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怒问总长杨得志:为何这么久没动静,杨:首长,我有愧啊
这事儿都拖了好久了,你到底啥时候能给搞定啊?1980年的某一天,杨得志正在总参那边忙活着,冷不丁地接到了徐帅的来电。
“领导,我其实很想把事情做好,但实际情况确实挺棘手的!”杨得志无奈地摇了摇头说。
徐向前交代给杨得志的任务到底是什么?为啥杨得志说起来觉得情况那么棘手呢?
【一张令人心碎的照片】
1980年的时候,徐向前无意间在报纸上读到了一篇文章。那文章说的是个事儿,讲的是一个打过仗的志愿军老兵,因为身体残疾没钱看病,最后没办法,只能跑到大街上去要饭。
报道里,记者满怀敬意地说:那位残疾老兵,就算落到了得讨饭的地步,人家也没收人家递来的钱,而是拿了俩馒头。
瞅见记者描述的那些老兵境况,徐向前心里头那叫一个难受。带过队伍的人,谁瞅见这场景心里都不好受。想当年,他们把大好年华和身子骨都豁出去了,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可眼下呢,连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这实在是让人心酸。
照片里,那个老兵就坐在地上,旁边放着一根木棍,他拿它当拐杖用。
他面前没放个讨饭的碗,就摆了个烂帽子。记者报道说,那帽子里装的是老人家全部的家当,也就是他的退伍证和伤残军人证。
没看那报道前,徐向前压根没想到,残疾军人会落到这种田地。
那时候,杨得志刚好被提拔为总参谋长,没多久就接到了老领导徐向前的电话。徐向前声音略显低沉,让杨得志过去找他一趟。
杨得志心里直犯嘀咕,徐向前找他到底所为何事。但从老首长的语气中,他隐约感觉到对方情绪不佳,心里不由得嘀咕起来,难道是自己手下哪个小子捅娄子了?
心里七上八下的,杨得志走到了徐向前办公室的门前。一看,徐向前的秘书正好站在那儿,杨得志就瞅了瞅那位秘书。
秘书摆了摆手,没吭声,只是告诉徐向前说杨得志到了。杨得志一听“让他进来”这话,就看见秘书已经给自己把门给拉开了。
杨得志一头雾水,完全不清楚状况。他一进门,徐向前就摆手示意他坐到沙发上。
杨得志窝在沙发上,徐向前闷声不响,办公室里头的氛围顿时变得沉甸甸的。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杨得志心里头越发忐忑起来。
“杨得志,你在总参那边工作感觉咋样啊?”徐向前冷不丁冒出这么一句,问得杨得志心里直打鼓。
在总参工作挺忙的,不过比起在军区那会儿,还是算轻松点儿。但总参的事儿比较琐碎,说不定有些时候就照应不过来了。徐向前问起,杨得志就实话实说了。
徐向前听完杨得志的回答,啥话也没说,直接给了他一张报纸。杨得志心里直犯嘀咕,但还是把报纸接了过来。
他瞅着徐向前,就像是要从徐向前那里得到个准话儿。徐向前轻轻一点头,证实了这篇报道不假,这下子,杨得志心里那点小九九彻底没了。
坦白讲,报纸上登的那事儿,杨得志压根儿就没料到。按常理说,那些立过功的老兵退伍后,家乡的政府怎么着也得关照关照吧。
另外,那些老兵们不愿给政府添麻烦,从来就没向政府开过口。因此,在大家眼里,退伍老兵们的生活至少是过得去的。
这篇报道连同那张照片,把老兵们退役后的辛酸生活完全摆到了台面上。那张照片就像一记重锤,让杨得志猛然醒悟。
【事情难办】
徐向前叫杨得志瞅瞅那篇报道,就是想让他明白,在那些他们注意不到的地方,有的老兵日子过得挺不容易。
徐向前特别疼爱士兵,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杨得志也是这样。他们心里始终惦记着那些已经退伍的老战友,每年都会专门腾出时间,亲自去探望他们。
徐向前他们觉得,那些打仗受伤致残的退伍军人,国家理应给他们最好的关照。
他们把所有心血都倾注给了国家,理应得到国家的特别关照。但说来也怪,正是这些为国家倾尽所有的人,却往往是最不乐意给国家添乱,要求什么特殊照顾的人。
想到这些,徐向前心里头特别难受。他跟杨得志讲,咱们国家的英雄,哪能落到这步田地,他们理应得到英雄该有的待遇。
读完报纸,杨得志眼眶也湿润了。他心里头特别赞同徐向前讲的那番话。都说一个将军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士兵牺牲的基础上的,但他们现在坐在高位上,怎能对陷入困境的战友不管不顾呢?
徐向前吩咐杨得志,要他把这事儿查清楚,得搞明白退伍军人的事儿到底是谁在负责。要是连退伍军人和烈士家人的生活都保障不了,那以后谁还肯去当兵啊。
每个去当兵的小伙子,都是家里的顶梁柱。咱们把家里的希望给带走了,但绝不能让他们家人感到没盼头。
守护家园,保卫国家,咱们不能光顾着让他们去战场上拼杀,回来却没能力照顾自己的小家。徐向前这话一出,杨得志使劲地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他拎着徐向前递给他的那份报纸,扭头就回了总参谋部。一到那儿,杨得志立刻把总参谋部的人召集起来开会。
会议上,杨得志拿回来的报纸被大家轮流看起来。凡是翻看过这张报纸的人,全都忍不住眼眶泛红。
大家都是当过兵的,看到报纸上写的军人故事,就容易往自己身上联想,心里头难免有点凄凉,感觉像是被用完就扔的棋子。杨得志瞅瞅大家的脸色,心里头就明镜似的,知道大伙儿都在琢磨啥。
有些人,得真把自己放到那个情境里琢磨琢磨,才明白现在的生活有多不容易。看到报纸被大家轮流看过一遍后,杨得志这才开了腔。
他跟参加会议的人员讲,甭管以前是怎么处理的,从现在开始,对伤残和阵亡人员的抚恤金,必须确保发放到位,绝不允许这类事情再发生。
杨得志为了确保手下人工作能按时完成,他自个儿也上手盯着。不过有的事儿吧,说起来轻巧,真要做起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那时候,由于国际上的各种情况,咱们国家主要忙着搞建设。为了让老百姓日子过得好点,只能让众多军人先做出点牺牲了。
因此在设定伤残补助和牺牲军人抚恤金的时候,标准都设得很低。不少战士心里明白这点,为了不让国家有负担,他们就琢磨着怎样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
有个老兵,因为饿得实在不行,晕了过去,被送到医院。到了医院,大家这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那张记者的照片,其实是趁人不注意时偷拍的。采访过程中,老兵反复强调,别给国家找麻烦。
杨得志那边正火急火燎地查着呢,徐向前这边也是急得团团转,眼巴巴地等着结果。那些残疾军人的事儿一日不解决,徐向前心里就一日不得安宁,连睡觉都不踏实。
这天夜里,徐向前依然没等来杨得志那边的处理消息。吃饭的时候,他满心思都是这事儿,手里的筷子机械地往嘴里送饭,眼睛却紧盯着电话不放。
黄杰看到这个情况,心里不由得为徐向前捏了把汗。说实话,徐向前年岁已高,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大夫早劝过他别再干那么累的活了。
徐向前这人就是闲不住,尽管中央没给他安排太多活儿,但他还是会自己找点事情来做。黄杰给徐向前碗里添了点菜,催他先顾着吃饭。
徐向前轻轻叹了口气,说实在没胃口,吃不下东西。黄杰一头雾水,心想徐向前莫不是单纯地不想吃饭吧。
徐向前瞧见黄杰挺为他操心,就把前几天报纸上的事儿跟黄杰说了。黄杰一听那些残疾老兵竟然落到要去要饭的地步,眼泪止不住就流了下来。
这太不应该了,他们为了国家倾尽所有,结果却这样。黄杰揉了揉眼睛,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开口说道。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说到残疾老兵的事儿,我们党要是安排得有啥不妥,那肯定得想办法给弄好。徐向前等了一个月,实在是憋不住了,就给杨得志打了个电话。
杨得志一接到徐向前的电话,心里就大概有数了。没错,徐向前开口就问起了残疾士兵的安排进展。
杨得志叹了口气,开始聊起他碰到的那些糟心事。说实话,他碰上的难题真不少,但好在大部分他自己都能咬牙搞定。
不过,主要碰上三个大难题,解决起来挺费时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伤残士兵的统计,从革命那时候起,伤残老兵的人数真的特别多。
要把这些人全都统计清楚,可不是个小活儿,是个大项目。这不仅要靠中央的带动,还得各级政府部门一块儿上手,合力完成。
再来说说第二点,这也是最棘手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各地抚恤金发放的标准不一样。你想啊,咱们国家城市那么多,每个地方的抚恤金标准都有差异。
有些地方对老兵特别好,而有些地方对他们就不怎么上心。这种事吧,中央也难定个统一规矩,毕竟各地经济水平差别大着呢。
在不同的地方,那点抚恤金可能够用,但换个地儿也许连生活都维持不了。这事儿,说真的,才是最棘手的难题。
第三个事儿就是连接那块儿,虽然也挺棘手的,但都不是啥解决不了的难题。就是那个标准,真的让人头疼,太难把握了。
最终,徐向前还是想了个辙。一方面呢,得靠中央专门拨点钱下来,另一方面,必须给那些残疾军人找个活儿干。
有了份工作,残疾军人就有了养活自己的依靠。即便没有政府的额外帮助,他们也能看到生活的盼头,不必再落到沿街乞讨的凄凉境地。
经过徐帅的提醒,杨得志迅速把任务分配好了。不光是残疾军人得到了妥善安置,烈士家属领到的抚恤金也涨了不少。
徐帅打了一生的仗,直到最后时刻,心里还一直惦记着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兄弟们。
徐向前在快不行的时候,写了个遗愿,说想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他以前打仗的地方。没能带着战友们回家,那他就希望死后能和那些牺牲的烈士们永远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