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骂完就来捞金?墨菲辱华言论惹怒全网,中国粉丝接机却热情欢迎
英国斯诺克选手墨菲,竟然公开诋毁刚刚获得世锦赛冠军的的中国球员赵心童,说他是靠着中国的“特权”夺冠,这样的言论瞬间激起网友的愤怒,但就在短短两天后,他却在中国机场被鲜花和欢呼声包围。
前斯诺克世界冠军肖恩-墨菲,放出消息将会来中国广州参加表演赛,这位英国的斯诺克选手前脚刚抨击完赵心童,后脚就来中国准备捞金,网友怒斥:靠着中国吃饭,还要骂中国厨子,还好意思来。
他为什么要这样诋毁赵心童?现场接机的粉丝为什么要这么欢迎他?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公开诋毁中国球员2025年5月8日,肖恩·墨菲在BBC播出的一次专访中再度语出惊人,他指责斯诺克世界台联偏袒中国球员,直言为了中国市场,有些选手得到了不应有的特权,其中赵心童再次成为他点名批评的对象。
作为英国本土选手,墨菲一贯立场鲜明,并且经常发表一些犀利的言论,但这次言论无疑踩到了中国球迷最敏感的神经,这已不是墨菲首次对中国选手表达不满,2023年世锦赛期间,他向台联递交举报邮件,质疑赵心童“违规复出”。
该邮件后被泄露至网络,引发中国网民大范围抵制,当时不少人还认为他只是出于比赛公平的考虑,但这几年持续发酵的言行,让很多人开始质疑其背后的偏见和傲慢,在社交媒体上,愤怒的中国网友用数据和事实展开反击。
有人指出,中国市场近五年已成为斯诺克赛事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赛事转播权,赞助比例和球员粉丝数量大幅上升,一份广为传播的行业报告显示:近年斯诺克赛事在中国的电视收视率增长达380%,中国品牌赞助金额更占据排名前16球员商业收入的六成以上。
简单来说,没有中国观众和企业的支持,斯诺克这项传统运动在全球的商业版图将大打折扣,网友的怒火不仅指向墨菲,还延伸到他代言的球杆品牌,有评论指出,该品牌在中国市场销量占比超过七成,墨菲本人也曾多次受邀来华出席商业活动。
有网友愤怒的评价,一边吃着中国的饭,一边砸着中国的锅,脸不疼吗?然而戏剧性的反转发生在两天后,5月10日,广州白云机场,墨菲抵达中国参加广州台球展,一下飞机,就被三十多位粉丝举着“欢迎世界冠军”横幅簇拥迎接。
献花,签名,合影,场面一度热烈到引发围观,有媒体感慨:前脚刚被全网骂,后脚就在中国当上座上宾,怪不得那么多人都想来中国捞金,如此冷热交替的舆论现象,不禁令人深思:我们到底是在捍卫的立场到底是什么?
肖恩·墨菲引发的争议,不仅是一次体育新闻事件,更暴露出当代粉丝文化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深层矛盾,当偶像的人设与公众价值观发生冲突时,追星行为是否应当止步?遗憾的是,现实中的答案往往并不理想。
心理学研究指出,粉丝对偶像的情感投射往往具有“理想化”倾向,人们倾向于在情绪上认同偶像的光辉一面,而自动忽略,淡化其言行中的错误之处,在墨菲事件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一部分球迷在面对他带有攻击性的言论时,选择用比赛激烈,口无遮拦等理由为其开脱,甚至将批评声音视为网络暴力,他球技好就行,不影响我看球,说两句又不犯法,这样的观点在社交平台评论区频繁出现。
哪怕墨菲此前已多次表达对中国选手的不信任,部分粉丝依旧在广州机场热情接机,毫无芥蒂,这种“选择性宽容”表面是理性,其实反映的是某种情感上的从属心理,这并非个例。
早在2018年,奢侈品牌杜嘉班纳因辱华广告引发全面封杀,但其代言人在社交平台的支持声依然存在,NBA前总经理莫雷因涉港不当言论遭遇封杀,事发后该联盟在中国的赞助商大幅减少,但部分球员的球衣销量不降反升。
类似的矛盾,在体育,娱乐,时尚等领域屡见不鲜,对于狂热的粉丝文化,这种矛盾尤为明显,一方面,他们拥有更强的家国观念,另一方面,他们的媒介接受度和判断力也更容易受到“名气效应”的影响。
我看他演戏几十年了,电视上常见他,他不是这样的人,这种熟悉感,常常掩盖了对其立场与言行的严肃评判,所以,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我们到底在支持什么?是支持一个球员的球技,还是在无意中为他的不当言论洗白?
如果我们不能在“追星”与“守底线”之间找到界限,那么今天的墨菲,明天还会有更多“墨菲们”出现在中国。
赞助商为流量可以不要底线?墨菲之所以在言论风波未平之际,仍能顺利参加广州台球展,甚至受邀出席签约仪式,绝非偶然,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争议人物虽然带刺,但同时也自带流量,对商业品牌而言,只要能制造话题,拉动关注度,其过往言行反而带来不少流量。
事实也确实如此,尽管墨菲的批评言论在网上引发大量负面声音,但关于他的关键词搜索量飙升至近年最高点,品牌方正是看中了这一关注红利,安排他与中国本土桌球设备公司签约合作,甚至在展会上安排签名区与观众互动,有人调侃:这不是比赛,这是资本的工具。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众怒火若不能形成系统性的消费反制,只会成为品牌操控情绪的工具,舆论声音太大时,品牌选择“沉默避险”,风头一过,又悄悄复出,变现,这种模式一再上演,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明星塌房了还是有很多粉丝支持。
所以,不管在什么领域,追星都不要太过于疯狂,可以把一个人当做榜样,但是这个人一旦做了什么错事,不要因为过往的“光环”就选择为他洗白,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自己的判断。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肖恩·墨菲?是简单地抵制,还是全面评判?是冷静反思,还是盲目跟风?或许,这正是这场风波真正留给我们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