列车进行改造。但是俄罗斯国内当时面临新问题——经济实力差,工业退步,还有贪腐严重。
直到2018年,整个“巴尔古津”项目几乎停滞,因为数万亿卢布的拨款没法到位,俄罗斯的“新末日列车”开不起来。
一直到2021年,第一辆“巴尔古津导弹列车”开始服役,搭载6发RS24洲际导弹。每一发RS24,能搭载6-10颗15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或者一颗500万吨当量的大弹头。
这列“末日列车”的威力俨然超过了苏联时代,可是因为军费紧张,该武器还未大规模列装。
俄军在2022年投身战争后,对战略武器的研究让位给常规武器的生产。俄罗斯政府着重发展“萨尔马特”洲际导弹,其他战略武器暂时搁置。
所以“巴尔古津系统”现在仍未真正入列,但随着俄罗斯和西方之间关系的恶化,作为战略威慑的重要武器,“末日列车”迟早会和人类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