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人寿近期大规模增持银行股及布局相关资产,意欲何为?
近日新闻:
中国平安数十亿元收购第一产业集团华南两项物流资产
财联社消息,近日,中国平安从第一产业集团手中收购了两个位于东莞的物流仓储项目,交易金额达数十亿元,据了解,收购后中国平安仍将委托第一产业集团负责资产经营管理。
平安人寿增持招商银行H股2.94亿港元,持股比例升至10.06%
香港联交所权益披露资料显示,3月13日,平安人寿增持招商银行H股606.75万股,平均每股作价48.4364港元,涉及资金2.94亿港元。增持后最新持股数目4.62亿股,持股比例由9.93%升至10.06%。
平安人寿增持农业银行H股2.72亿港元,持股比例升至8.01%
香港联交所权益披露资料显示,3月13日,平安人寿增持农业银行H股5513.7万股,平均每股作价4.9284港元,涉及资金2.72亿港元。增持后最新持股数目24.63亿股,持股比例由7.83%升至8.01%。
平安人寿增持邮储银行H股1.57亿港元,持股比例升至8.1%
香港联交所权益披露资料显示,3月10日,平安人寿增持邮储银行H股3104万股,平均每股作价5.0729港元,涉及资金1.57亿港元。增持后最新持股数目16.1亿股,持股比例由7.95%升至8.1%。
年内险资举牌8家上市公司,其中5家为银行
《国际金融报》统计,年内已有8家上市公司被险资举牌,其中5家为银行,包括中信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招商银行H股、农业银行H股和杭州银行。
平安人寿增持农业银行H股5.12亿港元,持股比例升至9.24%3月25日,平安人寿增持农业银行H股1.03亿股,平均每股作价4.9941港元,涉及资金5.12亿港元。增持后最新持股数目28.42亿股,持股比例由8.91%升至9.24%
平安人寿近期大规模增持银行股及布局相关资产(如与凯德置地成立合资公司投资商业地产),其战略意图可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分析:
1. 优化长期资产配置,锁定稳定收益保险资金特性匹配:保险公司资金具有长期性和负债刚性,需配置长期稳健资产。银行股(如汇丰、工行)普遍具备高股息率(汇丰股息率常年在5%-7%)、盈利稳定性强的特点,可提供持续现金流,覆盖保单成本。
应对低利率环境:全球低利率压缩固收类资产回报,转向高股息股票及商业地产(租金收益稳定)是行业趋势。平安通过增持银行股和布局商办地产,可提升整体投资收益率。
2. 深化综合金融战略,构建生态闭环业务协同强化:平安集团已形成“保险+银行+投资”全牌照布局。控股或参股银行可促进:
交叉销售:银行渠道销售保险产品(如平安银行代销寿险),反之亦然。
客户资源共享:银行客户数据与保险客群画像互补,精准营销。
资金端联动:银行提供低成本负债,保险资金支持银行资产端扩张。
金融科技赋能:平安的科技能力(如区块链、AI风控)可输出至被投银行,提升其数字化转型效率,反哺生态价值。
3. 布局经济复苏周期,捕捉估值修复机会银行股处于估值洼地:受宏观经济波动及地产风险影响,港股内银股PB多低于1倍,汇丰等国际银行估值亦处于历史低位。平安逆势增持,可能押注经济复苏后银行资产质量改善及估值修复。
地产行业触底信号:与凯德合作收购商办项目,反映其对核心城市商业地产长期价值的认可。结合政策端对房企融资松绑(如“金融16条”),平安可能通过“逢低收购+运营升级”模式获取增值收益。
4. 国际化布局与风险管理汇丰的全球化网络:汇丰在欧美、亚洲的跨境业务网络,或为平安的海外保险、资管业务提供渠道支持(如高净值客户跨境资产配置)。
对冲地缘风险:通过持有汇丰等跨国机构,分散单一市场风险,尤其在当前中美博弈背景下,多元化资产配置具有战略意义。
5. 响应政策导向,服务实体经济险资“压舱石”角色:监管层鼓励险资加大权益投资、支持实体经济(如2023年银保监会优化险资偿付能力标准)。平安增持银行股可间接为实体经济注入资金,符合政策导向。
参与问题企业重组:如华夏幸福债务重组中,平安作为主要债权人推动“以股抵债”,既化解自身风险,也助力企业纾困,体现社会责任。
潜在风险与挑战银行业绩承压:若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银行净息差收窄、不良率上升可能影响分红能力。
地产政策波动:商业地产面临空置率上升、REITs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风险。
跨境监管风险:汇丰受欧美金融监管审查趋严,可能影响平安的股东权益行使。
结论:多维战略下的“防守+进攻”组合拳平安人寿的举动本质是在低利率时代构建“稳健收益+生态协同+周期博弈”三位一体的投资护城河。
短期通过高股息资产夯实收益底盘,中期依托综合金融生态提升客户价值,长期则押注中国经济复苏及全球化布局。
这一策略既符合险资属性,也彰显平安从“财务投资者”向“战略资源整合者”进阶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