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变“辅助”,新能源车企连夜改名风潮的背后

科技 05-06 阅读:28 评论:0

最近国内车企都在忙一件挺有意思的事——给自家的智能驾驶系统改名字。比如小米汽车,原本把SU7的驾驶功能叫“智驾”,现在改成了“辅助驾驶”。特斯拉把“完全自动驾驶”悄悄换成了“智能辅助驾驶”。除了小米、特斯拉,比亚迪等多家车企也在同步调整命名,以遵循行业规范和消费者的期待。这一调整不仅符合工信部的规范要求,同时也显示出新能源车厂在智能驾驶领域更务实的态度,让消费者对于这项技术的功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改名不仅能避免误解,还能推动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说白了,就是车企们集体从科幻模式切换到了老实人模式。

这一事件的导火线还是今年3月底小米SU7那起事故。客观来说,确实有小米“智驾”的责任,但归根到底还是一起交通事故个案,最后却在一股“神秘力量”的助推下(疑似传统燃油车企和其他新能源车企的合力造势),在网络上迅速发酵,连续多日成为热点头条。网上有人吐槽:“以前车企宣传智驾,说得跟变形金刚似的,结果一上路才发现,连路边的塑料路障都分不清。” 这事情闹大之后,工信部直接拍桌子定规矩:要求车企在驾驶辅助功能的宣传上必须明确说明系统的功能边界与安全应对措施,严禁夸大、模糊或虚假宣传。这项政策的核心,是为了避免消费者对技术能力产生过度依赖或误解,进而引发行车风险。说得再直白点:所有车企必须把“辅助驾驶”四个字写明白,不许玩文字游戏忽悠人。搞得当时推波助澜的新能源车企们也后悔不迭。

其实,在智驾命名方面,特斯拉早先就在国外吃过亏。他们以前在国外宣传“完全自动驾驶”,结果德国人直接叫停,说这名字太唬人。后来特斯拉学乖了,不光改名,还在系统里加了个“死亡交响曲”——如果司机手离开方向盘超过10秒,车里就开始循环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听着比驾校教练吼人还管用。

小米SU7标准版原本标示搭载的“小米智驾 Pro”系统,已经正式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 Pro”;而SU7 Pro和SU7 Max 所搭载的进阶版Xiaomi HAD系统,也从“小米智驾 Max”改称“小米端对端辅助驾驶”。从“智驾”到“辅助驾驶”的命名转变,不只是文字游戏,而是对技术现状更务实的描述和法律风险控管的反映。

比亚迪的改名操作也挺有意思。他们之前把驾驶辅助系统叫“天神之眼”,听着就像二郎神开了天眼,结果现在改叫“驾驶辅助系统”,还在说明书里画起了漫画:一个卡通司机对着施工路障抓狂,旁边配文“这玩意我真不认识!”。车主们看完直乐:早这么老实多好,当初我还真以为这车能上天呢。

要说玩过头的车企以往在国内也不是没被罚过。去年有一家新势力拍广告,司机在车里淡定打麻将,字幕却用蚊子大小的字写着“需保持注意力”,结果被罚得底裤都快没了。现在所有车企学精了,自动泊车都改叫“遥控泊车辅助”,打开功能先蹦出个血红弹窗,生怕你不知道这玩意得站车旁边盯着。

老百姓现在也门儿清了。以前看到“智驾”总想试试放手让车自己开,现在看到“辅助驾驶”四个字,脚丫子都恨不得粘在刹车上。L2就是L2,不要搞成L2.999误导消费者。有个车主说得实在:“以前开智驾像请了个代驾,现在开辅助驾驶像带了个刚拿驾照的徒弟,眼睛都不敢眨。”

说白了,这波改名潮就是给智能驾驶“祛魅”。车企们终于想明白,比起吹牛画大饼,老老实实告诉消费者“这车得人车共治”,才是少赔钱、少挨骂的正道。毕竟开车这事,再智能的系统也干不过人类几千年的求生本能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