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首日,601万人选择退票!大家都被景区密密麻麻的人吓怕了!

国际 05-02 阅读:828 评论:0
前言

如果你想趁着五一出去玩,那奉劝你最好还是死了这条心吧!因为无论再美的风景,你都体会不到,反而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人......

全国各大知名景区早早就被沦陷,甚至就连比较冷门的景点也全都是人,以至于网友调侃:好不容易放个假,为何非得花钱出门受罪呢?

2025年五一假期首日,12306平台601万张退票单如潮水般涌来,携程、飞猪等平台改签量突破千万。

这场“集体退票”可以说就是目前中国旅游市场的现状,预示着从“流量狂欢”向“理性体验”的转型。

哪哪都是人

不知道有多少人五一假期因为调休还要上班,出于好奇所以点开了各大景区的直播间。

5月1日,国内最热门的景点之一杭州西湖,有网友发布了西湖断桥的现场图片,只见桥面人流量堪比春运火车站,密密麻麻的程度让人不由得为“桥”捏一把汗,生怕它扛不住真断了!

湖南长沙橘子洲头,毛主席雕像周围被游客层层包围,想要拍照留念的游客就别指望独自出镜了,因为就是单纯的想拍摄一下雕像,也只能高举手机“盲拍”。

成都大熊猫基地的幼年熊猫活动区外,游客排起千米长队,有家长为了能陪孩子看熊猫一眼,在烈日下苦等3小时。

作为五岳之一的泰山,同样也是如此,从山顶到山下绵延几公里人潮,你就是想休息也没个站脚的地方,更何况头顶炎炎烈日,想想都觉得恐怖。

每每看到这种场面,很难不让人感慨一句:中国的人真多。

出门旅游花费向来不低,如此大的体量,甚至都让人忘却了什么是经济疲软,刺激消费。

景区严重“超载”

“我们也没想到会这么火爆。”黄山景区负责人面对五一单日12万人的客流量直摇头。

尽管景区提前启动限流措施,但登山步道、索道站、观景台等“卡脖子”区域仍出现严重拥堵,部分游客因体力透支引发中暑、低血糖等意外。

故宫每日限流8万人,但周边停车场仅能容纳3000辆车,导致大量游客滞留;北京环球影城热门项目“哈利波特禁忌之旅”排队时长超2小时,但园区未提供实时叫号服务。

以上情况无论是遇到哪一种都足以让你胆战心惊,哪还有游乐的心情,可限流又不太现实,只能让游客一股脑的往里钻,以至于酿造了各式各样的危机。

有网友说:“每次看到呜呜泱泱的人群后,自己的第一反应不是热闹,而是害怕遇到什么骚动,因为那时候的你无论怎么反抗都会被人群吞噬”。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高度密集的人群导致出事后难以疏散,甚至救援都不能及时开展。

如果你有这方面的担忧,可又太想出去玩的话,最好还是选择一些自然景观,观赏一下大好河山舒缓一下心情算了。

年轻人“反内卷”重构旅行观

“与其在景区排队打卡,不如在家撸猫追剧。”上海00后女生的选择,获得了一众网友的支持。

而数据显示,2025年五一期间,本地游订单量同比增长67%,“酒店躺平”“露营烧烤”“剧本杀旅行”等新玩法成为主流。

不去人挤人的景点,似乎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共识,而不去所谓的“网红景点”也慢慢成为了年轻人出行的“箴言”。

“看到某博主拍的‘仙本那同款’玻璃海,我连夜订了机票。”北京游客王然在三亚西岛的遭遇堪称“照骗受害者”典型。

宣传视频中碧蓝透亮的大海,现实中却是黄沙漫天、脏乱不堪的“泥汤子”;而社交媒体上“人少景美”的打卡点,实则挤满举着自拍杆的游客,连礁石缝隙都站满了人。

朋友圈的“精致旅行照”正在失去吸引力,真实、松弛的生活状态反而更能引发共鸣。

退票众生相

“退完票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从‘旅行KPI’里解脱了。”一位网友在退掉成都熊猫基地门票后,选择带着父母去郊区农家乐度过一个悠闲假期。

“票退了,假也请了,现在只能在家‘葛优瘫’。”杭州一网友却因退票而陷入“真空期”。

她原本计划去苏州看园林,但看到拙政园、狮子林等景区预约系统显示“已约满”,索性退票。可当她想重新规划行程时,却发现长三角地区热门酒店均已满房,连周边民宿都“一房难求”。

“我买的演唱会门票,退票时居然要扣50%手续费,这合理吗?”天津一网友在黑猫投诉平台发起集体诉讼。

他购买的三张演唱会门票总价1500元,退票时却被主办方以“系统维护费”“人工审核费”等名义扣除750元,远超国家规定的“演出前7天以上退票可收取5%手续费”标准。

不难看出,有些人愿意为自己的选择错误买单,有些人则因没了选择而发愁,而有些人则因退票产生的经济损失烦恼。

他们一开始全都有着坚定不移的出行计划,但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退让,无论这些退票的人愿意与否,都给我们提了个醒:假期出行要谨慎。

“退票潮”映射旅游危机

“游客不是韭菜,不能一茬接一茬地割。”

在三亚西岛游客滞留事件后,海南省文旅厅发布《海岛景区服务优化提升十条措施》,要求景区:动态限流、错峰预约、体验升级等举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地各景区配置了智能设备,以实现人流检测、预约叫号等服务。

在信息发达的当下,游客的体验感至关重要,一个景点若是屡次无法给游客提供情绪价值,那热度很快就会下去,直至门可罗雀。

三亚西岛所做的一些列措施,平日里的效果非常显著,游客可以根据提示避开人流去往想去的景点,甚至都不用提前排队。

但在五一期间,几十倍的客流量则让相关系统几近崩溃,试想一下,当你看到排队等待上千的数字之后,你还愿意按序排队吗?

归根结底,集中出行旅游是问题的根本,但假期调整关乎整个民生,目前也着实没什么好办法。

想来想去,现在能做的就是劝游客冷静下来,从出行需求端控制,毕竟“旅行不是比赛,没必要把所有景点都打卡。”

很多地方也不是非去不可,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中国旅游业的未来

601万张退票单背后,是中国旅游市场的一次“集体觉醒”,它揭露了景区管理的短板,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旅游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当601万人同时按下退票键,他们按下的,其实是一个时代对“盲目跟风”的告别键,也是对“理性旅行”的欢迎键。

未来的旅行,不应是“人从众”的狂欢,而应是“各美其美”的体验;不应是“打卡式”的到此一游,而应是“沉浸式”的文化感知;不应是“说走就走”的冲动,而应是“理性规划”的智慧。

参考信源:湖南日报2025-05-02《12306回应质疑!昨日退票601万张!》

参考信源:中国新闻网2025-05-01《“五一”假期首日中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预计超3.4亿人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