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 》第一节:写在《人是什么》前面
《第一章 人是什么》出自本人解读人性自我一书的第一章,这里将本章分节连载
第一节:写在《人是什么》前面
世界唯物论和人本位的心路史简朮,及本人观点站队
本人是个唯物论者,对神本位和唯心论的系列观点历来是否定的。世界多种宗教理论,如世界三大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及其他储多小教,神化的本色上大同小异,都是嫁接于神本位或唯心论的逻辑:一切以某上帝或某位神的“说法”为中心,可其说法又无法迎当今的科学观逻辑…
基督教认为天主在这个世界中才有一种超人的力量,天主才是独一无二的无所不能的神。伊斯兰教把阿拉当神,阿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和缔造者…
唯心论的星座者认为“人出生时间决定个性,个性源于先天”,而否定后天造化,忽略了人心态多元系统是在后天拓展定位,根本没有想到人的“习性”和秉性在于后天环境塑造…忽视了人心态多元格式的成长造化,完全是信口“独断”。神本位者或唯心论者,无法正视人的后天认知进化,是从感觉认识到理性认知的推进过程…
几千年的世界思想史,人类认知都局限于神本位,才会深信各种神化了的传说,至到几百年才有人本位的掘起,可原有的神本位宗教,早已根深蒂固成为了民族信仰,这让固执于信仰的权贵,更加也有了蛊惑民众的强加性…由此可以看到:今天偏执信仰统领区的社会,依然是黑喑的!
人固有的天性是本能欲望,后天心态随着心智的拓展,才有了心态多元的扩增,有了心态多元定位,多元共存有了多元之间平衡,自我支配就是心态多元支配,正是不同人的成长,有了存在感的价值观取向和担当之心定位,自我人格形成;随着是非观和思维理念的根置,人也有了秉性;
成长期个人的喜好有了兴趣凝聚,促成的习好定位,即有了习性。本性结合习性,加之秉性的组合,决定了人成长塑造的复杂性,才有人间自我世界的人面百孔。
人性自我,正是有了心态多元,才有不同人的个性不同,心路历程不同…只是世界思想史对人灵魂(心态系统)认知的苍白,不能根据系统逻辑把握不同人的动机行为,让意识形态对人性的解读处于空白,更谈不上对人“自我”多元拓展会有认知。
设置一门学科(人性学或社会心理学)去探索人性,去分辨人林社会,这将是一项艰巨的社会学课题,今天看来,人性解读很有必要!
上千年的宗教理论观点,都嫁接着“神本位”的主观逻辑,借着神化了的故事去传教,去渲染,去丰富对应宗教神话,都没摆脱唯心论的主观见解。
近2千年世界思想史的舞台,都是“神本位”主导,其原因:人类的知识进化,从盲然无知到有知,是有一个漫长的经历过程,对自然界的认知是找不到合理答案,逻辑推理有所局限,只能嫁接于主观意想(即唯心论逻辑)来完成;加之人性的自我,在与社会的互动参入中,是需要借理想或信仰来寄托,权贵引领众人跟随,便形成了民族信仰。
某种行为喜好被众人跟风,便成为了大众喜好,然后有了区域性的传承,便成了民族喜好(习俗),喜好又被众人拿来填充时光。
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者,把握了百姓无主见时的盲崇和跟风,有了故意引领,也利用百姓的盲崇来渲染同化,营造社会大众共识的基本框架,让统治者把自己遵循的主观理念普及化,习俗化。
进入17世纪,随着自然科学认知理论的拓展,比如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揭示了物体运动的几大原理,当时还没有物理学这个概念,他发了物体运动的系列原理,从此推动了物理学科的定位,他只是提前揭示了物体运动中的几大原理,过后才发现是他敲开了力学系统这扇大门!
还有约翰洛克为了对抗“君本位”,在质疑“神本位”的逻辑推理中,提出了“人本位”的逻辑观点,从此,让人类的思想舞台,建立了人本位的理论阵地,随后,人本位置换神本位的时代开启了…
正是约翰洛克首先提出了“人本位”,带来了思想界对神本位观点的挑战:人不是什么神和上帝创造的,人类社会是由无数个体人组成的,人才是社会的中心;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和爱护人,这也构成了文艺复兴后17世纪所推崇尚的人文本位精神。
人本位理论拓展也有小插曲,开始忽视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定位…到18世纪,人本位分化为“个人本位主义”和“社会本位主义”,在近代西方哲学中,个人本位主义以欧洲哲学家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等人为代表,强调人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人权独立至上,放大了个人维权(施仁爱)优先,抛开了与社会的协调性。正因为人是社会的成员,个人本位在理论上多处说不通…
然后才有了社会本位主义的产生,相对有了个人迎合社会本位之逻辑:个人只是社会利益共同体中的其一,个体依赖于社会,离不开社会,个体只有在集体抱团才能获得同步的安全感;脱离社会的个人独立是不存在的,只能保全社会利益,才有属于能个人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只是社会本位主义理论深入的开拓者!
本人所遵崇的“人本位”,当然是: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的集体社会观念,强调贝有社会全局利益才有个人利益,个人的行为模式必须遵循社会程序规则,个人通过规则来融入社会……
★解读“人是什么”,就是要看到人是一个“自我”系统,即心态系统,包括所有驱动人行为的本能欲望,内心欲念、意愿、兴趣、感觉和安全感,还有对应的情绪潮等动机点,由此,心态系统中的欲望、意愿、欲念等概词集群,按相似属性来归类,又呈现出多个单元,因此心态系统即是心态多元系统;人性的自我支配,就是心态多元的独自支配或交织支配,支配时不仅在于个人的动机意愿,更在于迎合社会规范化或暗藏的良性逻辑程序和规则,防患于不良人性的恶举,张扬社会正能量!
本人视角正是立足于“人本位”,结合唯物论辨证法的相对统一论的逻辑:人是个有着自我灵魂的客观生命体,存在于现实,有自我心态就有自我主张的心态模式,生命的本质就是人的后天造化,自我主张有了原动力和后动力,行为模式在于有动力支撑,归结点是:有了动力支撑的自我模式,有规律可寻,自我支配也有相应的逻辑解读…
正是人头脑有智能系统,定了人区别于动物,有生存智慧,才能定位了人就是心态系统与生理系统之和,人性决定于自我”心态系统的良心和重心定位…(待持续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