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昼夜炮火不停,毙敌400完成复仇!” 印度5年后卷土重来,这次真赢了吗?

情感 05-08 阅读:0 评论:0

话说1962年那场中印边境的较量,估计很多朋友都还有印象。咱们解放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干净利落地打退了印度的嚣张气焰。印度那边,不仅损失惨重,尼赫鲁总理更是食言,说好的“战至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条枪”,结果在我军主动停火后也赶紧偃旗息鼓。

虽说仗是打输了,可印度心里那口气,始终没能咽下去。这不,复仇的小火苗一直在心里噗噗跳着呢。

时间一晃,五年过去了。到了1967年,印度觉得自家军队“行了”,又开始在边境地区,特别是乃堆拉山口一带蠢蠢欲动,想要搞点事情。这回,他们更是放出豪言,宣称在乃堆拉冲突中“三昼夜炮火不停歇,击毙中国军队400人,一雪前耻,完成了复仇!”

哟呵,听起来是不是很振奋人心?仿佛印度神兵天降,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但事实真相,真是印度人说的那样吗?他们真的完成复仇了吗?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先得说说1962年那场仗。咱们解放军在短短32天里,不仅收复了失地,还毙、伤、俘印军近9000人。要知道,当时印军参战总兵力也就3万左右,这伤亡比,搁谁身上都得肉疼。作为挑衅者和入侵者,印度这波操作,纯属“赔了夫人又折兵”,老脸往哪搁啊。

所以啊,战后这五年,印度方面可以说是卧薪尝胆,哦不,可能更多的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又开始琢磨着怎么找回场子了。他们一边发展经济,一边疯狂扩军,据说陆军人数直接翻了一番,还组建了7个山地师,虎视眈眈地部署在北部边境,美其名曰“防范我军进攻”,实际上心里的小九九,谁不知道呢?

有意思的是,印度方面自己也门儿清,在一份资料里就承认:“中国在许多方面都远远领先于我们,如果发生战争,我们获胜的机会将非常低……我们的基础设施仍然很薄弱。”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觉得用武力抢地盘比搞基建更迫切。于是乎,也就是把靠近咱们边境的几个机场捣鼓了一下,想着能快速运兵、起降战机就行。在他们看来,1962年输就输在空军没顶上,这次可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乃堆拉山口,这个地方可不一般。它地处咱们中国、锡金和不丹的交界处,中印两军在这里的哨所,最近的直线距离也就二三十米,是整条中印边境线上双方离得最近的地儿。冲突的风险,自然也就高了不少。那些年,驻扎在这的印军小动作就没断过,越境修工事、拉电线、搞侦察,简直是家常便饭。

终于,到了1967年,压抑已久的火药桶眼看就要爆了。

印度方面是怎么说的呢?那叫一个“荡气回肠”啊!他们声称,从8月开始,双方就在乃堆拉地区摩擦不断。8月23日,解放军想靠近边境,被他们拦下了,还发生了口角。到了9月5日,印军开始在边境架设铁丝网,又被咱们阻拦。9月7日,冲突升级,“大约100名中国士兵与印度士兵发生冲突,军队狠狠地打了他们一顿。中国士兵开始投掷石块,遭到印度的报复。”听听这口气,仿佛占尽了便宜。

高潮部分来了,印方资料这么描述9月7日之后的战斗:“中国边境传来一声巨响,中国人用中型机枪开火,在最初的10分钟时间内,大约有70名(印度)士兵丧生,还有更多人受伤。” 先把自己写得惨兮兮,博取同情。然后话锋一转,“在此之后,印度的大炮反击粉碎了中国的意图。利用其在锡金、不丹的强大战略地位,印度展示了强大的炮火力量。几个中国掩体被拆除,根据估计,400多名中国士兵死于印度军队之手。甚至还有报道称‘许多中国高级军官和1名将军也在这场战斗中丧生。’”

最后,印度方面得意洋洋地总结:“9月13日,中国提出无条件停火……9月15日,中国士兵移交了印度士兵殉难的遗体。武器和弹药也被归还。在此之后,中国开始与印度讲和平与友好的语言。” 一句话:“完成了复仇!”

看完印度这番慷慨激昂的“战史”,你是不是也热血沸腾了?别急,咱们再来看看我方是如何记录这场冲突的,对比一下,真相或许就水落石出了。

根据我方资料,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67年8月13日,咱们边防部队在乃堆拉山口地区正常作业,挖掘战壕。印军非说咱们挖过界了,强行要求撤走,咱们当然不搭理这种无理取闹。结果到了8月18日,印军直接越界,沿着山脊拉起了铁丝网,还把本属于咱们的地盘给圈了进去。

这不就是赤裸裸的侵占吗?8月20日,我军派战士荷枪实弹监视印军,防止他们得寸进尺。虽然期间有点小摩擦,但咱们为了大局,始终保持克制,没开第一枪。

好家伙,你退一步,他进三尺。9月7日,印军又开始在乃堆拉山口南部架设另一条铁丝网。我方战士上前阻止,双方发生肢体冲突,我们有两名战士被印军用刺刀捅伤,流了血。

这还没完,印度反而变本加厉。9月11日早上7点左右,印军112旅出动110多人,气势汹汹地准备兵分两路强行架设铁丝网。我军立即发出警告,但换来的却是印军的子弹和手榴弹!我们一位连长当场牺牲,6名战士负伤。

面对印军的悍然开火,我军岂能坐视不理?立即组织反击!

当时,咱们在乃堆拉地区的兵力大约是一个加强连,也就200人左右,后来增援到约1000人。而印军那边呢?驻扎的是第17山地师,兵力有两个营,大约2000人。

交火后,我军炮兵部队迅速响应,用猛烈的炮火回敬印军。我们的炮火打得又准又狠,印军的炮击嚣张气焰很快就被压了下去,到9月13日晚上就扛不住,被迫停止了。周总理指示:“敌人不打炮了,我们也停止炮击。”于是,我们也停了。9月14日,双方短暂“不稳定停火”,到了晚上,乃堆拉的炮声才算真正平息。

9月15日至16日,中印双方交换了阵亡将士的遗体。

现在,关键的来了,双方的伤亡数字。我方记载:我军牺牲32人,击毙印军65人(印军受伤人数未详细披露)。而印度方面宣称:自身死亡65人(这个倒和我方击毙数字对上了),但击毙中国军人340人,击伤中国军人450人。

咱们掰开手指头算算,如果真像印度说的那样,我军阵亡340人,负伤450人,加起来就是790人。要知道,当时咱们在乃堆拉的总兵力,即便是增援后,也才1000人左右。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参战人员非死即伤,这仗还怎么打?我们不得大规模增兵才怪!可事实上,冲突很快就平息了。

再结合当时中印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以及印度宣传部门一贯的“传统艺能”(大家都懂的,三哥的夸大和造假那是世界闻名),他们所谓的“击毙中国军队400人”的说法,究竟有多少可信度,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明眼人一看便知。

所以,1967年那场乃堆拉冲突,印度所谓的“复仇成功”,更像是一场自导自演、自吹自擂的“精神胜利”。历史的真相,是不会被几句虚张声势的口号和经不起推敲的数据所掩盖的。

真正的强大,不是靠吹牛吹出来的,而是靠实力打出来的,更是靠尊重事实、正视历史才能赢得的。你说对吗?

网友评论

鱼哥说成长

每一天都是成长的机会,让我们一起探索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