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妈妈睡”和“不跟妈妈睡”的孩子,不用等长大,差别就很明显

社会 05-07 阅读:15 评论:0

“孩子几岁应该独立睡觉?”对于这个问题,十个家长得有九种不同做法。

有的家长从医院把娃抱回家,就直接安排上婴儿床了。

有些家长等孩子两岁多,瞅准时机就开始分床睡。等孩子三岁,专门腾出来一间房布置成儿童房,盼着孩子能开开心心自己睡。

不过也有不少家长,孩子都上小学了,每天晚上还得陪着讲故事、拍着背哄睡。

更常见的是,好不容易孩子习惯自己睡了,一到生病难受的时候,还是得把孩子搂回大床上……

那么,到底怎样做才是对的呢?

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跟妈妈睡”和“不跟妈妈睡”的孩子,长大后有什么区别。

孩子在放长假的时候,很多家长都喜欢将孩子送到夏令营去,一方面让孩子“好好玩一下”,一方面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全面性锻炼。

而在夏令营中,孩子们的表现却很不一样,有些孩子不言不语,有的孩子却健谈开朗。

有的孩子做事畏缩,但是有些孩子却积极主动。有些孩子在晚上的时候能够安然入睡,有些孩子却很难入眠。

我们也会发现,不爱说话、做事内敛、晚上不易入睡等现象,很容易出现在同一个孩子身上,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是因为他们的安全感不足,从而导致他们在面对陌生环境的时候无法适应,从而变得“内向”。

而这些孩子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小时候几乎都曾经被妈妈逼着“分开睡”。

“分开睡”的确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但是“不恰当地分开睡”,却会让孩子变得缺乏安全感。

那么,什么是“不恰当地分开睡”呢?

第一,就是逼着孩子分开睡,比如有些家长觉得孩子3岁就应该独自睡觉了,于是便给孩子准备了自己的床,自己的房间。

但是却发现,孩子并不愿意分开睡,于是家长们便强行让孩子自己睡,哪怕孩子哭闹也不心软。

很多人觉得是“心不狠不成事”,只有不心软,才能够成功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但是殊不知,这样做会让孩子的安全感骤降,同时还会产生较大的心理阴影。

而这些阴影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消失,从而导致孩子变得唯唯诺诺,甚至自卑焦虑,缺乏安全感。

第二,就是不允许已经分开睡的孩子,偶尔的回来和父母睡。

就比如孩子已经分开睡一段时间了,在某天的晚上,忽然想要回来睡,但是妈妈却不允许,哪怕孩子说了自己的理由也不让孩子回来睡。

通常情况下,已经分开睡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睡觉的能力和习惯,如果他们某天突然想要和妈妈睡,那九成九是遇到了一些削弱他们安全感的事情。

比如白天看到了某个令他们害怕的事物,或是家长缺乏陪伴导致孩子感觉孤独等等。

这时候,如果让孩子回来睡,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建立,但是不让孩子回来睡,却可能会加速孩子的安全感流失,甚至会让孩子担心父母是不是“不要”他们了。

所以,正常的“分开睡”会让孩子独立性更强,但是“不恰当地分开睡”,却会让孩子安全感骤降,长大后很容易变得焦虑、自卑、胆怯甚至是抑郁。

那些“跟妈妈睡”的孩子,大多数因为安全感十足,所以成长状态都是很好的。

不过,也有部分的例外,比如一直和妈妈一起睡,甚至到了中学也不例外。

属于这种情况的孩子,往往已经产生了心理异变,存在观念、认知方面的错误,长大后一般都是依赖性很强、没有主见,有些孩子还会变得骄横跋扈等。

所以,小时候跟妈妈睡,但是到了适当年龄,能够顺利独自睡觉的孩子,将会更有安全感,而那些一直跟妈妈睡的孩子,却很容易变成妈宝男。

“跟妈妈睡”和“不跟妈妈睡”的区别,现在大家知道了吧。

其实这两者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好与不好,主要是在恰当情况下的“跟妈妈睡”和“分开睡”,对孩子都是有好处的。

那么话说回来了,这个“恰当”是什么呢?主要看三点:

第一点,孩子愿意自己睡。第二点,孩子在自己睡的时候,没有产生负面情绪。第三点,孩子和妈妈分开睡之后,自身的成长没有受到影响,并且具备自己照顾自己睡觉的能力。

结语

总体来看,孩子长大后到底能不能健康地成长,其实并不在于小时候“跟不跟妈妈睡”,而是在于孩子有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那么,你对此怎么看呢?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