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共赴蓝天新赛道

教育 05-05 阅读:3 评论:0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写入中央文件,凸显其国家战略价值。发展低空经济不仅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更是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话语权、保障国家空域安全、服务民生需求的战略选择。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依托低空空域和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涵盖了从飞行器设计制造到飞行服务、数据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环节,还广泛涉及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直升机等多种航空产品的应用。这些产品与技术在农业、物流、交通、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展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并催生了全新的经济模式。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低空经济研究课题组最新发布的《2025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LCDI)研究报告》对我国58个城市的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评估,全面刻画了各城市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发展态势。

  低空经济城市发展呈现不同区域特点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在国家规划和政策文件中多次被提及,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以及其他相关文件中得到了明确的支持,尤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这也是中共中央在历次全会的决定中,首次写入“低空经济”。低空经济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力、技术创新驱动和跨行业融合特性,逐渐成为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体现出多方面的战略价值。总体来看,低空经济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各行业的创新和效率提升,还推动了城市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而城市作为低空经济落地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指数的评价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通过建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可以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在对我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的综合测评中,通过对技术创新活力、市场开拓潜力、生态协同能力和政策赋能效力四个核心指标的精细化分析发现,深圳市在政策赋能与生态协同维度表现突出,其空域管理试点改革与“无人机之都”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北京市依托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主导型”模式;成都市凭借空港新城与产业聚集政策创新形成“链合驱动”特色路径。研究团队指出,长三角、珠三角与成渝地区已形成低空经济区域增长极,但中西部城市在基础设施配套与产业协同方面存在较大发展潜力。

  在全国范围内,超过十个城市的低空经济城市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和发展潜力。例如,杭州市和苏州市在政策赋能和市场开拓方面具备较强优势。测评结果揭示了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特别是在加强政策赋能、推动技术创新和促进市场拓展方面,各地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战略。同时,这也为提升低空经济生态协同能力和推动产业间融合提供了重要思路,指出了提升低空经济治理能力和政策协同作用的关键方向。

  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五大特征

  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态势明显。中国低空经济正通过“产教融合”机制构建起独特的产业生态,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创新需求深度融合,推动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与产业规模化发展。全国性低空领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产教融合载体通过多种措施实现了资源高效整合:一是人才共育,校企联合开发低空经济全产业链课程体系,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围绕航天航空、大数据等专业构建低空经济专业群;二是技术共研,烟台市低空经济产业研究院承接无人机结构材料等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启动校企协同研发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资源共享,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与江苏飞睿得科技共建低空经济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发“低空技术”“无人机操作与维护”等课程体系。

  标准建设正在加速,但国际参与不足。中国低空经济近年来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已形成覆盖地方、团体、国家、企业、行业等多层级的标准体系。例如,民用无人机商用适航标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出台,为行业安全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地方层面,《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融合航空、交通、AI等多领域标准,构建场景化应用规范。然而,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参与度仍显不足。从整体来看,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仍较少。此外,中国在动态空域分配算法、5G/6G通信协议兼容性等核心技术标准领域仍存在短板,导致低空经济产业链面临“卡脖子”风险。

  基础设施超前布局与产业短板存在结构性矛盾。在低空经济发展进程中,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硬件先行、软性配套跟进中”的发展特点,然而,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基础设施超前布局与产业短板存在结构性矛盾”。具体来说,“结构性矛盾”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硬件投入过多,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但相关软性配套政策滞后,特别是空域管理、飞行安全、无人机法规、运营监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法规建设尚未同步完善。第二,产业链协同不足也是一种明显的结构性矛盾。虽然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和协同工作尚显不足,缺乏足够的技术共享和资源整合。第三,尽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快,但部分城市的相关人才培养、创新研发等软性配套还未能同步跟进,无法为硬件设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人才保障。

  政策制度引领与全链覆盖驱动产业生态构建。在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有效的政策供给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全国58个城市的低空经济政策赋能效力指数评测显示,领先城市的政策模式主要呈现出“制度引领”与“全链覆盖”两大特点,这两种模式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框架。制度引领型发展模式以顶层设计为核心,通过规划引领、行动细化、制度突破三层次联动,形成“目标分解-动态校准-资源适配”的完整政策闭环。这一模式强调顶层设计与实际操作的无缝对接,使得政策在实际执行中能够动态调整,资源得以精准配置,确保低空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

  应用场景驱动低空经济制度创新。在低空经济发展中,应用场景的拓展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创新形成了强大推动力。场景驱动型发展模式的核心在于精准定义市场需求,并通过具体应用场景的拆解来倒逼政策突破。通过颗粒化的需求分析,政策能够聚焦高价值的突破点,从而优化设计与实施,推动产业升级。同时,该模式强调敏捷迭代和快速验证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利用轻资产模式加速产业创新。政策与市场需求需同步演进,建立“场景扩展一制度升级”的正向反馈机制,实现应用牵引政策创新的良性循环。(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