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乌签署矿产协议背后:乌克兰以主权换生存挣扎,注定成“棋子”
2025年5月1日,美乌正式签署《重建投资基金成立协议》(即“矿产协议”)。
尽管乌克兰总理什梅加尔强调“资源归属乌克兰”,但细究协议条款,美国的战略野心已昭然若揭:
资源收益“割肉式”分成:
乌克兰需将未来矿产、能源等收益的50%注入美乌共管基金,而美国通过基金决策权牢牢掌控资金流向。专家指出,这相当于“以经济协议之名,行资源掠夺之实”。
军事援助“捆绑”资源:
协议新增条款将美国军援支出计入基金投资份额,乌克兰被迫以资源使用权抵扣军援,安全支持与资源开发深度绑定,美国借此强化对乌控制。
长期利益“温水煮蛙”:
协议规定前10年基金收益不分配,看似助力重建,实则为美国企业长期掌控乌克兰资源开发铺路。一旦资源开发受阻,美方可从港口等基建收益中“收割”利益,乌克兰彻底沦为美国经济的“附庸”。
特朗普政府力推此协议,绝非单纯的经济合作,而是暗含三重战略目标:
抢占关键矿产供应链:
乌克兰稀土、钛、锂等资源占全球重要份额,尤其是钛储量可满足美欧25年需求。美国借此削弱对中国、俄罗斯的依赖,争夺“21世纪经济命脉”主导权。
地缘博弈筹码:
协议签署同日,俄美宣布恢复对话。美国以乌克兰资源为筹码,推动俄乌谈判向“中立化”倾斜,甚至可能牺牲乌领土利益换取美俄妥协。
国内政治造势:
特朗普将协议包装为“美国优先”政绩,向选民展示“精明交易”能力,掩盖其援乌政策摇摆的尴尬。然而,协议未提具体安全保障,乌方核心诉求沦为“空头支票”。
泽连斯基政府签署协议,实为战争泥潭中的绝望选择,却埋下三大隐患:
主权沦陷:
美国通过基金主导权架空乌克兰资源控制,乌方虽保有“名义所有权”,但开发权、收益分配权尽落美手。协议需乌最高拉达批准,恐引发“卖国”争议。
安全承诺“画饼充饥”:
协议仅模糊提及“支持乌克兰实现持久和平”,未列具体安全保障条款。美国意图让欧洲“干脏活”,派兵维持停火秩序,自身则避战避险。
经济自主性丧失:
乌克兰重建依赖外资,但矿产开发需巨额投入且战火未熄,基金恐成“空壳”。若开发失败,乌将陷入“资源被控、重建无望”的双重困境。
美乌协议或引发全球资源格局震荡:
供应链重构:
美国试图将乌克兰纳入西方主导的矿产供应链,削弱中国稀土产业影响力。但中国在提炼技术(提取率95%)、深加工环节仍具绝对优势,美方即便获得资源,仍需依赖中国技术。
地缘风险外溢:
协议加剧美俄欧博弈,乌克兰或成大国“分食”战场。欧洲担忧美俄交易牺牲乌利益,加剧能源焦虑;俄罗斯则可能强化对乌东资源区的控制。
历史警示:
美国曾夸大阿富汗矿产资源为驻军找借口,最终开发“烂尾”。此次协议被指重演“资源骗局”,实际收益或远低于宣传。
结语:一场没有赢家的“饕餮盛宴”
美乌矿产协议本质是强权政治下的“资源掠夺”,乌克兰以主权换生存的挣扎,暴露其“棋子”命运。
而美国看似获利,实则陷入“资源神话”与地缘风险的矛盾中。
这场博弈唯一确定的结局是:乌克兰人民的苦难,仍将在霸权角力中持续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