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辅到囚徒!张居正考成法如何引发万历初期官僚系统反弹?​

推荐 05-07 阅读:0 评论:0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张居正推行的考成法曾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这项旨在整顿吏治、提升行政效率的改革措施,却在万历初期引发了官僚系统的强烈反弹,最终导致张居正从权倾一时的首辅沦为身后被清算的 “囚徒”。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就一起来唠唠。

明朝发展到中后期,官场那叫一个混乱,简直就是腐败的温床。嘉靖皇帝痴迷道教,整天忙着搞那些长生不老的事儿,朝堂之事全然不顾,内阁趁机专权。这时候,官僚们也都开始放纵起来,纪纲不肃,贪污腐败现象屡见不鲜。在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不仅要承担繁重的赋税,还面临着各种额外的盘剥。老百姓苦不堪言,甚至出现破产逃亡的情况,赋税征收工作也因此受到极大影响,朝廷的经济发展陷入停滞。而在社会层面,朝廷内部混乱,财政短缺,边防建设自然跟不上,边患频繁发生;老百姓生活困苦,农民起义也是此起彼伏,整个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张居正,这位明朝的重臣,对当时的国情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深知朝野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根源在于吏治不清,贪官为害。所以,他出任内阁首辅后,决心进行改革。而考成法,就是他改革的重要一步棋。考成法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国家的行政部门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礼部 “六部” 和中央监察机关 “督察院”,把各级官员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事项,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和路程远近,规定出必须完成的期限,并以 “一式三份” 的形式登记在三本账簿上。其中一本,由督察员和六部留作底簿,用于逐月检查官员应办之事。完成一件,就注销一件;若未按期或按要求完成,必须如实申报,否则将以违法罪论处。另外两本账簿,一本送至吏科、户科、礼科、兵科、刑科、工科 “六科” 备注,“六科” 依据账簿监察 “六部” 的执行情况,平时只登记,半年上报一次,目的是对违限事例进行论处行罚;另一本送至内阁供其查考,内阁依据账簿稽查 “六科” 执行情况,并对期满未行事例进行惩处。

考成法实施后,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它大大加强了对各级政府的管理,提高了职能部门的行政效率。以往那种纪纲不肃、法度不行、功过不明的腐朽风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比如,吏部在考核官员时,必须 “预先虚心访核各有司官贤否,惟以安静宜民者为最;其沿袭旧套,虚文矫饰者,虽浮誉素降,亦列下考”。也就是说,吏部得实实在在地考察官员的政绩,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敷衍了事。再看兵部,在批复大同总督王崇古请修建边墙以固防务的票文中,明确限定了各项工程的完成期限。要是到期没完成,相关官员就得按考成法被黜斥记过。在考成法的约束下,绝大多数官吏都感受到了压力,不敢再像以前那样肆意妄为,国家机构也迅速转入有效的运转,“虽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著名史学家谈迁对考成法的积极效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张居正的重大功业之一。

但是,考成法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官僚系统的反弹。首先,考成法打破了以往官场的 “潜规则”。以前官员们做事大多敷衍塞责,能拖就拖,而考成法要求他们必须按时完成任务,这让很多习惯了混日子的官员感到不适应,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其次,考成法的考核标准较为严格,只重惩罚而轻奖励。地方官员为了完成考核指标,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手段。比如在征收赋税方面,张居正实行 “带征”,即把清查出来的拖欠赋税,按照适当比例,在每年征收的税收中一并征收。这就导致部分官员为了完成收税业绩,不惜强征赋税,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对于那些未能完成任务的官员,惩罚又过于严厉,不仅得罪了部分国戚权贵,还打消了部分底层官员为官从政的积极性。再者,考成法的推行,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它裁减了部院冗官,撤换了不称职的地方官员,这让那些失去官职的官员对张居正恨之入骨。他们联合起来,利用各种机会上书攻击张居正,试图扰乱改革,把他赶下台。

在张居正逝世后,这些反对势力更是趁机反扑。他们推翻了张居正的改革措施,考成法也随之废止。张居正本人,曾经权倾一时,为明朝的中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在死后被清算,落得个凄凉的下场,从首辅沦为了 “囚徒” 一般。考成法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它让我们看到,改革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然会面临各种阻力和挑战。张居正勇于改革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但在改革过程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也是我们应该从这段历史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好了,今天关于张居正考成法引发万历初期官僚系统反弹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啦。各位看官,如果觉得这故事有意思,就动动您那发财的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吧,保准您往后的日子财运亨通,干啥都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