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烟酒侵蚀“花朵”的未来
未成年人被喻为“祖国的花朵”,本应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却因烟,酒,侵蚀而早早凋零。当法律明文禁止的烟,酒,交易屡屡突破底线,当商家的逐利之心凌驾于社会责任之上,当监管的利剑迟迟未能斩断利益链条,我们不得不追问:究竟是谁在纵容这些“花朵”被毒害?社会又该以何种姿态守护他们的未来?
一、法律与现实的割裂:禁令为何拦不住“黑手”?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彩票或兑付彩票奖金,并要求商家在显著位置设置警示标志,对难以判明年龄的消费者应查验身份证。《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九条的初衷,是为未成年人筑起一道隔绝烟酒伤害的“防护墙”。然而现实却令人触目惊心:便利店的收银台前,穿着校服的少年随手买走香烟;外卖平台上,未成年人用父母手机轻松下单啤酒;酒吧街的霓虹灯下,稚嫩的面孔混迹于觥筹交错之间。
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吸烟率呈低龄化趋势,6.9%的初中生曾尝试吸烟,而酒精滥用导致的青少年脑损伤案例逐年攀升。法律条文在商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中沦为摆设——有的店铺将“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的标识藏在角落,有的商家以“孩子帮家长买”为借口逃避责任,更有甚者将烟酒拆零销售,直接向校园周边渗透。这种对法律的漠视,无异于将商业利益凌驾于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之上。
二、被吞噬的青春:烟酒伤害远比想象中残酷
烟酒对未成年人的戕害,远不止于生理层面。医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大脑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完全,接触酒精会导致认知功能永久性损伤,吸烟则可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甚至癌症。更可怕的是,成瘾性物质的“第一次接触”往往始于好奇或同伴压力,一旦成瘾,极易引发厌学、暴力倾向或心理扭曲。
某地15岁少年因长期偷买香烟患上严重肺炎,学业被迫中断;某中学数名学生因模仿网红“拼酒视频”导致急性酒精中毒送医;更有未成年人用压岁钱购买彩票,陷入赌博泥潭……这些悲剧背后,暴露出商家违规行为的致命后果:他们贩卖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把把刺向青春的利刃。
三、破局之策:以“零容忍”筑牢生命防线
守护未成年人远离烟,酒伤害,需要一场全社会参与的“防御战”:
1. 让法律“带电”:提高违法成本,对屡教不改的商家适用“从业禁止”制度;推行“一案双查”,既罚直接销售者,也追责网络平台或场所提供方。
2. 让监管“智慧”:在校园周边商铺安装AI摄像头识别未成年人,外卖平台强制启用“人脸识别+实名认证”双重验证,从技术层面封堵漏洞。
3. 让教育“入心”:将烟酒危害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用VR技术模拟酗酒、吸烟后的器官病变,以直观冲击打破青少年“试试无妨”的侥幸心理。
4. 让监督“多元”:设立“未成年人保护观察员”志愿岗位,鼓励学生、家长对违规商家“随手拍”举报,形成全民监督的共治网络。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如何对待最脆弱的群体。当商家为几元利润将烟,酒递给未成年人时,当监管者以“法不责众”心态放任违规时,我们摧毁的不仅是孩子的健康,更是整个社会的未来。唯有以最坚决的态度斩断利益黑手,以最严密的方式织就防护之网,才能让每一朵“祖国的花朵”真正绽放于无垢的蓝天之下。(山西舆情观察室 刘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