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5壮士跳崖,为什么2人能活下来?葛振林在晚年道出其中秘密

历史 05-06 阅读:9 评论:0

【“狼牙山五壮士”二人幸存的真实原因:我们俩是搭着肩膀一起跳下去的】

宋学义和我并肩跃下,两人紧挨着往下跳。幸运的是,树枝恰好拦住了我们,这才让我们捡回了两条命。

葛振林在回顾狼牙山战斗时,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在狼牙山战役中,葛振林和宋学义是五名英勇战士中仅存的两位生还者。面对远超己方兵力的日军,7连6班的这五位战士毅然选择了为国捐躯,他们毫不犹豫地纵身跃下悬崖,展现了无比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葛振林和宋学义互相搀扶,毅然从高耸的悬崖上一跃而下。

就在那一刻,他们无心的举动竟成了保命的关键。

葛振林和宋学义从高处坠落时,两人的肩膀正好搭在一起,这让他们意外地挂在了崖边的一棵突出的树上。这棵树为他们提供了一些缓冲,再加上山下密集的树木进一步减缓了冲击力,最终两人幸运地逃过一劫,保住了性命。

目睹几人跳崖后,崖上的日军认为他们必死无疑,便放弃了搜查山下的计划。这一疏忽让葛振林和宋学义得以幸存。

【但这也让人好奇,之后的日子里葛振林和宋学义又去了哪里?两人身上后来又经历了哪些故事?】

狼牙山坐落在太行山脉的东侧,距离最近的城镇大约36公里。

这片区域原本居住着不少村民,但在狼牙山战役打响之前,日军华北派遣军的总指挥冈村宁次集结了十万兵力,对晋察冀根据地展开了大规模进攻。在此之前,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将狼牙山一带的所有村民安全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正是主力部队撤退时负责断后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战火燃起前,这五位士兵早已抱定了牺牲的信念。他们明白自己可能无法生还,但依然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面对生死抉择,他们没有犹豫,而是坚定地选择了为国捐躯的道路。这些勇士的内心早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完成自己的使命。他们的决心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最终选择。

在这场激烈的决战中,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面对危险毫不退缩。他们巧妙地利用地形,成功击毙和击伤近百名日伪军。当弹药耗尽后,他们用石块继续抵抗。最终,连石块也用尽时,为了不让武器落入敌手,他们毅然砸毁了自己的枪支,毫不犹豫地跳下了悬崖。

在这次坠崖事件中,马宝玉、胡德林和胡福才三人不幸当场遇难,而葛振林与宋学义则因重伤陷入昏迷状态。

葛振林和宋学义恢复意识后,发现双腿严重受伤,完全失去了行动能力。他们所处的地方方圆几里内既没有救援队伍,也没有任何村民。由于伤势太重,如果没人及时施救,两人将面临生命危险。

命运的安排总是出人意料,就在这危急时刻,19岁的逃难青年余药夫恰好经过此地。看到两人浑身是血,他心生怜悯,用尽全力将他们从树上救下。随后,他逐一背起伤者,将他们安置在附近棋盘坨的一座古庙中。

在一座古老的寺庙里,住着一位精通医术的老道士。他凭借高超的医术,成功地将葛振林和宋学义从死亡的边缘救了回来。这位老道士的医术非凡,使得两位病人在他的治疗下奇迹般地康复了。

多年之后,葛振林对那段经历依然历历在目。

伤势恢复后,我们决定立即归队。那位救助我们的好心人提出想同行,但我坚决拒绝了,劝他尽快回家。那时日军搜捕频繁,我们自身能否安全归队都难以保证,更别提带上他了。

听了这话,余药夫还是不答应,硬是尾随他们走了好远。

我们发火后,他才离开。次日,我们与队伍汇合,从此便再也没见过他。就这样,我们失散了,之后始终未能重逢。

葛振林和宋学义与大部队汇合的消息传开后,整个晋察冀军区都为之震动。

邱蔚全程目睹了这场激战,也看到了那五人跳下悬崖的壮烈一幕。谁能料到,在如此险恶的局势下,七连六班竟然还有人能活着回来!

聂荣臻是当时的军区司令员,得知这一情况后,他立即指示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对七连六班进行表彰。杨成武根据命令,向葛振林和宋学义颁发了“坚决顽强”五星奖章、“民族英雄奖章”和“青年奖章”各一枚。同时,七连六班被授予“狼牙山五壮士”的光荣称号。

在八路军的历史上,葛振林和宋学义因在狼牙山的英勇战斗,一次性荣获三枚奖章和一个光荣称号,这一成就前所未有。他们的表现不仅展现了军人的卓越勇气,也赢得了极高的荣誉。这一事件标志着他们在军事生涯中的巅峰,成为了一段传奇。

葛振林和宋学义在休整结束后,再次回到军队,继续服役了多年。

1944年,宋学义结束了军旅生涯,调任河北农会主席,投身地方工作。与此同时,葛振林继续在战场上奋战,先后参与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役。由于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他于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两位战友从此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在后方服务群众,一个在前线保家卫国。

1949年后,宋学义返回家乡河南沁阳北孔村,出任县党委委员兼村支书。他组织村民积极开展战后恢复建设,推动当地发展。在他的带领下,北孔村迅速投入重建工作,村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宋学义充分发挥基层干部作用,为家乡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195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宋学义收到毛泽东主席的特别邀请,赴京参加国庆活动。活动结束后,毛主席还亲自邀请他到家中共进晚餐。

那顿饭让宋学义至今难忘。他清楚地记得,毛泽东主动递给他一支烟,可他因为太紧张,没接稳。毛泽东没有让他弯腰去捡,而是直接起身,又拿了一支,亲手递到了他面前。

那天的午餐挺家常的,四个菜:一份萝卜红烧、一份菠菜清炒、一份豆腐煎得金黄、还有一份肉丝炒辣椒,主食是烙饼和稀饭。

用餐时,主席对宋学义照顾有加,这让宋学义逐渐放松下来,两人聊得十分投机。他们不仅聊了宋学义的日常生活,还谈到了他家乡的进步。尽管是初次见面,但两人交谈起来却像久别重逢的老友一样自然。

葛振林和宋学义都曾历经艰难时期,因此他们养成了廉洁自律的生活习惯。这种相似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他们共同的历史背景和个人价值观。

葛振林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低调谦逊的态度,从不以英雄身份自居,甘于过着简朴的生活。他的住所里最值钱的物品就是一张真皮沙发,然而葛振林却从未使用过它。

葛振林住院期间,坚持在晚上关灯关空调。即使护士偶尔打开,他也会要求关掉,因为他认为:“国家现在还不富裕。”他更喜欢坐在自己的旧藤椅上,觉得这样更节省。

宋学义在河南生活多年,始终坚守一线,亲身参与劳动,引导群众共同奋斗。他从不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诉求,也严格禁止家人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宋学义和妻子养育了八个孩子,全家十口人挤在两间小屋里,生活非常困难。尽管如此,宋学义从未向任何人寻求帮助。

在宋学义的引导下,他的八个子女中有六人选择了从军。三女儿宋小娥尽管身体有残疾,但意志坚定,多次在省市级的残疾人运动会上夺得射击项目的金牌。最终,她与退伍军人田才元结为连理。

尽管葛振林和宋学义已经不在同一个地方共事,但两人作为曾经并肩作战的生死之交,他们的情谊始终坚如磐石。这种深厚的友谊并未因距离的拉远而减弱,反而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珍贵。

自1944年宋学义退役后,葛振林始终对他怀有深厚情谊。葛振林利用休假机会专程前往宋学义的家乡探望,而宋学义也曾两次到访衡阳。两人虽分隔两地,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尽管他们分开很久了,但一直保持着联系。

每当他们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还是当年的抗日岁月,还有那个关键时刻救了他们性命的年轻人,余药夫。

当时情况紧急,他们连余药夫的名字都没顾上问,只了解到他是从附近逃难过来的村民。每当提到这件事,两位老人总是感到十分内疚。

人家救了咱们,咱咋连个名字都没问?

1986年,葛振林意外重逢了曾对他有重大帮助的人。

在1986年“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的揭幕仪式上,葛振林作为事件的直接见证人参加了活动。仪式进行时,一位不认识的男子走近他,手指向那条他们曾经逃生的狭窄山路,提出了一个问题:

葛老,咱们之前一起走过的这条路,你还记得不?当时我就是顺着这条小道陪你下山的。

听到这个消息,葛振林突然一震,那些深藏心底几十年的回忆一下子涌上心头。他开始和对方一一核对当年的种种细节,随着越来越多的线索对得上号,葛振林恍然大悟:眼前这个人,正是他苦苦寻找了45年的救命恩人!

余药夫被葛振林和宋学义拒绝后,并没有因此打消加入八路军的念头。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目标,继续努力争取机会。尽管遭遇挫折,他始终没有放弃参军的决心,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余药夫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即便面临困难也毫不退缩。他的这种精神,体现了那个时代许多青年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

余药夫一直对自己当年的英勇行为保持沉默,他认为那只是力所能及的小事,不值得夸耀。直到“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建成,得知葛振林也会参加,他才决定公开身份,与葛振林重逢。

遗憾的是,宋学义当时已经离世。1971年,他为了不给组织增加负担,选择隐瞒自己严重的病情,最终不幸去世。

葛振林晚年的生活并不顺心,他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葛长生选择了从军之路,孙子葛蒙也追随家族传统,考入了军校,并在葛振林曾经服役的野战部队任职。然而,最让葛振林牵挂的是他的第三个儿子葛拥宪。

葛拥宪原本是一名普通工厂职工,后来由于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失去了工作,目前与家中长辈共同生活。

葛老对老三失业这事一直没太在意。四个孩子里,他最喜欢老三,觉得失业不过是个小坎儿,自己年轻时候遇到的困难比这严重多了。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老三失业后竟跟一帮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更糟的是,1993年,老三葛拥宪竟然因为吸毒被警察抓了。

76岁的葛振林听到这个消息时,脑袋嗡的一下,整个人都懵了。他气得不行,当着警察的面,拿起拐杖就朝小三子打去,心里又痛又恨。

滥用毒品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它将导致你面临极刑。

在葛老的强烈要求下,葛拥宪被强制送入戒毒所接受治疗。然而,毒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根除。戒毒期满后,葛拥宪再次陷入毒瘾的泥潭。由于缺乏购买毒品的资金,他竟然偷偷将父亲珍藏的"红旗勋章"变卖,以此换取毒品。

得知葛拥宪行为不当后,葛振林果断采取行动,迅速向当地警方报案,要求立即拘捕他。

葛老立场非常明确:“他继续这样下去,不仅毁了自己,还会连累他人,最终给整个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1998年,葛拥宪因涉毒问题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接受劳动教养以戒除毒瘾。这一决定标志着司法机关对其违法行为的正式处理,旨在通过强制手段帮助其摆脱毒品依赖。这一案例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对毒品问题采取的法律措施和戒毒政策。

葛振林老人一生中最渴望的事情,就是亲眼见证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盛大仪式。他曾表达过这样的心愿:

我替牺牲的战友们活了大半辈子,整整六十年。如今,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亲眼见证这场六十周年的盛大庆典。等到我去了那边,我要亲口告诉他们这些年发生的一切,让他们知道我们共同守护的一切都值得。

遗憾的是,葛振林的愿望终究没能达成。2005年3月21日,离那场盛事仅有几个月的时间,他在家中离开了人世。

葛振林的离世让衡阳市民深感痛心。退休后,他一直在本地小学教书,据统计,他曾在国内200多所中小学免费授课。许多衡阳人都是他的学生。

葛振林逝世的消息传出后,衡阳数万市民自发走上街头,表达对他的缅怀之情。当天,衡阳市内大部分影院临时调整放映计划,将《狼牙山五壮士》作为特别放映影片,以此向葛振林致敬。

葛振林逝世当天,不仅衡阳市的民众自发悼念,狼牙山景区也迎来了数万名游客,大家纷纷在纪念碑前献花致意。与此同时,互联网上掀起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近30万网友通过发帖表达了对他的缅怀之情。这场跨越线上线下的悼念活动,充分展现了人们对这位英雄的敬仰与追思。

葛振林的离世意味着狼牙山五壮士中最后一位成员的离去。然而,自从那场激烈的狼牙山战斗结束后的几十年里,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永远不会消失。

网友评论