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你看卫绾和韩安国的做派就懂了!
聪明人不会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这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智慧,也是古人对生活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保持低调,懂得灵活应对,知道何时该退让,有时候装糊涂反而是一种豁达,不争不抢反而能活得通透。历史上不少曾经风光一时的人物,最终都难逃悲惨下场。比如汉景帝的老师晁错,他主导了削藩政策,结果吴王刘濞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起兵,再加上大臣袁盎的煽风点火,晁错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穿着朝服就被押到街上腰斩了。还有主父偃,他提出了著名的推恩令,却因为公孙弘的陷害和汉武帝的默许,最终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都以冷酷无情著称,而他们的前任汉文帝刘恒同样手段强硬,齐王刘襄三兄弟和淮南王刘长都栽在他手里。在汉景帝和汉武帝统治时期,能够平安度过一生的人寥寥无几。除了被普遍认为平庸无能的丞相卫绾,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被汉武帝誉为“国家栋梁”的智者韩安国了。
卫绾这个人,从一个小小的郎官做起,最开始就是给汉文帝刘恒当车夫。别看这活儿不起眼,当年刘邦的司机夏侯婴,后来可是成了太仆,直接跟在皇帝身边。卫绾也不简单,后来被提拔为中郎将,专门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这个职位,能力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对皇帝的忠诚。有一次,太子刘启请大臣们吃饭,所有人都去了,唯独卫绾没露面,他推说自己病得下不了床,没法参加。要知道,太子可是未来的皇帝,大家都巴不得和他拉关系,可卫绾却像躲麻烦一样,找借口推掉了太子的邀请。
即便太子有望继承皇位,但他也可能沦为囚徒。作为臣子,最关键的是与现任皇帝保持紧密关系,而非依附太子。追随太子并不保证荣华富贵,反而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只有效忠皇帝,才能获得最大利益并降低风险。汉景帝刘启曾废黜太子刘荣,改立胶东王刘彻为储君。支持刘荣的太子太傅窦婴和丞相陶青因此被罢免,太尉周亚夫也被剥夺兵权。与此同时,卫绾受到汉景帝重用,出任中尉,统领北军,负责皇帝的安全。
汉景帝刘启对废太子刘荣起了杀心,决定彻底铲除他。他找来卫绾,直言道:“刘荣当了临江王还不安分,竟敢侵占太庙为自己修寝宫!栗氏那帮人也太放肆,就因为朕处死了栗贲,他们就上奏折,把朕比作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你去查,必须查个水落石出,一个都不能放过!”卫绾听后心里一沉,暗自思忖:“这也太绝了,不留一点后路。这种事你能干得出来,我可下不了手!”于是他选择沉默不语。刘启滔滔不绝说了半天,发现卫绾毫无反应,顿时觉得无趣,最后只好说:“看来你办不了这事,朕得找个心狠手辣的人来办。你最近也辛苦了,先回乡休息一阵吧,不过你得自重,朕还会用你的!”
别人都为卫绾感到可惜,但卫绾心里清楚,官位没了总比命没了强,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接替卫绾的是个狠角色,叫郅都,外号“苍鹰”。他上任中尉后,临江王刘荣在狱中自尽,梁王刘武也被他牢牢控制。郅都堪称汉景帝刘启的得力干将,难怪被称为“战无不胜的将军、国家的利爪”。然而,正是这两件事让郅都最终走上了绝路。临死前,他对接任雁门太守的人说:“请告诉陛下,我郅都一生杀人无数,没能照顾好妻儿,但我始终忠于朝廷。”汉景帝刘启不缺忠臣,郅都死后,他早就选好了接班人,济南中尉宁成接任中尉,成为新的北军统领。至于卫绾,虽然因违抗命令被罢官回乡,却因此捡回了一条命。
在汉景帝刘启手下做事,随时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因为他总是设下陷阱。卫绾成为太子太傅后,窦太后又安排汲黯教导太子刘彻黄老之学,这让刘启很不高兴。他问卫绾:“你觉得儒学和黄老,哪个更好?”卫绾心里暗想:“这简直是要我的命!说儒学好,窦太后不会放过我;说黄老好,皇上也不会留我,这是在考验我的生存能力!”于是卫绾巧妙地回答:“陛下,我只懂儒学,对黄老一窍不通,所以无法判断哪个更好。”直接把问题抛回给刘启。刘启说:“你不懂?那就找个懂的人来,明天让宫里的博士们辩论一下,道理自然就清楚了。”第二天,儒生辕固在辩论中大出风头,但差点被窦太后处死。卫绾则巧妙地避开了这场风波,他明白,孰优孰劣无需争辩,关键是实际行动。
汉武帝刘彻登基后,在丞相卫绾的推动下,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改革,史称“建元革新”。卫绾作为建陵侯和丞相,是这场改革的主要策划者。面对刘彻的强势改革,窦太后起初保持沉默。当窦氏族人向她抱怨时,她平静地回应:“皇帝再年轻也是天子,他做的事情并没有错,我这个老太太能说什么?你们还是回去守好本分,遵守法律,别让我为你们操心。”然而,不久后,窦太后便向刘彻提供了中尉宁成贪污的证据,促使刘彻亲自处理了宁成。随后,她又安排程不识向卫绾发出警告。
卫绾,您现在已经位居高位,封侯拜相,还有什么可追求的?知足常乐,您不如回老家安享晚年,别再去管年轻人的事了。卫绾从手下那里得知,窦太后已经派人去他家乡搜集他违法的证据。第二天,卫绾就向汉武帝刘彻提出辞职,说:“陛下,昨天程不识来找我,暗示太后已经对我起了疑心,听说已经派人去我家乡调查我了,我担心……”刘彻笑着回答:“谁不知道您清廉正直,难道还怕查吗?”卫绾回应:“想要定罪,总能找到借口。只要是人,就难免有疏漏。况且现在陛下身边能人众多,也不需要我这老臣了。我不在朝中,或许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窦太后很快得知卫绾要退休回乡。她对手下人说:"瞧瞧,这位历经三朝的元老,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既然他这么识相,那就随他去吧!"
再聊聊韩安国。作为梁王刘武的谋士,韩安国一出场就展现了过人的才智。他对局势的分析非常到位,既看透了削藩政策的潜在问题,也准确把握了晁错的意图。他对摇摆不定的梁王刘武说:“现在皇上最需要的就是您的忠心。梁国地理位置重要,梁都睢阳更是长安的门户。如果睢阳失守,叛军就能直捣长安。所以,现在您尽管向皇上提要求,无论是军队、粮草还是金银财宝,以前皇上没答应的,现在都会满足您!”
韩安国的话并未完全挑明,因为当时正是梁王刘武争取太子之位的关键时刻。然而,这种敏感话题韩安国不便直言,有些事需要梁王自己领悟和掌控。如果处理不当,所谓的谋士很可能成为替罪羊。羊胜和公孙诡的结局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梁王刘武曾索取了众多利益,却未能争取到太子之位,这成为他最大的失策。在有权有势时未向皇帝提出关键要求,等到失势甚至被视为威胁时,再想提条件已无可能。七王之乱期间,梁国军队与吴楚叛军交锋,迅速败退,这让刘武深感震惊。他未曾料到吴王刘濞的军队竟如此强大,尽管梁军被誉为天下强军,却仍不敌对方。面对叛军的猛烈攻势,刘武开始怀疑自己能否守住睢阳,便询问韩安国:“你认为我们还能守住吗?”韩安国明白此时刘武最需要的是信心和决心,便回应道:“大王,我们定能守住。睢阳是天下坚固的堡垒,您在此经营多年,且最近又得到了皇帝的支援。即使长期坚守,也毫无问题。历史上所有成就伟业的人,都是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当前的困境正是对您的考验,而且您已无退路。即便我们投降,仍可封侯拜相,但作为皇帝的亲弟弟,您只有死路一条。”
梁王刘武点头道:“好,我就信你一回,要是城破了,我绝不轻饶!”韩安国抱拳回应:“大王不必担忧,臣这就去安排防守。有臣和张羽在,您大可放心。”韩安国提到的张羽,可不是普通人,他是出了名的勇将,与韩安国一文一武,堪称梁国的顶梁柱。梁王刘武曾向周亚夫求援,但周亚夫置之不理,这让梁王十分气愤。他直接上书汉景帝刘启,却也没得到任何回应。韩安国对梁王说:“周亚夫靠不住,陛下已经给了他全权指挥的权力,战争的决策都在他手里。现在咱们只能靠自己了,还得指望周亚夫能打赢,所以我们必须坚守,为他争取时间。”
周亚夫突袭了吴王刘濞的粮道,导致吴楚叛军陷入断粮的困境。面对这种情况,刘濞不得不与周亚夫展开决战,于是撤走了包围睢阳的军队。梁王刘武询问韩安国:“你觉得刘濞这次是什么意图?”韩安国回答:“这次是真撤,连疑兵都没留,显然周亚夫那边有重大行动,吴楚叛军别无选择,只能主动迎战。”刘武冷笑一声,“周亚夫这老贼也有今天!我就坐山观虎斗,谁也不帮。”韩安国劝道:“大王,您这样做只会把平叛的头功让给周亚夫。现在不仅不能袖手旁观,还要主动出击,配合周亚夫与刘濞决战,一战定乾坤,您就是平叛的首功之臣!”韩安国建议刘武放下个人恩怨,着眼大局,这才是明智之举,而非小人之举。
平定叛乱后,梁王刘武的声望如日中天,他又开始觊觎皇位。他的幕僚们纷纷庆贺,唯独韩安国察觉到了潜在的危险。然而,刘武正沉浸在喜悦中,没人愿意泼冷水。当羊胜和公孙诡提议刺杀反对刘武成为储君的大臣时,韩安国忍不住劝阻:“大王,这种不义之举万万不可!”刘武怀疑地质问:“你这老家伙,多次进京联络,是不是早已与大臣们勾结,出卖了本王?”韩安国选择了沉默,因为他明白,此时任何辩解都可能适得其反。韩安国心里清楚,他多次进京不仅完成了刘武的任务,还为自己积累了人脉,尤其是得到了窦太后和长公主刘嫖的认可。刘武极为孝顺,绝不会让母亲和姐姐失望。因此,尽管羊胜和公孙诡对韩安国恨之入骨,想要置他于死地,却始终无法得逞。
梁王刘武因刺杀大臣一事曝光,势力迅速衰落,不久便郁郁而终。韩安国见状,转而投靠田蚡,借此机会进入朝廷,成为汉武帝刘彻的臣子。然而,汉武帝对他并不待见,甚至讥讽他是田蚡的走狗。面对皇帝的轻视,韩安国直言不讳:“陛下虽为明君,却被琐事牵绊。若能平衡内外,必能化险为夷。”随后,他建议汉武帝改善与陈阿娇的关系,以此缓和与窦太后的矛盾。这一策略帮助汉武帝逐步摆脱了当时的困境。
田蚡和窦婴在朝堂上争斗不休,韩安国虽然是田蚡一派的人,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中立。当汉武帝要求大臣们表态时,韩安国既没有支持田蚡,也没有站在窦婴一边,而是直接表示遵从汉武帝刘彻的决定。后来,窦婴和田蚡相继失势,韩安国敏锐地察觉到汉武帝正在培养自己的亲信势力,便决定主动退让。他先是借故因驾车不慎受伤,随后主动辞去要职,将机会留给卫青等年轻将领,自己则转向后勤保障工作,逐渐远离权力核心,甘愿担任一名地方将领,专注于保境安民。韩安国深知汉武帝刘彻的为人,这位君主凡事追求极致,掌控欲极强,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再明白不过。作为汉武帝身边的重臣,他亲眼见证了刘彻的成长与强大,甚至强大到超出自己的理解范围。面对这样的君主,韩安国感到越来越难以揣摩其心思,于是决定远离“危墙之下”。这样做不仅保全了自己,还赢得了退位让贤的美誉,可谓一举两得。
聪明人懂得远离危险,关键在于提前防范。首先得具备识别潜在威胁的眼光,然后主动避开。很多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巨大危机。卫绾和韩安国就是深谙此道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