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隔32年重回韶山,看到父母坟墓破烂不堪:不要修,就这样

历史 10-03 阅读:8 评论:0

1959年,毛主席坐着专列从北京到达了长沙,在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的陪同下,去欣赏了壮观的湘江河,又去了一趟橘子洲。

其实毛主席这次能力来,主打一个走走基层,看看新中国成立十个年头后的农村发展变化,和当地村民说说话聊聊天。

作者-杨 编辑-杨

在谈话间,也该吃饭了,于是不舍的告别了乡亲父老,随着周小舟安排了毛主席在省委蓉园一号楼吃饭。

也正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是地道的湖南人,所以餐桌上,炸臭豆腐干,剁椒鱼头,毛氏红烧肉、安东子鸡可不能少。

也可能是因为长时间都没有尝这地道的湘菜,有点想家的原因吧,毛主席吃了几口后便对着身边警卫员说了几句话,并附带一句,“明天去韶山”

其实这一点我们是知道的,身为国家领导人,他的每天行程包括去哪个地方,就连吃什么也都是规划的好的,但这突如其来的去韶山,让警卫员十分诧异!

至于为什么说在毛主席身边寸步不离的警卫员为什么会诧异,那肯定就是此次回韶山根本就不在这次安排的行程之内,所以他便发出了疑问。

随后高智秘书在听到毛主席说出这样一句话后,更是上前一步再次确认了一下,是的没错,毛主席是确认了要回韶山老家看看,并且明天一早就去!

对于毛主席来说,行程安排满满当当,为什么会突然推掉所有事情,决定回老家看看?为什么又在老家拜完父母之后,又对着身边随从一顿斥责呢?

6月25日,毛主席在交代过其他事情后,便在众人的陪同下去了离开长沙前往湘潭的车站。

这一路上,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湖北省书记王任重、以及公安部的长罗瑞卿在内,前去送别,坐上了专列之后,便挥手离别了众人。

此刻火车快速行驶在前往湘潭的路上,很快毛主席便到达了火车站,并在警卫员的陪同下下了火车,阵仗不大,很是低调。

随后在湘潭当地政府的安排下,迎面而来了一辆吉姆尼黑色越野车平衡的停在了毛主席的前面,然后便坐上了这辆车。

其实在湖南的家人们都知道,湘潭距离韶山的距离可不近,而且当时的路段并不通火车,只能坐着越野车跑这中间的45公里。

毛主席看着车窗外的景色,不仅让人有那么一丝丝的“近乡情更怯”的感觉,是的没错,我们伟大的主席也不例外,很多年没有来了。

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色,那山田,包括山林中的虫鸣鸟叫,可能瞬间让他回忆到了自己小时候在这片土地玩耍的场景。

只见毛主席掀开窗帘, 然后又将车窗打开,点上一支烟,眼神中充满着期待以及迷茫,可能只有远在异乡的游子们才能真切的体会到那种心情。

就像逢年过节,大年三十的时候,不管我们中国人身在哪里,有的民众都要坐上火车,或者骑上摩托车前往自己老家,夜里奔袭也要回家。

不管风吹雨打,都是提着背着大包小包的回家过年,只为了回老家吃妈妈包的饺子,只为吃妈妈做的那一口年夜饭!

为什么说毛主席那么想家,这不得不从1927年说起了,自从毛主席离开家后,湘赣边领导秋收起义,随后井冈山斗争,然后便是万路长征。

在这期间又去了延安,那时候集结八路军抗战日军侵略,各大战役都由毛主席的大手一挥赢来的,随后又推翻国民党,创建新中国。

虽然我们两句话就概括了这个过程,但是这可是用了将近三十多年的时间,毛主席在韶山一别,一眨眼就变成60多岁老人了。

从32岁的离开,再到66岁的半百老人,所以说他看着这片又熟悉既陌生的韶山,内心感触还是很多的,思乡之情已经抑制不住他现在的心情了。

坐在车里看着车窗外,他看见整齐的稻田,庄稼长得笔挺,看到家家户户都敞开大门,村民在路口聊天茶余饭后,他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了。

“毛主席回来了,毛主席回来了”,整个道路上挤满了群众百姓,妇女们抱着孩子,小朋友慢跑跟着汽车向前开心的跑着,嘴巴里不停大喊。

是的没错,1959年6月25日,只见夕阳之下,毛主席伟岸的身影从一辆黑色吉姆尼车上走了下来,夕阳的金辉映照在毛主席的肩膀上。

整个韶山欢声笑语,欢呼声跌宕起伏,穿梭在山间,随后毛主席和小朋友们打过招呼后又再次上了车,前往了韶山招待所的一号楼。

毛主席韶山故居“松山一号”

其实韶山招待所旁边还有一所“松山一号”,这个房子就是在1958年,毛主席弟弟去北京开会的时候,专门嘱托毛泽普所建造。

并且不止一次拉着毛泽普说,并且要求房子主打一个简单,一层小平层,有一个独立卫生间就可以,其他的没有要求。

所以毛主席在韶山招待所待了一会之后,便去了毛主席故居一公里外的“松山一号”去了,这让谁都没想到,毛主席真的用上了那个房子。

在将自己的住所安排好后,村民百姓们便一个个的围着毛主席坐了下来,各个的脸上都笑的十分灿烂,兴奋的一直搓着双手。

随后他们便畅聊了起来,然后毛主席还和村干部们拟定了将近五十人名单之后,毛主席便留下了那些父老乡亲们在家里吃一顿家常饭。

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就在这时,一扇木门轻轻开启,毛主席,这位改变了中国命运的巨人,以一种近乎平凡的姿态,踏上了他魂牵梦绕的土地。

韶山的清晨,被一层薄雾轻柔地覆盖着,山间的田垄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几缕炊烟与雾气交织,勾勒出一幅温馨而又神秘的画卷。

毛泽东没有惊扰这份宁静,他独自前行,仿佛是与这片土地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一位招待所的扫地工人,意外地遇见了这位平易近人的领袖,一句“毛主席,毛主席万岁!”

脱口而出,那是最质朴的敬仰,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毛泽东微笑着,那笑容里既有对工人的亲切,也有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万岁可不敢当,百岁还是想的。”

他的话语里充满了谦逊与幽默,瞬间拉近了与人民的距离。工人眼中的泪光,是对这位领袖无尽的感激与敬仰,是对新中国未来的无限憧憬。

随着消息的传开,罗瑞卿、周小舟等人匆匆赶来,他们气喘吁吁,却难掩心中的激动。一行人,在毛泽东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祖坟的路途。

毛泽东,这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拄着一根简单的踩田棍,一步步坚定地向上攀登,那背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伟岸。

“山上的树怎么这么少?”毛泽东的询问,透露出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关怀与忧虑。

毛继生的回答,让他不禁皱起了眉头,大炼钢铁的代价,让这片曾经郁郁葱葱的山林变得光秃秃的,这一幕,无疑触动了他的心弦。

终于,他们来到了毛泽东父母的合葬墓前。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所有的喧嚣都归于沉寂。

毛泽东站在那里,静静地凝视着父母的坟茔,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有怀念,有愧疚,更有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他轻声确认,那是他心灵的归宿,是他灵魂的寄托。

在那片被岁月轻抚的韶山土地上,有一个角落,静静地躺着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与母亲文七妹的合葬墓。

这是一片承载着无尽情感与记忆的圣地,每一粒尘土都似乎能讲述出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故事。

1919年的那个秋天,当毛泽东得知母亲病危的消息,他的心被揪得生疼,不顾一切地奔向家中,却只能面对母亲已逝的残酷现实。

那一刻,泪水与悔恨交织,他跪在母亲灵前,用颤抖的手写下《祭母文》,字字句句,皆是肺腑之言,感人至深。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打算轻易放过这个家庭。母亲离世后不久,弟弟的儿子毛远益又因病夭折,紧接着是父亲的骤然离世,

一连串的打击如同重锤,击打着毛泽东的心。作为家中的长子,他因革命重任在肩,无法亲自为父亲送终,那份愧疚与遗憾,如同巨石般压在他的心头。

直到七个月后,毛泽东终于得以抽身,回到韶山,将父母的骨灰合葬于楠竹坨。如今,岁月流转,已近四十年,这片坟茔见证了太多的风雨沧桑,也承载了毛泽东无尽的思念与牵挂。

坟堆上的杂草随风摇曳,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而毛泽东那轻柔的动作,拔掉杂草,填补小洞,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他对父母的深情厚意。

他的眼神中,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许,那是一种超越生死的情感连接,是血脉中流淌的亲情与责任。

四周的静谧被偶尔传来的鸟鸣声打破,那一刻,仿佛能听到毛泽东内心的声音,他在与父母对话,在诉说着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与成就,也在表达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

这份深情,不仅是对父母的怀念,更是对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深深眷恋。

毛主席静静地站在父母的坟前,凝视着那座承载着无尽记忆与情感的坟堆。他的眼神中,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也有对童年时光的温柔追溯。

恭恭敬敬地,他朝着坟堆鞠了三个躬,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敬意与深情,仿佛在与父母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随行的众人也纷纷跟随,鞠躬默哀,整个场景庄重而肃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哀思与敬仰。

四十年光阴荏苒,三十二载漂泊异乡,毛泽东对家乡、对父母的赤子之情,在这一刻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展现。

久久站立,不愿离去,毛泽东的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他轻轻叹息,那句“前人辛苦,后人幸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对父母的缅怀,更是对革命事业的深刻领悟与坚定信念。随后,他深吸一口气,转身离去,留给坟堆一个坚毅而孤独的背影。

党支书记毛继生地询问是否需要对坟墓进行翻修。

毛泽东沉思片刻,回答道:“不要修了,还是保持原样的好,每年清明节请你们代为培培土就行了。”

这句话,简单却深刻,体现了他对家乡的尊重与对逝者的敬畏,更彰显了他作为共产党人的朴素情怀与高尚品德。

走在回途的路上,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人民、师长,同志和朋友也,还得承认。”

这番话,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田,让人深刻感受到他对于亲情、友情、师生情以及革命战友情的珍视与感激。

在韶山的日子里,毛泽东广泛接见群众,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与乡亲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与需求。他的每一次到访,都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吹遍了韶山的每一个角落,让乡亲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怀与温暖。

在准备坐着车离开韶山百姓的时候,之间韶山老百姓们仍旧恋恋不舍,拉着毛主席的手久久不肯放开,小朋友们更是在旁边不停哭泣。

而我们的毛主席最终还是上了离开韶山的那辆吉普车,他疲惫的眼神看着窗外,看着那片养育他的土地。

他已从一名学子成长为了世界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袖人物。挥别乡亲,他坐进了黑色的吉姆车中,沿着来时的路缓缓离开。

车窗外,故乡的轮廓渐行渐远,但那份对家乡的深情与眷恋却永远镌刻在了他的心中。

参考信源

人民日报出版社:毛泽东最后一次回湖南

中国新闻网:民众赴湖南韶山纪念毛泽东诞辰128周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