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不过万,不配理财?
昨天在和爱人聊到家庭财务规划时,突然说到了理财这个话题。
我们两人对此有不同的意见,她认为,如果家庭收入除去开支后所剩不多,那就根本没有必要理财,等闲钱多了,再理财也不迟。
可能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想法,等有钱了、等工资高了再考虑理财的事情。
仿佛理财只是有钱人的专属,是钱生钱的资本游戏。
这或许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那么就简单的聊一聊。
所谓理财,简单讲就是财富管理,方式和形式多种多样,以钱生钱让财富产生更大的利益是一种,但合理的管理,让财富积累也是一种。
真正懂得财富的人,从来不是等有钱了才开始管理钱,而是因为早早学会了管理钱,才变得越来越有钱。
听起来普通,却道尽了财务自由的本质。
在通往财富的路上,最关键的一步,不是工资多少,而是你是否愿意开始。
网络上曾有这样的新闻:讲的是一个叫小欣的普通女孩,在广州打工,月薪5000元,但五年时间,却攒下了20万。
很多人难以置信,但现实确实如此。
记账、做预算、定期存钱,这些最基本的理财操作,让她能够攒下一笔钱。
她的工资没有大涨,但她的人生,已经从根本上变了。
有人说,这样的坚持不过是“抠门”,但对真正懂得积累的人来说,那是一种“掌控感”。
你可以不富有,但不能对财富无知。
答案其实很简单:不是你赚得不够,而是你根本没有“钱”的意识。
理财并非是富人的游戏。富人之所以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从不浪费任何一笔钱的价值。
著名作家查理·芒格说过:“不是有钱了才学会管理钱,而是管理钱的人更容易有钱。”
李嘉诚早年创业时,每赚到一笔钱,都会按照“3:3:3:1”的方式分配:三成用来生活,三成用来投资自己,三成用于未来生意计划,一成作为储蓄不动。
这套方法,就是普通人也能用得上的“财富起点”。
哪怕你月薪只有六千,也能从中拿出六百元来投资自己或做长期储蓄。别小看这六百,它会是你摆脱困境的那根“绳”。
现实中,有太多人低估了时间的复利。
而事实是,早一点开始,即使慢一点积累,最终也能超过那些起步晚的人。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延迟满足”。
控制一些临时的欲望,进而把注意力转向更长远的、更有意义的高级欲望。
大多数普通人不愿意延迟满足,是因为他们看不见更远的未来。
而真正有财商的人,哪怕只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也会对钱有明确的分配意识。
知乎上有个程序员分享过他的“财务起点”:他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月薪7800。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换新手机,也不是租大房子,而是定下了一份清晰的财务计划:每月3000用于生活,1000用于稳定理财,500买书进修,剩下的做定期存款。
五年后,他跳槽到了一家大厂,年薪五十万,而他的理财账户也早已突破了三十万。
这三十万不是奇迹,而是来自五年前那一份“预算”的力量。
很多人总在幻想一夜暴富,却忽略了真正的财富,也离不开细水长流的积累。
想要翻身的普通人,不是靠中彩票,而是靠长期规划和一点点积累。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努力读书、找份好工作,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钱,其实也是需要学习的。
一个人可以暂时没钱,但不能一直没财商。
因为财商,决定了你如何花钱、如何存钱,更决定了你是否有能力摆脱焦虑。
每一次“习惯”的改变,都是对未来的一次投资。
从学会记账、建立储蓄账户,到接触最基础的基金和保险知识,这些并不复杂,却是真正通向安心生活的路径。
千万别小看了这些“从0开始”的动作。
它们可能不会立刻带来巨大改变,但当你把这些“普通事”重复成习惯,结果就会非凡。
真正的底气,不是你赚了多少钱,而是你知道,哪怕明天失业,也能稳住自己。
也许你现在月薪不过万,也许你正为房租、水电、日常花销发愁。
但这一切并不妨碍你成为一个有财富意识的人。
你可以从每天少买一杯奶茶开始,从设立一个1000块的“梦想基金”开始,甚至从一本讲财务自由的书开始。
人生很多逆袭,不是从暴富开始,而是从改变“花钱方式”开始。
你现在对钱的态度,就是你未来生活的样子。
别等有钱了才理财,先理财,再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