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荐书|深度解析中美贸易摩擦:从经济战到全球格局重塑
近期,中美贸易摩擦持续演变,形势复杂严峻。
从美国不断对中国加征关税,到中国坚决有力的应对举措,这场博弈已远超传统贸易范畴,深刻影响全球经济与政治格局。值此国际读书日之际,我们聚焦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核心议题,精选10本深度著作,以阅读为钥,解码大国博弈背后的逻辑与智慧。
书单中,既有如《美国陷阱》这类基于真实案例揭示美国利用法律作为经济战武器的著作,也有《中国的选择》这类从宏观地缘政治视角剖析中美关系的书籍,同时还涵盖了聚焦贸易摩擦下制造业、供应链变革等方面的专业书籍,如《供应链攻防战》《大出海》等。
这些著作不仅洞悉美国“长臂管辖”“脱钩断链”等策略的底层逻辑,更立足最新形势,解析中国如何以制度韧性、产业升级与多边合作突破围堵。在国际读书日这一以书为媒、以知为盾的时刻,这份书单既是理解变局的思维地图,亦是为企业、学者与政策制定者提供的战略工具箱——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全球变局中,唯有深度认知,方能锚定方向。
美国司法霸权下的合规陷阱《美国陷阱》
2013年4月14日,美国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法国阿尔斯通集团锅炉部全球负责人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刚下飞机就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逮捕。这场抓捕不仅仅是针对他个人的行为,而是美国政府针对法国阿尔斯通的系列行动之一。之后,美国司法部指控皮耶鲁齐涉嫌商业贿赂,并对阿尔斯通处以7.72亿美元罚款。阿尔斯通的电力业务,最终被行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收购。阿尔斯通这家曾经横跨全球电力能源与轨道交通行业的商业巨头,因此被美国人“肢解”。而皮耶鲁齐直到2018年9月才走出监狱,恢复自由。在《美国陷阱》一书中,皮耶鲁齐以身陷囹圄的亲身经历披露了阿尔斯通被美国企业“强制”收购,以及美国利用《反海外腐败法》打击美国企业竞争对手的内幕。这是一场隐秘的经济战争。《隐秘战争》
法律已成为美国发动经济战的一个隐秘武器。数十年来,欧洲企业不断遭遇美国司法部和相关金融监管机构的重拳打击。被控贪腐或违犯禁运条例,与古巴、利比亚、朝鲜、伊朗等国进行贸易的企业被罚以数额高达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罚金。只要在国际贸易中使用通用货币美元,企业就可能被迫面对美国司法的制裁。西门子、荷兰银行、德希尼布、法国巴黎银行、阿尔斯通、法国兴业银行等企业是被美国罚款最多的10个企业。2001年9月11日标志着这场经济战的开端:“9.11”之后美国当局投票通过了一系列标榜可应用于全世界的法律,并升级了一些旧的反恐、打击犯罪、反商业腐败的法律。我们把这一系列法律称为域外管辖法,或者通俗地称为长臂管辖法令。本书用三个部分剖析了美国长臂管辖的几个重要法令,它们产生的背景和效力;美国曾经最亲密的盟友——欧盟的跨国企业是如何受到侵害的;最后重点写了美国的企业在最严法令制约下,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保持持续领先地位的。全球变局下的中国战略
《变局与应对》
分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考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3大篇章,17个议题,覆盖全球经济金融的各大重要议题:本书覆盖的议题包括,走向“滞胀”的全球经济、碎片化的国际金融格局、国际货币体系、全球贸易和能源格局演变等重大专题领域,本书作者均为各领域著名专家,对相关领域的认识和论述具有可信度,有助于读者对全球经济金融的重要议题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中国的选择》
21世纪具有决定意义的地缘政治竞赛是在中美之间进行的。这种竞争,源于双方的沟通不畅。这本书对国际政治、大国关系、未来世界格局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比中美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等,分析了在地缘政治竞赛中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并对这种大国关系中的深层内涵和对抗风险进行了清晰和客观的评估。中美双方应该消除误解,了解对方的真实诉求,并依此来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为了制定这种战略,有十大问题需要讨论并回答。比如当美国不再是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时,它需要做出哪些战略改变?在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战略选择是什么?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等等。作为杰出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马凯硕在以局外人的视角分析地缘政治和中美博弈时,既摆脱了西方学者的傲慢与偏见,又谙熟东方传统文化,这种冷静、理性、客观的研究态度有助于驱散笼罩在中美关系上的重重迷雾,消除国际上对中国的误解和分歧,阐明中国的实际战略意图,建立彼此的信任。中国制造的攻守之道
《供应链攻防战》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25%关税,全球供应链博弈再升级!这已不仅是简单的贸易摩擦,而是一场关乎产业生死、国家竞争力的"供应链攻防战"——正如林雪萍在《供应链攻防战》中揭示的:1元打火机几十年不涨价的奇迹背后,正是中国供应链极致效率的体现;而墨西哥出口增长的"近岸外包"现象,实则是中国供应链全球化布局的隐形棋局。
为什么中国制造在高压下依然韧性十足?书中通过鲜活案例展现了国家政策与企业利益的复杂博弈:当关税大棒砸向商品流通环节时,供应链早已在技术标准、产业集群、物流网络等微观战场完成攻防转换。
供应链不仅是企业间的物流游戏,更是大国博弈的微观战场。从《供应链攻防战》中,我们将会明白产业迁移背后的成本逻辑、技术封锁下的替代路径、以及中国制造如何用"供应链韧性"改写全球产业规则。
《全球供应链超级趋势》
在这本书中,作者吴靖遵循时间逻辑顺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从“回顾过去”“风起云涌”“变革重塑”“未来潮流”四个视角,深入剖析全球制造供应链的来龙去脉。书中通过研究苹果、亚马逊、特斯拉等企业的供应链演变,以及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预测了未来全球供应链演变的趋势,并为企业顺应与驾驭时代潮流提供了建议。这本书不仅能给商业领域研究者与企业管理者带来启示,更是一部引领读者深刻理解未来全球制造供应链超级趋势的精彩之作。《大出海》
当中国制造的巨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向全球,这场充满未知的集体远征,既是一次群体性的出海,也是一次仓促却目的性极强的远航。产业研究专家林雪萍基于对100余家出海企业的深度调研,将200多个实战案例转化为可复用的策略框架,为正在应对关税壁垒、供应链断裂风险、属地化运营困局的中国企业,提供一本可对照操作的决策指南。
本书超越"要不要出海"的初级争论,直指"如何安全着陆"的核心命题。不仅赋予企业管理者从市场定位到组织变革的全套方法论,更为政策层揭示产业迁移规律。在流量裹挟的出海热潮中,《大出海》如同精准的产业望远镜,既照见暗礁风暴,更标记新大陆航标——这不是浪漫化的商业童话,而是用实战智慧编织的航海日志,让中国制造在全球化的惊涛中辨明方向,听见远洋的真实回响。
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困境

《宽松货币之王》
2010年11月4日,美联储通过一项名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此后短短几年时间里,美联储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了三倍多,目的只有一个:鼓励银行和其他投资者增加风险更高的债务。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美联储在短短两个月内印出了相当于300年印的钞票。因此将之称为“快钱之王”——通过快速印钱来解决问题。最终美联储发现自己被困住了,印了那么多钱,却没有解决就业问题和促进经济增长,反而是市场开始崩溃,富人和穷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克里斯托弗·伦纳德渗透到美国最神秘的机构——美联储,透过一位试图警告众人的前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委员的工作经历,娓娓道来量化宽松如何扭曲资产价格,促使银行和华尔街转向风险更高的公司债务而不是进行投资和研发,最终损害美国经济,加速了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将国家的经济稳定置于危险之中并扩大了全球金融风险。这是一份内情报道,揭露美联储跨越红线的决策内情,细数从全球金融风暴到量化宽松的撒钱救市,如何助长高风险投资,扩大收入差距,造成难以衡量的长期金融风险。
《复盘》
本书围绕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展开,深入剖析了全球经济自2008年陷入全球金融危机后,直至缓慢复苏这一漫长过程中,依然潜藏的诸多风险。
书中开篇对比了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与全球金融危机后西方经济之间的相似之处;随后深入阐释了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基本原理,让读者得以洞悉这一经济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最后探讨了美国、日本、欧元区及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并给出相应建议。
辜朝明在书中不仅剖析了2008年后中国经济展现强劲活力的根源,还指出中国是最早领悟财政刺激重要性的国家。尽管中国已跨过刘易斯拐点,但如果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仍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中国需要完善制度建设,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好准备。
辜朝明在书中将凯恩斯开启的宏观经济学革命推向了新高度,为全球探索解决资产负债表衰退问题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本书有助于读者更透彻地理解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从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浪潮中,更从容、有效地应对各类挑战,把握发展机遇。

《被追赶的经济体》
经辜朝明以其对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衰退的研究所提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而扬名于国际经济学界。在之后的20余年里,他持续运用这一理论对欧盟和美国在泡沫破裂后,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情况和政策应对进行思考。这本书是作者在疫情防控期间对资产负债表衰退和全球化背景下政策选择的分析。书中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理论及政策应对等观点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所接受,对疫情后中国经济的宏观政策选择有一定借鉴意义。作者在书中分析问题的框架值得我们借鉴,但应对的政策应结合本国国情。
郑永年教授最新力作——《中等技术陷阱: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挑战》,直面中国科技发展重要议题!IPP荐书|文科已死?不,是教育得了绝症IPP荐书|特朗普能让美国再次伟大吗?从2016年开始说起……关于IPP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