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元勋遇刺牺牲,周总理闻讯惊掉茶杯,粟裕亲率警卫排围捕凶手
1968年6月8号那天,在北京南苑那块儿,有个小伙子被一群人给围住了,他们对他又打又踢。小伙子被按在地上,只能拼命护着头。突然,他惨叫了一声,因为被人打到了要害,结果就这么没了。
这个年轻人的离世消息,最终传到了周总理那里。周总理一听,心里头特别吃惊,紧接着,他办公室里面就响起了茶杯被打碎的声音。
这个小伙子到底是何方神圣?他有啥特别的背景,能让平时那么沉着的周总理都变得那么激动?周总理甚至还直接下令,要好好查一查他的底细。
【坎坷的求学之路】
这个小伙子名叫姚桐斌,1922年在江苏无锡呱呱坠地。他这辈子特别爱学习,对他来说,学习就是最大的享受。周围的人都夸姚桐斌,说他书读得越多,就越爱钻研,简直就是个学习狂人。
这跟他小时候的经过有很大关系,姚桐斌的上学路真的挺波折的。他心里头明白,能有机会好好学习,再用学到的本事来回馈祖国,那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姚桐斌的家原本是经营粮食买卖的,按理说,他应该过着不愁吃穿的日子。但不幸的是,他出生时正好赶上社会动荡,家里的粮食生意因此一落千丈,渐渐变得连日常开销都难以维持。
姚桐斌小时候上小学那会儿,家里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都快揭不开锅了。可他硬是要念书,拦都拦不住。他爹心里也明白,要想在这世上活下去,肚子里得有点墨水。于是,咬咬牙,省吃俭用也要供他把小学念完。
姚桐斌学习特别棒,小学一结束,他就以全校最厉害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初中。姚桐斌心里美滋滋的,手里拿着成绩单,一路小跑着去找爸爸分享好消息。
他本以为回家会受到全家人的热烈欢迎,结果却看到父亲一脸严肃。父亲直接告诉他,现在家里的生意不景气,实在没钱再供他读书,需要他回家帮忙管理生意。
姚桐斌像被电了一下,愣在原地,手里拿着成绩单,心里直犯嘀咕。他压根儿没想过自己的学业会这么突然地停摆。可转念一想家里的状况,也确实跟老爸说的一样,没办法。
姚桐斌本来已经打算认命了,但没想到,在一个天气特别好的上午,他学校的校长亲自到了他家。校长跟姚桐斌的爸爸聊了很久,意思是让姚桐斌继续去上学,别把孩子那身本事给耽误了。
校长跟姚家人讲,姚桐斌打小就是块念书的料,学习那股子劲儿,老师们没有一个不夸的,说啥也得让姚桐斌接着读下去。
姚桐斌的老爸最终点了头,答应让他继续念书。开学那天,姚桐斌起得特别早,一迈进无锡县中学的大门,他心里那块大石头才落了地,知道这回是真的能继续上学了。
不过,虽然姚桐斌不用在家帮忙干活,但家里也没钱供他上学。所以,他只能自己边打工赚钱,边努力学习。
但有时候学费不够,姚桐斌就得先暂停学业,这时候他就会出去找份工作干一阵,等钱攒够了,再回来接着上学。
在那么不容易的时候,姚桐斌可没垮掉,他非但没丢下学业,每次考试都考得很好,老师们也都特别欣赏这个勤奋肯吃苦的学生。
初中念完后,姚桐斌心里头还惦记着继续读书,可他老爸接二连三地跟他说,得回家搭把手,家里头实在没钱再请工人了。
姚桐斌在求学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远,他不想就这么放弃。他和老爸吵得很厉害,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哥哥看他实在太执着了,就给了他一笔路费,让他去上海试试考高中,还跟他说,要是考不上就回家。
姚桐斌居然一考就中了,这时候他爸才知道他自个儿跑去了上海,气得火冒三丈,连带着把姚桐斌的哥哥也骂了一顿,让哥哥传话给他,说以后就别想再踏进家门半步了。
姚桐斌在上海的那段日子真的很难熬,家里不给钱,学费、杂费啥的根本交不上,住宿费更是想都不敢想。他没办法,只能在大街上凑合睡,或者在自习室打个盹,但他就是铁了心不回家。
姚桐斌找同学借了课本,然后一板一眼地抄下来,这样他就不用花钱买书了。大家看他日子过得挺难,还一个人在上海,都挺关照他的。
1937年7月7号,日本挑起卢沟桥事件,全面攻打中国,上海也变得很危险。淞沪会战一打响,上海很快就失守了,姚桐斌的学业也因此被强行中断。
可命运从不让那些敢于挑战它的人屈服。姚桐斌为了学业,与同学们一起费尽心思,逃离了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一路波折最后抵达了江西吉安。
逃出困境后,姚桐斌和他的同学们立马抓紧时间,报考了吉安国立十三中的高中部。这所学校有个好政策,可以先上学后补交学费。这样一来,姚桐斌总算是能心无旁骛地专心学习了。
没错,姚桐斌的学习才华又一次显露无遗。到了高中毕业考试那会儿,他一举夺得了江西省的头名,成了众人皆知的江西学霸。
这样的优秀成绩让好多学校都抢着要,姚桐斌就选了自己一直特别想去的唐山交通大学。这所大学的矿冶专业,那可是全国最好的,也正好是姚桐斌最爱的专业。
唐山交大里学习风气特别好,为了让学子们未来能有更大发展,学校很看重英语教学,姚桐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练就了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
姚桐斌做学问特别认真,他有种不弄清楚誓不罢休的劲儿,老师们搞研究时总爱带着他,而他也经常出手相助,帮老师搞定各种论文任务。
1945年,姚桐斌完成了唐山交通大学的学业,他那时在矿治专业可是顶尖的优秀生,毕业时成绩排在了第一位。
【国外留学】
日本战败投降后,留学考试重新开始了。姚桐斌也去考了,结果很顺利,他拿到了公费去英国留学的机会,被伯明翰大学选中了。
这时,姚桐斌已经离开家八年了,还没去英国留学那会儿,他心里挺想家的。老话说得好,父母健在时,尽量不远行,如果非得远行,也得有个方向让家人知道。但这八年里,他硬是一封信都没往家里寄,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简直就是大不孝啊。
心里七上八下的,姚桐斌回到了无锡老家,一见到老爹,发现他头上多了好些白头发,脸也慢慢变老了。看到这些,姚桐斌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姚桐斌他爸心里头一直惦记着儿子。一见儿子踏进家门,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嘴里反复念叨着,能回来就行,能回来就好啊。
老爸得知姚桐斌一直在外面刻苦钻研,眼看就要出国深造了,心里头那个美呀,别提多自豪了。他专门做了个牌匾,上面写着“耕读传家”,就是要家里的孩子们都以姚桐斌为榜样,好好向他学习。
1947年,姚桐斌踏上了前往英国的旅程,他在伯明翰大学安顿下来开始求学。到了这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周围的一切都让他大开眼界,不过姚桐斌心里很清楚,他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深入钻研,学到更多真本事。
姚桐斌在英国求学时,他的导师是大名鼎鼎的弗·康德西教授。这位老教授在冶金这行当里,那可是顶尖的高手,毕竟那时候钻研这个领域的人寥寥无几。
1949年10月1号那天,新中国成立了。姚桐斌心里头那个激动啊,觉得祖国这回是真的站起来了,他打心底里感到骄傲。但话说回来,他当时是在国外留学,费用都是国家给出的。新中国刚成立,啥都得从头开始,钱也不宽裕,所以他的留学经费也开始紧张起来。
姚桐斌早就习惯了生活的种种不易,对他来说,那些艰难困苦根本不算啥。小时候家里穷,后来又碰上战乱,但这些都没能拦住他求知的脚步。现在这些困难更不在话下了。过了四年,姚桐斌就在伯明翰大学拿到了冶金博士学位。
他的老师特别看重他,盼着姚桐斌能再深造。那时候,冶金这行当挺不受欢迎,姚桐斌却是这个专业里少有的几个博士之一。
姚桐斌决定进一步提升自己,他踏入了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大门。这所学院在当时可是全球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在那里,姚桐斌的学术能力又一次实现了飞跃。
1956年那会儿,姚桐斌在国外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这事儿让他一辈子都感到骄傲。他暗暗下决心,往后余生,得把自个儿学到的所有本事,都献给祖国,献给心中的那份信仰。
在国外时,姚桐斌总想着回国后能为国家发展做点贡献。所以他老往德国的各大工厂跑,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业发展情况,打算等回国时,能把这些学到的本事都用在咱们国家的建设上。
在亚琛工业大学,他深入钻研了金属材料领域,他写的几篇论文渐渐在欧洲闯出了名堂。这下子,姚桐斌心里头想回国的念头更加强烈了。
【建设祖国,英年早逝】
新中国逐渐崭露头角时,中央领导层觉得得搞出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这样在全球大家庭里说话才有底气,不会被人小看。所以,他们就建立了导弹研究机构。
听到这个消息,姚桐斌在国外乐开了花,感觉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二话不说,立马着手准备回国的各种事情。
不过,国外的政府就是不肯放人。他们一听说姚桐斌打算回国,就找各种借口拦着他,不让他自由行动。到最后,他们干脆明说,去哪儿都行,就是别想回中国。
姚桐斌心里就一个念头,那就是回中国。他好几次提出想回家的申请,但都被莫名其妙地拒绝了。还好后来周总理出面帮忙,外国政府这才勉为其难地放姚桐斌回了国。
姚桐斌一回国,立马就奔向了导弹研究院干活。他领着12个大学生,从零开始,一门心思钻研航天材料。
他整天泡在实验室,啥条件没有就自己想办法搞,没数据就一个劲地反复试,直到数据准得没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1960年,一种新的航天材料出炉了,那就是钎焊合金。
后来,研究一点点往深了做,姚桐斌为了应对火箭那飞快的速度和飞行时的巨大冲击力,他突然想到一个妙招,就是用发汗的方式来降温。
火箭的打造离不开扎实的材料,一点差错都不能有。姚桐斌带着他的团队,使劲钻研,终于研发出了钛合金、新型不锈钢,还有强度更高的铝合金。这样一来,火箭的材料难题就被他们彻底攻克了。
姚桐斌写的那本《工作研究方法》,到现在都是咱们中国科学界人士特别认可的一本书。但可惜啊,姚桐斌马上就要碰到他这辈子最大的一道坎儿,最后还因为这坎儿没了命。
那时候情况挺特殊的,姚桐斌因为有留学的经历,就被一些思想偏激的人扣上了喜欢外国、看不起自己国家的帽子。这事儿对他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那时候情况挺乱的,好多搞研究的人都不敢随便出门,生怕被抓去受欺负。可姚桐斌呢,他为了能让工作不停摆,还是硬着头皮去上班了。
下班以后,同事告诉姚桐斌,说他家那块地方最近挺乱的,建议他这段时间最好待在单位,少出门为好。姚桐斌心里惦记着家里的老婆和孩子,实在放心不下,所以还是决定回家。
可刚到家门口,还没来得及歇口气,一群戴着红袖章的人就冲进来了,他们硬是把姚桐斌和他妻子拽到门外,动手就打,又踢又踹。姚桐斌的女儿吓得躲屋里,连门都不敢出。
没多久,姚桐斌就躺在地上不动弹了,红袖章的人见状就走了。他妻子脸上的伤都没顾上管,急忙去扶他,但姚桐斌已经没了气息,那年他刚四十六岁。
那时候,姚桐斌的老婆心里头有多崩溃,咱真说不上来。但在那个乱糟糟的年代,这位硬气的女人领着闺女,一趟又一趟地去告状,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头,铁了心要给老公找回个说法。
后来,这事儿被周总理的秘书知道了,他就赶紧告诉了周总理。周总理一听,当场就火了,茶杯都被他砸了。要知道,周总理平时可是个非常大度的人,脾气好得很,是大家公认的好领导。
但这次,周总理是真的动了怒,他马上吩咐手下彻底查清这件事,并且明确告诉那些人,必须把凶手交出来,他们这回闹得太离谱了。没多久,粟裕就带着警卫排,按照法律把那俩凶手给关进了牢里。
姚桐斌的离世给党中央提了个大醒,周总理立刻指示相关人员,得赶紧把当时的科学家们都好好保护起来,确保这样的惨剧不会再发生。
之后,那个特别的阶段告一段落,咱们国家的新式火箭研发速度又提了上来。可这回,发动机的材料成了绊脚石,他们查遍了能找到的资料,还是没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很多年前,他们在翻找外国报刊的资料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方法。正当大伙儿兴奋不已的时候,他们瞧见了那篇论文的作者名字——姚桐斌。那一刻,所有人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心里想着,我们竟然失去了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1978年3月18日那天,姚桐斌的告别仪式在北京举办,到场的人特别多,几乎把中国最牛的科学家们都聚齐了,大家都来缅怀这位杰出的伙伴。
1999年9月18号那天,姚桐斌荣获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追授给他的荣誉。到了第二年,为了纪念他,七零三所里竖起了一尊他的铜像。在铜像落成的大日子里,钱学森非常激动,眼里闪着泪光,他还亲笔写了题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